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香坊区历史事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香坊区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上号
历史上的香坊地区,名字称谓颇多,曾有"田家烧锅镇"、"老哈尔滨"(旧哈尔滨)和"上号"之称。
香坊为何称"上号"还有几种传说:一是1932年松花江发大水,道外被淹,群众逃难至香坊,因香坊地势高故称上号,道外称下号;二是中东铁路修建时香坊是堆放建筑材料的地方,因香坊地势高于道里,故称"上号"。
另外,人们还习惯于把香坊东部称东香坊(东号),把香坊西部称西香坊(西号)。上述几种称谓一直延用至今。
2、裤裆街
天一街旧称裤裆街,当属哈尔滨最古老的街道之一,一条街,便是一段历史,而天一街究竟埋藏着多少兴亡之事,只有你亲手叩一叩这条街历史之门才会知道。
裤裆街,顾名思义,这条街是“人”字形,一些当铺、小店就在“人”字形两撇的交点上。这条街由太古街到裤裆街开始分道,一条通往道外边的渡口,一条通往道里的兆麟公园(原有三五渔棚)、九站(原有哨卡一座),这便是裤裆街的由来。
1933年,因“裤裆”二字不雅,改称天一街。如今,天一街早已从市区地图上消失,但那时候人的创业精神、功绩将会永存。
3、三十六棚
现在人们几乎淡忘了这样一件事:在经纬十二道街到工程街一带,百年前曾有一个让人心寒的名字——三十六棚。三十六棚是老哈尔滨人对铁路车辆厂及其工人住宅区的统称,这里是沙俄修筑中东铁路时遗留下的贫民窟。“三十六棚”,顾名思义就是贫民窟的代称了。
哈尔滨有个叫香坊区,位于市区东南,它是最初哈尔滨的铁道总站,又是中东铁路公司官署所在地,于是俄国人把香坊称作老哈尔滨。在很久前,这-地区人姻密集,形成一个小镇落,这里手工业比较发达,风调雨顺,人们安居乐业,人们纷纷去买香敬奉神灵,但这里又没有生产香的,都是从远方托人回带,有一年从河北乐亭县来个李姓的在这里开了一家做香的作坊,门楣上高悬香坊字样,人们都到这里买香,香坊的名子越来越出名,后来人们就以香坊称呼这个地区。
历史上的香坊地区,名字称谓颇多,曾有'田家烧锅镇'、'老哈尔滨'(旧哈尔滨)和'上号'之称。
'田家烧锅'是香坊区最早的名称,始于清朝嘉庆年间。1805年(嘉庆10年),山东黄县人田保辉、田炳辉兄弟一家6口人由河南(指吉林榆树县)来东香坊开荒种地,开办烧锅,逐渐形成了较大城镇,历史上称'田家烧锅镇'。1900年7月,田家烧锅镇被俄军焚毁,其名随之消失。
'老哈尔滨'是继田家烧锅之后香坊历史上又一名称。1896年6月3日(光绪二十二年)沙皇俄国确定香坊为筑路指挥中心,在哈尔滨地区征用土地l 034垧(124 278亩),其中仅从香坊至松花江沿就征用土地65 400市亩。并将其规划为'老哈尔滨'(西香坊一带)、'新市街'(南岗)、'埠头区'3个城区。1898年10月,建成第一个运营站,通车后,此站定名为'哈尔滨驿'1903年,现哈尔滨火车站建成,哈尔滨火车站迁至南岗,现香坊火车站被改称'旧哈尔滨驿',此地也随之被称为旧(老)哈尔滨。
'老哈尔滨'一名虽出现在中东铁路期间,但此前香坊地区就已有哈尔滨屯。据老人回忆,1898年,在建中东铁路时***。
'上号'是香坊区的第三个名称,其范围主要是指香坊东部(红旗大街以东)地域。1901年,张玺增之父在现综合商店后开设聚源烧锅(1930年改称万泉泳,由毛守范经营),同时在埠头区开设分号,称源聚烧锅,聚源烧锅称上号,源聚烧锅称下号。因此,'上号'之名开始兴起,且得到官方首肯。1913年滨江县***称香坊为上号镇,归属乡一区。滨江县***在此设警察分局和商会等机构进行管理。1916年以后'上号'这个名字曾多次出现在《远东报》上。
香坊为何称'上号'还有几种传说:一是1932年松花江发大水,道外被淹,群众逃难至香坊,因香坊地势高故称上号,道外称'下号;二是中东铁路修建时香坊是堆放建筑材料的地方,因香坊地势高于道里,故称'上号'。另外,群众还习惯于把香坊东部称东香坊(东号),把香坊西部称西香坊(西号)。上述几种称谓一直延用至今。
香坊一名始于1938年7月1日,正式成立香坊区公所之时。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香坊区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香坊区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8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