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二马人物传记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二马人物传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古语有云:“王不过霸,将不过李”。这里的“霸”指的是“西楚霸王”项羽,“王”指的是唐末名将李存孝。不过,历史上真正的李存孝并没有这么夸张。
演义小说中的李存孝
所谓“将不过李”,实际上是演义***对李存孝的文学夸张和艺术渲染。
《残唐五代史演义》讲述的是唐末五代时期的历史故事,在这部演义***中,涌现出很多“猛将兄”。在众多猛将中,排名第一的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李存孝。
演义***中,李存孝是唐末五代第一猛将,武艺之高,作战之猛,天下无敌,他的兵器是一件重达800斤的禹王槊,每临战事,以一敌万,曾率十八骑攻取长安,人称飞虎将军,其武力值之猛,就连天下武功排名第二的“铁枪”王彦章在他手下都走不过几个回合便大败而归。李存孝是晋王李克用帐下十三名猛将之一,因此也被称为“十三太保”之首。
看到这里,大家想必想起来了演义***《说唐传》中的李元霸,大概只有这位天下无敌的仁兄,才能跟这位李存孝势均力敌,两人若是隔空PK,必定精彩绝伦。因此,民间有说法“唐初有个李元霸,唐末有个李存孝,都是恨天无把,恨地无环”,意思是说两人超凡脱俗,天若有个把,他们能把天拉下来;地若有环,他们能把地提起来,已经是战神级人物。
历史上真实的李存孝
历史上真实的李存孝,确实生活在唐末五代,虽不如演义***中的李存孝一般天下无敌,但个人武力值同样相当惊人,使用的兵器也是一柄槊,临阵决战,勇猛无敌,强敌在前,面无惧色,望者披靡,以一敌万虽有夸张,敌百当无疑议。
《旧五代史》记载, “存孝每临大敌,被重铠橐弓坐槊,仆人以二骑从,阵中易骑,轻捷如飞,独舞铁楇,挺身陷阵,万人辟易,盖古张辽、甘宁之比也。”
张辽“威震逍遥津”,能把小孩子吓得不敢哭乖乖睡觉,是曹操麾下第一猛将;甘宁则在逍遥津之战中拼死作战,保护孙权死里逃生,孙权曾感慨地说:“孟德(曹操)有张辽,孤有甘兴霸,足相敌也”,足以说明张辽、甘宁的勇猛,也证明了李存孝的“万人敌”。
不过,按照《旧五代史》的记载,李存孝被比喻成张辽、甘宁,固然勇猛,但距离项羽、吕布这种超一流的战将还是有一定差距的,所以说演义***有夸张的成分。
事实上,历史上唐末五代第一名将的旗号,还轮不到李存孝,而是李存勖。李存孝是李克用的义子,李存勖则是李克用的亲子,他继承父亲的未竟事业,建立后唐,灭亡后梁、后蜀等国,统一了大半个中国,实在是当之无愧的五代第一名将,就连宿敌朱温都不得不由衷地发出赞叹:“生子当如李亚子!”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古语有言,将不过李。这个李,其实就是说李靖。又有谁能和他比呢?一个将军,又要有军事才能,出谋划策,武功超强,英勇善战,永远没有不败之地,那么说,这个人真的只有李靖了。
我们在西游记里面看到的托塔谁天王李靖,在天庭是托塔李天王,能征服好多神仙,能压到好多牛马蛇神,其实是作者罗贯中,写的大唐朝的李靖,又如神一般的勇敢,厉害。
他是一个文能定国,武能安邦,为***盛世打下了半壁江山,他有军事家的眼光,又有政治头脑,又能英勇作战,带兵出征指挥能力超强,所以将不过李,就是说李靖。
谁还比李靖厉害呢!他上到天庭,下在***盛世半壁江山,都是他带兵出征打下来的。这个厉害吧?
“王不过项,力不过霸,将不过李,拳不过金”
这都是民间的一些说法,最早很可能出自明清演义***(一说出自《残唐五代史演义》),所以带有一定的主观成份,权当谈资,不必太较真儿。
“王不过项”自然指的楚霸王项羽,真正的王中之王,分封十八路诸侯,以他为尊,自领九郡,独上高台。古往今来哪里有此等诸王之上的王呢?
