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乾隆人物传记800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乾隆人物传记800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汉jian,🐶做得再好还是🐶。
没有谁内心看得起那些背叛了国家、民族的人。一个连自己民族、国家都背叛的,连狗都不如。
洪承畴本是崇祯朝的大将,深受崇祯皇帝朱由检赏识。朱由检万万想不到这位深受国之大恩的名将会最后变节。洪承畴投降满清后,为清朝平定四方,也是立下赫赫战功的。乾隆命人编纂《明季贰臣传》,将洪承畴说成贰臣甲等。我认为有三个原因。
其一,满汉有别。从清朝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再到乾隆皇帝。他们个个标榜满汉平等一家。真正做到了吗?没有,清朝配享太庙的大臣中,26个功臣中只有一个汉臣张廷玉。诸如范文程、周培公、刘墉、纪晓岚这些汉族名臣一个也没有,他们也只是清朝皇帝驾驭万方的棋子而已。再看民间,满清宗亲贵族侵占***田地,掠夺欺压***比比皆是。在清朝满汉根本不可能平等,更何况是一个变节投降的洪承畴。
其二,气节问题。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历朝历代都以儒家为统治思想。三纲五常是儒家***文化的重要思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文死谏,武死战。杀身成仁,舍身取义。"这些都是统治者教化臣民的,臣民则需要谨记而行,才能受君父认可。崇祯都准备以王候规制祭奠洪承畴了,结果发现洪承畴没死,变节投降了。这对帝王来说,不论是崇祯还是乾隆,都是不认同的,是没有气节的。
其三,乾隆性格决定。乾隆登基后,威加海内,万邦来朝,遂有"康乾盛世"。乾隆自以为天朝上国,自己又是登峰造极,他连雍正的重臣三朝元老张廷玉都瞧不上,更何况一个变节投降的洪承畴。将洪承畴设为贰臣甲等,在乾隆眼里已经是洪天大的福分,已经算是够给面子了。
洪承畴进《贰臣传》原因如此,各位看官以为如何呢?欢迎分享。
洪承畴为清朝打下半壁江山,为何被乾隆骂为“贰臣甲等”?
《贰臣传》是乾隆四十一年时即1776年按照某些要求修的,列了不少原明朝臣子后为清朝出力的“人才”,以达到某些特殊目的。1665年去世的洪承畴赫然在甲篇。乾隆在开馆时,重点强调范文程,李光地是“纯一无疵者”,而洪承畴祖大寿等人,则是妥妥的贰臣,必须圈起来。
乾隆曾经就这些贰臣给过评价,他说:“洪承畴以经略表师,俘擒投顺;祖大寿以镇将惧祸,带城来投……降附后潜肆诋毁之钱谦益辈,尤反侧佥邪,更不是比于人类矣。”这么评价,相当不客气。
洪承畴于明朝而言,是大大的汉奸,于清朝而言,则是了不起的“忠臣”。洪承畴曾经是崇祯的希望寄托,可是,松山之战后,他降了清。清军入关,洪承畴南下,扫平东南和华中各地区的抗清势力,扬州十日等惨案,都有洪承畴的影子,不夸张地说,洪承畴为满清一统,建立了“最卓越”的贡献。
可是洪承畴死也不会想到,活着时的待遇不高也就忍了,轻车都尉好歹不算太难看,可是他死后两年才给御制碑文,康熙给他刻的两行字是:“破明兵十三万时获尔…”、“大兵南下,尔图报豢养之恩”。谁都看得出来,洪受到的“礼遇”。估计洪承畴听见了,棺材板要压不住了——不过没办法,起不来。这还不算狠,他无论如何也算不到,一百年后,不但被***骂为汉奸,他的满清主子乾隆,竟然把他列入遗臭万年的《贰臣传》。
为什么乾隆要这么做?因为没太大的利用价值了。
皇太极时代招降洪承畴,是因为洪有利用价值,当时洪承畴是蓟辽总督,还有文官参政的经验,是皇太极非常需要的有代表意义的文臣典型,所以皇太极招降他,并委以重任,拉拢其他汉臣,搞定***士大夫,对于洪来说,效忠于那个已没有前途的明朝,不是什么有利的事情,而后金***,却大有可为,所以,他“识时务”地投降,并卖力地打拼。
可对于乾隆来说,洪承畴们效忠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满清入关,已一百多年了,***早就稳定了下来,进入发展阶段,这个时候必须进一步表明自己的正统。满清到了乾隆中期,汉化的程度已经相当高了,儒家思想在太平盛世得到了相当多的宣传,而食明之禄却不守节的洪承畴们自然被打压,乾降在树立伟大光明正面的形象如史可法等人的同时,表态必须严厉打击负面形象,洪承畴被划成了重点,也就正常得很了。本来嘛,还有吴三桂等人可以挡一挡,可是吴三桂临了来了个反清复明,得在逆臣里面等着,只好委屈洪承畴等一百多人进《贰臣传》遗臭万年了。
