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正文

沁县历史***概括,沁县历史***概括50字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沁县历史事件概括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沁县历史事件概括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长治为什么叫上党?
  2. 战国八大名将?

长治什么上党

山西长治古称为《上党》,在秦朝时上党郡,范围最大,《释名》曰:“党,所也,在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党也。” 狄子奇《国策地名考》曰:“地极高,与天为党,故曰上党”。以后上党郡的范围逐渐缩小,名称也屡有变化。

上党至古到今是整个华北地区的军事要冲,被称为中原之脊背。上党是地势较高的高原,东有太行山,西有太岳山,南下可直达孟津、洛阳,东出可到邯郸,西进可到临汾,北上直抵太原,上党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得上党得天下。

沁县历史事件概括,沁县历史事件概括50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上党这个名字出现较早,范围也很大,包括有今长治市和晋城市的全部以及晋中市和临汾市的部分县域。所以说上党地区并不仅是长治专有。

今天一般说长治市是上党古城,是因古时上党的中心以及郡所在长治这一块,后来长治市自然而然地继承了上党这个名字,在市区有标志性建筑上党门,还有一个辖区叫上党区。

以后再说上党就要三思而后言了,因为古今涵义大变。古上党比长治市大的多,而今上党仅仅是长治市的一个辖区。

沁县历史事件概括,沁县历史事件概括50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上党郡在秦朝时范围最大,包括长治、榆社、左权、长治、晋城东部、河北涉县一带。《释名》曰:“党,所也,在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党也。” 狄子奇《国策地名考》曰:“地极高,与天为党,故曰上党”。以后上党郡的范围逐渐缩小,名称也屡有变化。

明朝嘉靖七年置县,称长治县,是潞安府治。

上党是整个华北地区的军事要冲,被称为中原之脊背。上党是地势较高的高原,东有太行山,西有太岳山,南下可直达孟津、洛阳,东出可到邯郸,西进可到临汾,北上直抵太原。

沁县历史事件概括,沁县历史事件概括50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上党在华北的地理位置类似湖北在江淮地区的地位,太行山类似大别山的江淮锁钥。上党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战国末年,秦国赵国为了争夺韩国的上党地区,在长平大打出手。赵国廉颇在上党持重,坚壁防御,与秦军相持3年。赵王最后以赵括替代廉颇,盲目出击。被秦国白起包围,赵括身死,赵军粮尽而降。最后,秦军在上党高平处,坑杀了40万赵国降兵。

高干是袁绍的外甥,负责并州(今太原)。袁绍死后,高干投降了曹操。205年,因为乌桓入侵,曹操东征。高干趁机造反,并占领了上党地区。曹操派乐进、李典讨伐高干,却攻不下高干固守的壶关。

206年,曹操带兵亲征高干,并用马腾的凉州兵和钟繇一起从河东进攻。高干败在了钟繇的手里。

【上党】二字在中国古代并不仅仅是指如今的长治地区,它所指的地域要比如今的【长治】更为广大一些,如今的长治之所以被简称为上党,并被认为是“古之上党”的名号继承者,是两千年来行政区域变更的结果。下面,寒鲲就为您全面梳理一番【上党】的来龙去脉,以及它与【长治】的关系

关于【上党】的含义,无外乎【上】、【党】相结合,所谓【上】,【高地】之义,所谓【党】,【与天为党、与天相伴】之义(“党”字有“结伴”的含义),无论【上】还是【党】,都是对【上党】之地如何高峻的描述,这与上党之地所在的晋东南地区之地形特征是一致的。也就是说,【上党】作为地名,本身就是对所在地(太行山)地形特征的描述。(下图摄于东太行山区)

在实行郡县制以前的先秦时代,除了作为城邑名称,其他任何地名都是没有一定界限的泛指,所谓西河(关中平原东部)、河外(灵宝陕县一带)、太原(晋中盆地)都是如此,【上党】亦然。

先秦时期的【上党】约莫是指整个晋东南山地主要是指长治、晋城两个地区,外加河北省的涉县,以及现代被划到山西省晋中市的左权、榆社、和顺三县,被划到临汾市的安泽县

【上党郡】最初可能是韩赵魏三晋在分晋前后设置的,而且韩、赵、魏三国曾经各自设置过自家的上党郡,其管辖的地域范围尚且无法确证,不过三家上党郡合起来,大体与上面所述的地域范围没有太大的出入。秦并天下后,上党郡终于从韩赵魏相互攻伐、三分而治的状态下摆脱,成为一个完整的行政区域。

秦朝上党郡包括长治全部晋城全部晋中市东南四县(榆社、左权、和顺、昔阳县)、涉县、安泽。在两汉的绝大部分时期,上党郡依旧沿用秦朝的范围,没有太大变化。

汉献帝建安末年(公元219年或220年),就在大汉王朝的最后一年,今天的晋中地区东南三县(昔阳、和顺、左权)所在地域从上党郡分离,设立乐平郡,这是上党郡的第一次缩减。

长治市壶关县太行陶瓷有限公司生产的2000斤容量大型陶瓷储酒缸,具有不渗漏,强度高,里外不上釉的特点,是国内很多知名酒企的储酒缸供应商。也是华北地区规模最大的酒缸生产企业。

战国八大名将?

1 赵奢,生卒年不详,赵国人,与赵王室同宗,当届贵族。战国后期赵国名将。战国八将领之一,主要生活在赵武灵王(前324—前299年)到赵孝成王(前265—前245年)时期,享年约60余岁。

2 廉颇,赵国人,主要活动是在赵惠文王 (前298-前266年)、赵孝成王(前265-前245年)、赵悼襄王(前 244-前236年)时期。

3 王翦,生卒年不详,频阳东乡(今陕西省富平县东北)人,秦代杰出的军事家,是继白起之后秦国的又一位名将。与其子王贲在***秦始皇统一六国战争中(参见秦灭六国的战争)立有大功,除韩之外,其余五国均为王翦父子所灭。

4 白起(?—前258),也叫公孙起,战国时期秦国郿县(今陕西郿县东北)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统帅。

5 蒙恬(?—前210年),秦始皇时期的著名将领,祖籍齐国传说他曾改良过毛笔。

6 楚国李牧(?—前229年),战国时期赵国人,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家、统帅。

7 战国名将--乐毅战国中期辅佐燕昭王,统率五国联军大破齐国的旷世名将乐毅。

8 战国名将——吴起吴起,中国历史上与孙武齐名的兵法大家,后人谈兵论道,皆以“孙吴”并称可见一斑。但他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军事家,更是名震天下的政治家、改革家。单以“军神”二字,实不足以概括吴起那光辉而瑰丽的一生。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沁县历史***概括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沁县历史***概括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