“力不过霸”指的是一个***中的人物,《隋唐演义》中十三条好汉排名榜首,第一条好汉西府赵王李元霸是也。“头戴一顶束发乌金冠,两根短翅雉毛,身穿一副铁水穿成宝甲,坐下一匹追风白点万里龙驹马,手执两柄八百斤重的铁锤”,只可惜长相不太好,但论起力量来,冠盖当世。
“将不过李”指的是唐宋之间,梁唐晋汉周之晋王李克用的义子干儿,十三太保之最强者,飞虎将军李存孝是也。武艺非凡、勇猛过人,攻必克,战必胜,为将之中极品也。
“拳不过金”指的是北宋武学奇才金台。名气自然比上面几位小了许多,也是文学作品和民间流传的人物,据说他曾经支持王安石变法、还传授过蔡京内功。当然其最经典的还是他“天下拳王”的美誉,力挫七十二座擂台,打遍天下无敌手,巅峰战三打少林寺。传说中,他还是周侗的老师,而周侗的徒弟则有岳飞、卢俊义、林冲、武松等等,现代人看来,有点借徒子徒孙出名的感觉。
中国很多古代传说、民间谚语都非常有趣,有的与真实历史相联系,也有的是借助历史环境虚构,虽然与历史不大相符,但其存在却能让很多历史人物让我们耳熟能详。如李存孝,如果没有“将不过李”的传说,李存孝也不会有如今的知名度了。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完整的版本是「王不过项,将不过李」。能和西楚霸王项羽相提并论,平起平坐的人,自然不是一般人物,这个「李」就是唐末第一猛将「李存孝」。
前李元霸,后李存孝
在文学作品「残唐五代史演义」中,李存孝是一个天神一样的存在,比较类似「隋唐演义」中的李元霸。武艺高强,勇猛过人,无论遇到任何高手,都会轻松搞定,完全碾压。
「残唐五代史演义」又称「五代残唐」,相传是元末明初罗贯中所编辑,参考历史和民间传说,再加以艺术加工而成。
在书中,李存孝为晋王李克用手下第一猛将,也是李克用的义子,十三太保,战无不克,攻无不胜!并有十八骑闹长安,李存孝打虎等故事。
征战四方,唐末猛将
(李存孝打虎)
相比于李元霸更多的文学色彩,李存孝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且其军事能力着实不凡。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倒也不全是虚谈。
李存孝是突厥人,原名安静思。后被俘,在晋王李克用帐下侍奉,被李克用收为义子,排行十三,称十三太保。李存孝也是十三太保中最出名的一个。
唐末天下大乱,各地方割据势力相互攻伐。李存孝多为先锋,战功卓著,为李克用手下第一猛将。
兄弟相疑,车裂身死
李存孝与李克用的四子李存信,相互猜疑忌惮。后因此李存孝背叛李克用。李克用率兵攻击,主动投降。
李克用爱惜其才,不愿***。但李存孝功劳太高,李克用手下将领对其忌惮憎恨,不愿为其求情。后李存孝被车裂。此后,实力雄厚的晋王李克用在唐末的割据势力中逐渐处于下风,后唐朝被另一势力朱温所灭。
————————
日照香炉生紫烟,
关注其实很简单。
“王不过霸”说的是项羽,而这句“将不过李”,也就是说没有将军能超过他,指的是晚唐将军李存孝。
李存孝从小身世就是一个谜。据说,当时有一个小村庄,村里有一座将军石像。据说这座石像来自天上,谁能得到石将军的青睐,谁就能得到好运。
一天,有一个卖花女孩看到了石头雕像,她为它编了一个花环,但女孩回家后不久就怀孕了。由于她未婚,每个人都认为她是不洁的,她被赶出了村庄。她生的孩子就是李存孝,人们一致认为这座雕像是李存孝的父亲。迄今为止,没有人知道李存孝的真正身世。
因为李存孝从小有勇有谋、武艺高强,后来被晋王李克用看中,认了他为养子。从那时候开始,他跟随李克用南征北战、战无不胜。即使是天下第二的铁枪王王彦章,也不能和他对战两回合。据说,当时天下第三的高思继在看到李存孝连挑几十名将领后,看上去比较虚弱,所以想趁机拿下李存孝,没想到在这种情况下,他竟然被李存孝给活捉了。
由于李存孝的出色表现,屡战屡胜,越来越受到李克用的重用。可这并不是一件好事,反而有人因此嫉恨他。据说李存信当时经常在李克用耳边说李存孝的坏话,甚至还说李存孝有心要造反,最终导致了李存孝被处斩。
