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刘墉历史事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刘墉历史事件原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历史上有刘罗锅此人的原型,叫刘墉,是清乾隆年间官员。
刘墉(1719年 — 1804年),字崇如,号石庵,清朝政治家、书法家,父亲刘统勋是清乾隆年间重臣。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刘墉的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 嘉庆九年十二月(1805年1月)病逝,谥号文清。
说起刘墉,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他到底是谁,因为他的名气被同时期的纪晓岚与和珅完美盖过,但是说起他的别称“刘罗锅”,想必很多人就哑然失笑。这就跟大部分人不知道纪昀是谁,但一听纪晓岚就眉飞色舞一个道理。
刘墉(1720年—1805年1月24日),字崇如,号石庵,祖籍安徽砀山,出生于山东诸城。清朝政治家、书法家。刘墉出生于官宦世家,隶属名门望族。曾祖父刘必显是顺治年间进士,祖父刘棨曾担任四川布政使,父亲刘统勋则是乾隆朝的一代名臣。所以从小就在浓厚的书香氛围中成长,接受过良好的文学教育和思想教育,这也为他今后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做了良好的铺垫。
乾隆十六年,31岁的刘墉因为父亲的关系,以恩荫(指由于封建制度下,祖辈、父辈的地位而使得子孙后辈在入学、入仕等方面享受特殊待遇)举人身份参加了会试和殿试,并取得了二甲第二名进士的优秀成绩,随即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在散馆担任编修,不久又右迁为侍讲,刘墉也不负众望,正式步入家族的事业,开始了宦海沉浮的一生。
虽然在此并没有列举具体***来刻画刘墉的为人,但是从他从小受到的教育和长大后取得成就来看,二者是成正比的,即使里面也含有一些“拼爹”因素,然而举人到进士的这一步全然是他个人努力的成果。那么我们不难得出步入仕途之前的刘墉确实志向远大,能力过人。
原本顺风顺水的仕途却在乾隆二十年十月出现了一点小插曲,上次因为他父亲的恩荫,所以刘墉在求学路上快人一等,然而这次却因为父亲刘统勋办理军务失宜下狱,自己也受到了牵连惩治。后来刘统勋父子虽然得到宽释,但是刘墉却被降为翰林院编修。
同年,刘墉被外放为地方官,从此开始了长达20余年地方官生涯,然而政绩出色的他,先后从安徽学政、江苏学政升迁为太原知府。在担任地方官的第14年,他再次因为父亲的缘故被重新起用,授予江宁知府。
刘墉十分珍视这次机会,尽心尽力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务,为政公正清廉,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认可。20年无怨无艾的付出,其中一些得到了乾隆皇帝的赞许。而这段小插曲所向我们展示的也是刘墉为人骨气十足,不甘落后,敢于拼搏的优良品格。
而此后的几年间,刘墉的仕途也是由于各种原因起起落落。所幸的是乾隆四十七年,刘墉终于在地方熬出了头,这一年,他被奉调入京出任左都御史,在南书房行走。
可是,谁又能想到仕途的转折点也是他另外一个人格的暴露点。
据史书记载,面对当时不可一世的和珅,刘墉并非像电视剧眼泪那样针锋相对,反而也是和群臣一样表现出消极闪避的态度,甚至有时还得做到几分阿谀奉承。当然我想说的是这也怪不得刘墉,我们不能现在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待过去的事情,彼时的从众心理未尝不是一种明智之举,巧妙避开和珅的锋芒,以便日后的斗争。所以这一时期的刘墉本质上还是那个深受百姓爱戴的好官。
先说明两个问题,刘墉不是宰相,刘墉也不是罗锅。刘墉更不是御儿殿下。在《君臣斗》里的刘墉是***的是相声里夸张,与历史的上的刘墉天地之差。根本不是一个人。
提及刘墉就不得不说起其父刘统勋,刘墉不是宰相,刘统勋却是乾隆一朝实打实的宰相,刘统勋在雍正初年入仕,历任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及军机大臣,上书房总师傅等要职。刘统勋最终官至极品, 是乾隆朝前期汉臣之首。乾坤三十八年去逝,乾隆追授太傅,谥号文正。而清朝开国近300年谥号文正不过8人。
