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刘墉历史事件评价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刘墉历史事件评价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刘墉的爸爸刘统勋到底有多牛呢?
三个字,特别牛。
首先,刘统勋投胎投的牛。
他爷爷刘必显是进士出身,官至户部广西司员外郎,他爸爸刘棨就更进一步了,不仅同样考上了进士,还官至四川布政使 ,放在今天就相当于四川省的常务副***啊,妥妥的副省级***。
你想,刘统勋投胎在这样一个副省级***的家庭,那还不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了?关键人家还是书香门第,祖父两代都是进士出身,文化程度比今天的博士只高不低,所以刘统勋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不会蜕变成一个胡作非为混吃等死的官三代。
第二,刘统勋学习学得牛。
正是因为他从小就有个大进士坐在家里天天培养他,所以他真正成了个学霸级人物。唐朝时流传一句话,说是五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但放到清朝这话也不算落伍,进士确实非常非常难考。想想小说里的范进,五六十岁了才中了个举人,把他乐得都发了疯。但我们的学霸刘统勋对于科举考试这事儿,那就是随便搞搞就赶上你苦读到老。人家17岁就中了举人,24岁就考中了进士。
可以这么说,当时中国几乎90%的读书人都考不到进士这么高的学位,而刘统勋24岁就做到了,你说他是不是学霸呢?
第三,刘统勋当官当得牛。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俗话说“七十三,八十四,啥啥不请自己去”。碰巧的是,大清重臣刘统勋活了七十三,儿子“罗锅宰相”刘墉活了八十四,这是个什么事!
(宰相刘罗锅)
曾经电视剧《宰相刘罗锅》的爆火,让刘罗锅刘墉名造一时。在民间,刘墉的名气确实大过他的父亲刘统勋。但就二人所取得的政治成就而言,刘统勋却略胜其子刘墉。
刘统勋是高密人,高密可是出了不少大牛人。除了刘统勋刘罗锅父子,春秋名相晏婴,东汉大经学家郑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等都是高密人。
刘统勋先祖并不显赫,正所谓“耕读传家”,刘同勋家族便是一个依靠读书,从平民一步一步走向一品大员的书香门第,其祖父是顺治朝进士,父亲是康熙朝进士,刘统勋也是进士。十个儿子中有八个中了举人,连同进士刘统勋,创造了“一门九登科”的壮举。当然这些儿子中后来还有三位中了进士,长子刘墉便是其杰出代表。
刘统勋生于 1700 年,此时,康熙 46 岁。雍正二年 1724 年, 24 岁的刘统勋高中进士,从此步入漫漫仕途。刘统勋的仕途之路明显分为两个阶段——起于雍正,达于乾隆。
从 1724 年至 1735 年雍正去世的 11 年间,刘统勋通过进士进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及翰林院编修,后又历任南书房行走,上书房行走及东宫詹事等职。此阶段刘统勋的年龄为 24~35 岁之间,也是其夯实政治仕途基础的 11 年。
公元1773年,乾隆三十八年农历十一月十六日,四更鼓刚响过不久,北京城在还睡梦之中,而紫禁城东华门外,却已经响起匆匆的脚步声,那是赶早朝的大小官员们的轿子陆陆续续到来了。
其中一顶轿子突然停了下来。轿边的跟班听到轿内有不寻常的响动,赶紧掀开轿帘,时候,他惊呼了起来:“刘大人!刘大人!您老怎么了?”
只见75岁的刘统勋已经歪在轿中,双目紧闭,鼻下拖着长长的鼻涕,只有出气没有进气了。消息很快传进皇宫,乾隆迅速派御前大臣福康安带着御医赶来,但刘统勋气息已绝,回天乏术。
一位宰辅重臣,死在了上班途中,这在中国历史,极其罕见。
治丧之日,乾隆亲来祭奠。大约皇帝也没有想到,做了五十年官的大学士刘统勋家里会如此之贫寒,只见府邸低矮,家具简陋,厅上除了一些桌椅,没有任何的摆设。
乾隆被深深的感动了,禁不住抹了几滴眼泪。回宫后,又一边哭一边对众臣说:“如刘统勋乃不愧为真宰相,从此朕失一肱骨之臣也!”
一个“真”字,有着很深的让人思索的内涵,乾隆这句话,也不知其他的大臣们作何感想。乾隆同时下诏刘统勋追赠太傅,入祀贤良祠,并破格地谥其为“文正”。
六年后,乾隆又记起了这位“真宰相”,在一首《怀旧》诗中,作了这样的评价:
“统勋督陕甘,储需任所胜......遇事既神敏,秉性原刚劲。进者无私感,退者安其命。得古大臣风,终身不失正。”
有清一代,汉族大臣能得到皇帝这样高的评价,却是少见。
刘墉的大名我想诸位读者都不陌生,电视剧《天下粮田》和《大清官》中刘墉清正廉洁的形象格外鲜明,是个受百姓爱戴的好官。历史中的刘墉亦是如此,两袖清风却又爱国爱民,曾与大贪官和珅抗争到底,但又不带有私人情绪,不得不说,刘墉就是古代清官的典型代表。
不过有道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既然刘墉如此优秀,那他的父亲自然也不会差到哪里去。事实上,刘墉的政治地位和成就远远不及他父亲刘统勋,刘墉能够在官场上顺风顺水离不开刘统勋的荫庇。那么问题来了——这个刘统勋到底有多厉害呢?
