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澄城历史事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澄城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郑拓彬,男,生于1924年2月24日,澄城县刘家洼乡店头庄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担任中学教员、延大烟场场长、鲁艺东北行军运输队队长、华北联大鲁艺系总务科科长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被调至国家贸易部工作,先后任科长、副处长、处长、专员、副局长、局长等职。
1958年至1964年任驻苏使馆商务参赞。
1***3年任对外贸易部三局局长。
1***6年参加中央驻上海工作组,参与清理“四人帮”罪行。
1***7年任对外贸易部副部长。
1981年任对外贸易部部长。
1985年任对外经济贸易部部长。
1990年拟任贸易部部长。
澄城县,现属于陕西省渭南市。春秋时,是晋国的“北澂(chéng)”之地。汉代置“澂县”。至后魏太平真君七年改澄城。宋以后,属同州。清代属陕西同州府。
澄城,确有亦称作“徵城”一说。现在澄城县***的***,以及《百度百科》,都说到秦汉时设北徵县或徵县,北魏时改澄城。
对于为何把“徵”改为“澄”,唐代《元和郡县志图》的解释是——“澄”“徵”同音。民国时期的《澄城附志》,对此说表示不赞同,说不能证明“澄”“徵”同音,“澄城”是因本地有“澄泉”而得名。
澄城因澄泉得名,这个说法比较靠谱。其实,“澄”,是三国以至魏晋才产生的新造字,其本字为“澂”,意思就是“水静而清”。西汉《淮南子.说山》曰:“人莫鉴于沬(mèi)雨,而鉴于澂水者,以其休止不荡也”。 古迹记载,春秋至秦汉,澄城没有叫过“徵”,而是叫“澂”。所谓“徵”,当为“澂”之讹误。
之所以会有此种讹变,应该与那个的汉字书写有关。 真正的活字印刷,北宋时期才发明并推广。汉代以前的官方文件,特别是县级以下官府,基本靠在竹木简上书写,这已被出土的“汉简”所证实。
汉至魏晋,是汉字书写的大变化时期,王羲之是顶尖代表人物。他的墨迹,已呈现大量“减省”的写法。在行草中,“氵”和“彳”的写法几乎完全一样,孙过庭的《书谱》可以证明。再有,文征明的行草里,他署名写的“徵”,看起来都是“氵”旁。
澂城的“澂”,很可能就是在书写过程中,把偏旁写的“氵”“彳”不分,以至后人把“澂”误读为“徵”。
商汤葬于“徵”的说法,出于宋代类书《太平御览卷八三引》——“汤为天子十三年,年百岁而崩。葬于徵,今扶风徵陌是也”。
这里指的,应该不是澄城。
澄城县在春秋时期是晋国的领土,战国时期归魏国。后来秦国与魏国相争占据了这里,设立北徵邑。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在此设县改名为北徵县。汉景帝在位期间,将北徵县改为徵县。北魏太平真君七年,也就是公元446年,设立澄城郡,下辖澄城县,县址就在今天的澄城县这里。
那么徵县为何改名为澄城县了呢?
据历史典籍记载,“徵”与“澄”同音,北魏时期的人们误将“徵”“澄”混为一谈,所以才有了澄城县。如今“徵”与“澄”是两个不同的字,而且音也完全不同,因此我们很难理解史籍中的这种说法。
还有一种说法是说,澄城县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县城西沟有一眼泉水名叫澄泉。据《康熙字典解释》,“澄”字的意指“水静而清”。澄泉可能指静而清的泉水。
地名由来
澄城县
《元和郡县志》载:“徵、澄同音,后人误为澄”。民国《澄城附志》载:因澄、徵同音故名,或云因县城西沟有澄泉而得名。误为澄之说,似不可信。徵、澄同音亦无确据。据考,汉徵县故城在今蒲城避难堡,北魏澄城故城即今县址。今址西沟(县西河)有澄泉。澄城县名,从徙于今址始。县似因“西沟有澄泉”而得名。
因为县似因“西沟有澄泉”而得名。
澄城县建置沿革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建县,以县城西河有澄泉而得名。
澄城县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县城西沟有一眼泉水名叫澄泉。据《康熙字典解释》,“澄”字的意指“水静而清”。澄泉可能指静而清的泉水。澄城县作为千年古县,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以出产陶瓷闻名。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澄城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澄城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8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