从这里看得出来,刘墉是官二代起点很高。但就个人能力而言,比其父刘统勋差得太远,乾隆对刘墉印象和重视程度也差的很多。刘墉,字崇如,号石庵,清朝中期四大书法家之一,大学士刘统勋长子。出身于名门望族宰相之家。乾隆十六年入仕。从翰林院庶吉士做起、历任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最终做到体仁阁大学士。
对刘墉一生影响最大的就是在乾隆二十年,由于其父刘统勋因定西将军永常哈密兵败问题受牵连被罢官抄家,此事对34岁刚刚入仕刘墉影响很大。从此以后不介入军政大事,遇事莫能两可成为刘墉处事原则,但刘墉也找到让乾隆重视和的方法,那就是文字狱。在刘墉担任太原府知府和江宁府知府的时候,大肆缉拿“文字狱”的罪犯,此举使得乾隆“龙心大悦”觉得刘墉 勇于任事。是一个值得“培养”干部。刘墉在担任太原知府的时候,因为下属***犯有失察被判处极刑,后被乾隆赦免。刘墉从此以后就彻底不管事了。
而刘墉从来就没有和和珅进行“政治斗争”也没有任何冲突。而且刘墉和和珅私交不错。二人根本没有任何交集。刘墉比和珅大三十岁。简直就是两代人,二人的官职更是差的很多,34岁的和珅在乾隆49年已经是吏部尚书。刘墉不过是主管国子监事务(当年转任直隶总督)。在刘墉任期不断受到乾隆的申斥,可以说不受乾隆待见,如果说刘墉为官的能力只能说是世俗圆滑,谄媚讨好,没有风骨。但为官清廉,做事勤勉而已。实际上不过是守家之犬而已。
在嘉庆二年,刘墉因资历而非能力当上了体仁阁大学士,也算是当上了宰相。(嘉庆说是没人了,才提拔刘墉)。嘉庆九年也就是1805年 ),刘墉病逝终年八十五岁。谥号文清。也算善始善终。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看多了纪晓岚与和珅的二人转,现在又翻出前辈刘罗锅来说事。
我们对于刘墉的映像几乎都来自与《宰相刘罗锅》这部电视剧,但戏说毕竟不是史实,我们来看看真正历史上的刘罗锅吧。
其生平几乎与乾隆平行(小十岁),乾隆十六年的二甲第二名进士,相当于总成绩第五名(一甲就是我们俗称的状元、榜眼和探花)。
传言其本来列为第一,但乾隆想提拔一位平民才俊,刘墉由于出身相门而被降格,因而与状元失之交臂。也有说话是形容丑陋,弯腰驼背而不符合大众审美而降到二甲第二名,但不管怎么说都是非常了不起了。
从流传下来的画像来看,可以说是“平平无奇”,历史记载也无相貌具体描述,因此说他丑基本是没有根据的。
嘉庆皇帝曾称刘墉为“刘驼子”而成为“刘罗锅”说法的出处,不过刘墉当时已是年届80岁的老人,有些驼背弯腰本在情理之中。
刘墉出生于钟鸣鼎食之家,祖辈数代都是进士出生,父亲刘统勋(《天下粮仓》主角)更是官至、内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及军机大臣,换句话说内阁、南书房和军机处这几大清朝名义或实际上的中枢机构都去过,说干过宰相也没错。
上世纪90年代,随着电视剧《宰相刘罗锅》的播出,清乾隆名臣刘墉的故事在一夜之间传遍大江南北。剧中的刘墉虽弯腰驼背,但聪明机智、正直勇敢、藏巧于拙,和大贪官和珅斗智斗勇,演绎了一出出让人拍案叫绝的精彩故事。
(刘墉剧照)
那么,历史上真正的刘墉究竟是怎样的呢?和***作品中的形象又有多大的区别呢?
历史上的刘墉出生于山东诸城。刘家从其曾祖父刘必显开始,每代都有人高中科举,并在朝为官,被历任皇帝所倚重,至刘墉这一代时,已是4代进士了。
刘必显是顺治九年的进士,一度官至户部员外郎。其膝下有4子。其中老二刘果在顺治十七年高中进士,出任刑部郎中。老三刘棨是康熙二十四年的进士,担任过四川布政使,是当朝有名的清官。
刘棨有10子,数刘统勋最有成就,他是雍正二年的进士,仕途顺畅,先后担任工部、吏部、刑部尚书,兼军机大臣和东阁大学士等。
刘统勋为官清正,敢于直谏,深得雍正和乾隆信任,乾隆曾给予很高的评价:“得古大臣风,终身不失其正。”刘统勋病逝后,乾隆帝赐谥号“文正”,是文臣所能得到的最高谥号。在清朝近300年的历史里,一共才有8位文臣获此殊荣。
刘墉是刘统勋的长子,受家风影响,自幼聪慧敏思,熟读经史,满腹经纶。不过他出道较晚,31岁时才中进士。传说刘墉科考时的试卷曾入围前10名,主考官奏请乾隆钦点他为状元,但由于乾隆的反对,刘墉最终获得第二名。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刘墉历史***原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刘墉历史***原型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8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