刘统勋的厉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清史稿》中刘统勋被誉为当政既“缜密”又“通敏”,也就是说他有主见有原则,办事又很利索,要知道《清史稿》几乎惜字如金,很少赞誉某个官员,所以这种评价不可谓不高。
刘统勋能够得到如此美誉与他善于把握人心密切相关。乾隆皇帝刚刚上位时,由于资历太浅还无法使所有人心悦诚服,尤其是鄂而泰、张廷玉、讷亲这些前朝元老,仗着自己门生故吏遍布朝野行事嚣张跋扈,让乾隆感到很不舒服。
所以,乾隆将刚正不阿的刘统勋任命为“督察院左都御史”,表面上是对他的提拔,其实更主要的为了震慑那些倚老卖老的大臣,让他们收敛一下自己乖张的作风。
善于察颜观色的刘统勋领会了乾隆做法的内涵,所以他顺着乾隆的意思上疏提醒张廷玉“历事三朝,晚节当慎”,警示讷亲“同僚争避其锋,请加训示”。
看到奏折以后乾隆顿时龙心大悦,刘统勋没有明确指出这些大臣有什么过错,但是却提醒他们言行举止要慎重,同时给乾隆留下后续处理的余地,简直贴心无比。最后乾隆只是让那些大臣自勉,而没有加以惩处,如此一来不但凸显了自己的仁慈,又成功警示那些“嚣张跋扈”的重臣,可谓是一举两得,试问这样缜密通敏的刘统勋怎么会不得到乾隆的喜欢呢?所以刘统勋后来的仕途生涯一直顺风顺水,直至离世。
升任“督察院左都御史”以后,刘统勋便全心全意地开始检举工作,他甚至还上述乾隆称张廷玉举荐贤臣时参杂个人情绪有失公允,按理来说张廷玉作为前朝重臣乾隆不应过分触犯其利益,可考虑到刘统勋的心思他最后还是将张廷玉罢免,由此可见乾隆对刘统勋的信任。
后来乾隆又任命刘统勋为漕运总督,负责疏通河道治理水患,适逢孙家集沿岸黄河水泛滥淹没良田,乾隆又命他暂代河务总督一职,接到任命后刘统勋立刻赶赴现场修筑大坝疏浚河道,由于当地官员不作为使得疏通工作一直无法顺利开展,即使完工没过多久堤坝又会重新崩溃。
刘统勋是刘墉的父亲,他俩是清朝历史上著名的“父子宰相”。刘墉的文艺影响力高于刘统勋,但刘统勋的政坛影响力却远高于刘墉。刘统勋担任过清朝三个部门的尚书,还担任过军机大臣、大学士以及翰林院掌院学士,是乾隆的肱股之臣。
乾隆继位之初,两位顾命大臣鄂尔泰与张廷玉不仅结党,而且明争暗斗。乾隆对结党营私深恶痛绝,自然不会听之任之,让其无限争斗下去,他***取的手段是不动声色地平衡。然而,鄂尔泰与张廷玉的争斗愈演愈烈,乾隆不得不***取打击策略。
在打击鄂党的同时,乾隆也加紧对张廷玉的打击。张廷玉家是桐城的“进士专业户”,家族人才辈出,很多都在朝廷担任要职。为了防止张廷玉家族势力做大,时任左都御史的刘统勋建议乾隆,仿照康熙的做法:
此外,刘统勋还上书乾隆,要求限制大学士讷亲的权力。讷亲是遏必隆的孙子,也是朝廷的重臣;张廷玉是三朝元老。刘统勋的建议震惊朝野,树立了刚正不阿的形象,正中乾隆下怀,他也因此得到乾隆信任,开始其平步青云的仕途。
按照儒家的传统,名垂青史者,要有立德、立言、立功之举,乾隆受汉文化影响比较深,也很在乎“三立”。上面的皇帝有所好,下面的刘统勋,能身居高位,自然知道如何帮乾隆做“三立”的工作。
立德方面
乾隆在当时,拥有高大上的个人形象,离不开刘统勋的帮助。
乾隆之前,每个官员到地方任职,都会带上大量亲信,这就容易出现结党问题。刘统勋发现这个问题后,马上建议乾隆,地方官就任,只能用朝廷委派的官员。乾隆接受他的建议,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结党源头。
此外,乾隆在治理黄河方面,多处都能看到刘统勋的影子;许多不良措施,都因刘统勋的纠正而挽回颜面。
立功方面
我们看过电视剧《宰相刘罗锅》,电视剧里的刘墉是一个嘻笑怒骂不畏强权的大清官,在电视剧中刘墉一直在对抗当时的大贪官和珅并不停的以智慧戏弄和珅,而历史上真实的刘墉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刘墉(1720年-1805年)字崇如,号石庵,出生于山东诸城。清朝政治家、书法家。大学士刘统勋长子。
从这里看出刘墉是一个官二代,在他16岁的这一年,因为他父亲的关系以恩荫举人的身份,直接参加了会试和殿试,并且高中进士,从此步入仕途。
那么刘墉与和珅关系到底如何呢?应该说刘墉是不敢得罪和珅的,
乾隆四十七年,刘墉从地方被调到京城出任左都御史,此后一段时间,正式开始接触和珅,此时的和珅如日中天,刘墉在和珅面前也一直是唯唯诺诺,而在和珅面前刘墉表现出圆滑的处事作风,正是这种圆滑的处事作风,才没有引起和珅的注意,因此刘墉也逃过一劫,要不然当时京城里边稍微正直一些的官员,都被和珅明里暗里收拾过,这源于乾隆对和珅的一贯纵容。到嘉庆皇帝上台后,才对和珅***取措施。嘉庆四年,嘉庆皇帝开始清算和珅,让刘墉负责处理和珅***一案,总算争了一口气。
