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人物传记4000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人物传记4000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京官”首先是一种对战俘的处理方式,同时也是对战功的一种炫耀。
古代战争,对俘虏的处理方式,对古人来说,一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我们现在知道的社会形态的划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等等。实际上,最早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就是在处理俘虏的时候,形成的一种社会形态。
(网络配图)
当部落在发生战争的时候,必然会产生俘虏。
因为有了俘虏,因此就有了奴隶。这些俘虏被抓回去后,给他们戴上脚镣手铐,让他们在战胜部落的井田里劳作。就算不戴上脚镣手铐,至少也会提着皮鞭,站在田边上逼迫他们。
不过后来发现,这种方式处理奴隶,并不是完全稳妥的一种方式,有时候也会出问题。比如在西周与作战的时候,当时帝辛把从东夷俘虏回来的奴隶组成军队,让这些奴隶前去攻打西周。最终这些奴隶临阵倒戈,反而帮助西周打击商朝,造成商朝的灭亡。
包括古罗马的斯巴达克斯,就是奴隶造反以后,形成的一股强大的力量。
因为发现了奴隶是一种不稳定的方式,因此,杀俘虏就成了处理奴隶的新方法。白起在打败赵国,获得了赵国的40万大军以后,觉得这40万大军不好处理,害怕这40万大军闹事,因此就把这40万大军给杀掉了。后来项羽在打败秦军以后,由于听见秦军抱怨,害怕秦军闹事,因此又坑杀了20万秦军。
杀掉俘虏以后,一般都是挖一个万人坑,把这些杀掉的俘虏,堆积在万人坑里,草草埋葬了事。
首先说一说什么是京观,在古代中国有一项不那么文明的交战惯例,战胜的一方将战败的一方阵亡者的尸体堆积在大路两侧,覆土夯实,形成一个大大的金字塔形的土堆,叫做京观或者武军。
京观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最初出现时是为了震慑其他的诸侯国,因为起到的震慑作用十分强大,所以即便他十分残忍,但是众多诸侯国也没有废除他,反而形成了一种风气。
据记载,历史上有记载的京观多大七十多次,所用尸体几十万具,京观的出现,总会伴随着战争,在战乱时代,受苦的总是百姓,正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翻出史籍,经常会看到一个词,即“京观”,如果单从字面上来看,这个词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如果深究其中的意思,则会心生恐惧,大脑中甚至不敢去想象那样的画面,毕竟那场景实在是太过残忍和野蛮。
那么,“京观”究竟是什么呢?明清时期的史学家张岱在《夜航船》中对此进行了解释,他是这样说的:
“古人杀贼,战捷陈尸,必筑京观,以为藏尸之地。古之战场所在有之。”
具体来说就是,在古代的战场上,获胜的一方会将敌人的尸身堆积起来,形成一个小山的形状,然后用土夯实,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以尸体堆砌而成的一个土堆,实际就是一个由众多尸体堆放在一处的冢。
京观自古就有,早在先秦时期,京观就是很普遍的一个存在,《左传》中明确记载了一次没有成型的“京观”。公元前5***年,由郑国引起的晋楚邲之战拉开了帷幕,这一战中,楚庄王和令尹孙叔敖大败晋军,不仅赢得了邲之战的胜利,同时也从晋国接过了霸主的位子。
这是晋楚争霸中楚国难得的一次大胜利,战争结束之后,楚国的一位名叫潘党的将军对楚庄王说:
“君盍筑武军,而收晋尸以为京观。臣闻克敌必示子孙,以无忘武功。"
潘党建议将晋军的那些尸体堆积起来建成京观,目的就是炫耀武功,让后世记住这次伟大的战争。但是楚庄王却拒绝了。楚庄王早已不是十年前那个饮马黄河而问鼎中原的锋芒毕露的野心家,他在位十五余年,任用贤臣、改革内政、学习中原先进文化,对霸业有了更加理性的认识。
他在潘党提出筑京观的时候,提到了”止戈为武“的观点,这表明当时的楚国在楚庄王的带领下已经学习到了中原文化的精髓,已经不再是过去那个自认蛮夷的楚国,全新的认识让楚庄王成为春秋时期一颗耀耀生辉的明星。
也正是因为楚庄王的坚持,“京观”最终没有筑成,但正如楚庄王所说: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人物传记4000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人物传记4000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8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