更可悲的是这个大将还被用以残酷的刑罚车裂之刑绞杀,实在是冤枉得很。
这是个好问题。战马是从马匹中挑选身强力壮的,耐力和爆发力都比干农活的马要好的多。可以连续跑多少公里,这个要看不同情况了。只统计轻甲骑兵,重甲骑兵没法统计。
先看几个历史上骑兵的行进记录。
1、公元121年河西大战,汉朝名将霍去病带骑兵从陇西出发,六日转战山千余里,周秦汉1里相当于现在415.8米,当时千里相当于现在415.8公里,大概每日70公里。(汉军骑兵人均2匹马)
2、公元1220年,灭掉中亚花剌子模后,蒙军突击攻占北俄罗斯,日均进攻速度达到80公里左右,这是进攻速度。
急行军速度更快,公元1241赛约河之战,速不台3天时间就从鲁斯卡山口越过喀尔巴阡山地,来到多瑙河流域的匈牙利首都格兰城附近,行程近300多公里,大概每日99公里。(蒙古军队人均3匹马)
3、汉朝末年,曹操追击刘备,一日夜行300里,相当于现在的120公里,这是骑兵单日极限速度了,只能保持一天时间,所以诸葛亮说其势曾不能穿芦蒿。(单人单骑)
4、955年,拜占庭的阿勒颇被围攻,皇帝巴西尔二世,15天急行军1200公里,日均80公里。累死了一大半马匹,只有1/3的军队到达目的地(显然这个也是骑兵人均2匹马,比霍去病走的更快时间更长,超过骑兵极限了。)
5、1495年明弘治八年,吐鲁番攻占哈密,明军3000骑兵从嘉峪关出发,14天急行军600公里,期间和蒙古骑兵汇合修整除去1日,加上经过戈壁滩带的水多,日均大约46公里。
提问里说的是一般,也就是总体平均水平,正常的军马,而不是万里挑一的千里马,所以那些特例不在讨论范围。
连续奔跑可以跑多少公里,还要排除一天可以跑多少公里,有些优秀的战马,一天可以跑一百公里,但是他不可能不间断奔跑,中间需要休息和加喂草料,属于间断性奔跑,与题主的提问也不相关。
古代战马连续不停奔跑,能够跑多少公里?这个从战例中还真是很难分析得出来,但是也不是无迹可寻。因为确实存在需要马匹连续不间断奔跑的时候,那就是八百里加急,这种情况是不允许马休息的,而是以最快速度连续奔跑,跑不动了就换马,驿站一般提供后备马匹。这样通过换马来实现不间断快速奔跑。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一战的设置,大概估量出一匹马连续不断奔跑的大概里程。
汉代,驿站之间的距离是三十里,到了元朝驿站之间的距离还是三十里,所有通至各省之要道上,每隔二十五迈耳(mile),或三十迈耳,必有一驿。无人居之地,全无道路可通,此类驿站,亦必设立。……合全国驿站计之,备马有三十万匹,专门钦使之用。即便是无人居住的荒野,也要设驿站,可见三十里的设置是有使用根据的,古代对信息的传递非常重视,所以驿站的马匹肯定也不会太差,否则遇到八百里加急,岂不误事?
三十里设置一个驿站,说明战马连续高速奔跑三十里后就没劲了,即便是还能跑,肯定是速度要打折扣了,所以三十里设一驿站,应该是为了满足战马能够保持基本的奔跑速度设置的。另外一般在驿站之间,还会设铺,就是比驿站小的传递点。一般是三十里一驿,十里一铺。作为驿站的补充。
我们通过这个驿站的设置,就可以大致知道,普通战马连续奔跑三十里后,体力就会出现明显下降,当然驿站的设置不可能达到马匹的极限,那样对马匹伤害太大,传递效率也会降低。但是从驿下还要设铺,这三十里也不能保证马匹都能顺利完成,为防意外,还会在驿站之间设铺。所以我们可以大致估计,一般战马,不间断奔跑五十里基本到极限了,这折合现在,不超过25公里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二马人物传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二马人物传记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9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