平心而论刘墉在为官上自身还是比较清廉的,刘墉在地方政绩上做的最多的是整顿科场和官场。据记载,在刘墉任江苏学政期间,因为他雷厉风行地惩治了大批与考生勾结***的官员,许多想蒙混过关的考生一听当年的主考官是刘墉,往往吓得掉头就走,连考场都不敢进去,可想刘墉积威之重。
刘墉为官数十载,从其为官风格来看,明显的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可以这样评价:清正刚直的地方官刘墉和圆滑事故亦不失清正的京官刘墉。
有史学家评论刘墉是庸官似的清官比贪官和珅还可怕,这是有失公允的。
在清朝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封建王朝的一言堂家天下,完全是皇帝一人说了算,当时的皇帝乾隆一向纵容和珅,两人之间的关系类似于汉朝的汉哀帝与董贤,在这种形式下公然反抗和珅等于自寻死路,根本对政治风气起不到任何作用,而在当时和珅买官卖官***成风上行下效的环境下为官能保持自身的清廉也是难能可贵的。
嘉庆九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刘墉于北京驴市胡同家中逝世,享年八十五岁。赠太子太保,谥号文清。从刘墉的谥号“文清”,一个清廉的“清”字已经足以对刘墉一生的作为作出的评价了。
贪官多能吏这是事实。为官一任位高权重关系百姓民生。尸位素餐者只享其特权***不顾民生疾苦才是真***。能吏业务熟稔勇于干事往往对一方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傅烧菜哪儿有不吃两口肉的呢?两害相权取其轻,宁要能吏贪官不要懒政无为的庸官。
谢谢邀请。刘罗锅就是历史上的刘墉,接下来跟随我让大家看看历史上的刘墉是怎样的人。
出生名门,家世显赫
刘墉从曾祖父这一代开始,都有人高举进士,到他这里已经是第四代进士。刘墉之父刘统勋为官清正,敢于直谏。小有成就,曾官至军机大臣,深的雍正帝和乾隆帝的喜爱,曾经给他很高的评价“得古大臣风,终身不失其正”。死后赐谥号“文正”这是最高的谥号。整个大清朝不过才有八位文臣获得此殊荣。刘墉是其长子,受家庭影响,自由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十分有才华。
为官刚正,忠于职守
刘墉为官清廉,刚直不阿,勇于革除科场舞弊,对目无法纪的考生和官员,大力惩处,肃清考场,还科举一片蓝天。严惩鱼肉乡里的恶霸,对其严加惩处,为百姓伸张正义;敢于直谏,不畏权贵,不惧当朝红人,为百姓做了许多事,为百姓所称赞。
文***出众
刘墉曾经谦虚的对自己评价:“吾生平有三艺,题跋为上,诗次之,字又次之。”刘墉自幼饱读诗书,才华横溢。刘墉书法造诣特别高,被誉为清朝四大书法家之一。
刘墉和***上是有差别的,不存在和和珅争斗的事。
这就是我的见解,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评价历史人物应当辩证的看待,乾隆帝既有功绩又有错误,所以不能简单的评价他是否为昏君。
功绩:乾隆帝在位期间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巩固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六次下江南,文治武功兼修。他修建了壮丽宏大的圆明园,并且当时文化、经济、手工业都是极盛时代,他在发展清朝康乾盛世局面作出了重要贡献,确为一代有为之君。
错误:乾隆在位后期生活奢靡,好大喜功,大兴土木,吏治有所败坏,***横行,全国多地爆发[_a***_],并且闭关锁国政策也达到了最高峰,拉大了和西方的差距,推迟了现代化的进程,使清朝统治出现了危机。文字狱之风比康熙、雍正时期更加严酷。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刘墉历史***评价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刘墉历史***评价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9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