乾隆是个好大喜功的,在他开创的和平盛世里,他向士大夫和老百姓们推行新人设,那就是咱满清也是崇尚君子的。你们啊,都要忠君爱国,要有气节,不要做卖主求荣的汉奸——虽然咱们是满清,但咱也是忠孝节义的信奉者,咱也知礼义廉耻,如你们所深恶的这些个汉奸们,我也和你们一样,是要把他们打入《贰臣传》的,你们啊,要谨记啊,不能做贰臣刁民啊,会臭名昭著哇——好好地做大清的子民,万一有人造反,要效忠,要象史可法一样,死战不降!嗯,御笔一挥,大臣们开工炮制一部部煌煌巨著,就酱。(文/宛如清扬 图/网络)
首先要纠正一下作者的错误,洪承畴被编入的是《贰臣传·甲编》,不仅不是在骂他,而是对他的“赞许”和“肯定”。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乾隆皇帝命令正式编撰《贰臣传》,收录了明末清初在明清两朝为官的人物120余人,并且根据其为大清王朝的建立发展以及在一统天下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分为了甲乙两编。
对于那些对清朝赤胆忠心,功勋卓著之人,乾隆皇帝将其编入甲编。
洪承畴本是明朝姿东北地区最高的军事长官,自松锦大战被俘后投降了皇太极,至此成为大清王朝朝堂之上最为重要的汉族官员之一,也成为了明朝降臣降将的重要代表,并且为大清王朝挥师入关、定鼎中原立下了汗马功劳,是对大清王朝有功之人,因而被编入了甲编。
同样被编入甲编的还有包括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祖大寿等这些为立下赫赫战功之人,能够编入甲编,实际上就是对他们功绩的肯定。
而对于那些毫无建树的降臣降将,则编入乙编,诸如钱谦益、孙可望、冯栓等投机分子,就编入了其中。
所以,并不是编入甲编,就被定义为“甲等贰臣”,而是在优先肯定他们做出功绩的同时,对其投降的气节进行一定程度的批判,根本没有唾骂的意思。
《贰臣传》是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正式编撰,当时满清入关已经一百多年,大清王朝正处在“乾隆盛世”的巅峰,内部统治稳固,此时的乾隆皇帝为了进一步缓和民族矛盾,加强满汉之间的团结,同时瓦解汉族的反清情绪,进一步统一思想,并且巩固自身统治,所以下旨编纂了《贰臣传》,收录了明末清初在明清两朝为官的人物120余人,用以警示世人。
1644年清军入关打天下,1776年乾隆编撰《贰臣传》,时间已经相隔100多年。洪承畴的价值也在发生巨大转变……
洪承畴有才华,清朝初期是问鼎中原的大辅臣,被爱新觉罗氏视为珍宝;洪承畴是降臣,他带有不忠不义的色彩,乾隆皇帝贬低他也是政治需要。
乾隆的《贰臣传》,收录在明清两朝为官的人物120余人,故意让他们上榜。尽管乾隆表面上对这些降臣做出“所以至有二姓者,非其臣之过,皆其君之过也”的评判,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朝廷弘扬忠孝,爱新觉罗家可不想自己的臣子学这些明朝贰臣的样子。
如果说洪承畴为爱新觉罗家打明朝江山是第1次贡献的话,那么洪承畴上《贰臣传》就是为爱新觉罗家的思想领域宣传做第2次贡献,君权至上的时代,消费一下臣子根本就不算什么。
洪承畴投降清朝,或许是投机的“识时务者”,但称不上是“良禽择木而栖”,毕竟大明的崇祯皇帝可不是1个品德败坏的皇帝。暴虐君主治下的大臣,投降敌人尚有被理解的理由,背叛奋发图强的崇祯帝,那在道德上就站不住脚。
按照儒家的观点,洪承畴就是弃国弃民,他比后来南明降清的将领在道德上更加遭人鄙视。大清自认承继大明的正朔,要想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优势,像洪承畴这样的降臣是万万不可褒扬的。
至于洪承畴,道德问题也一直困扰他,他死心塌地效忠新王朝,妄想用“忠勇”来给自己洗洗白。
顺治即位,洪承畴是力主进取中原的干将,多尔衮在他影响下挥兵入关。后来,洪承畴更是顺治的心腹大臣,率领清兵经略江南地,无数抗清人士死于他的屠刀下,像黄道周、金正希、陈子龙、夏完淳……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乾隆人物传记800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乾隆人物传记800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9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