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正文

王毅人物传记,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王毅人物传记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王毅人物传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1896年风烛残年的李鸿章访问德国后为何仰天长叹?

1896年风烛残年的李鸿章访问德国后为何仰天长叹?

李鸿章访问欧洲列强的背景发生在清末1896年,两年前自己倾尽心血建造的北洋水师甲午战争中被日军一战全废,随后到日本签订《马关条约》,自己又险些被日本人刺杀身亡,更是令这个已经70多岁的老人备受屈辱。再加上中日交涉期间,俄国介入,逼迫日本退还辽东半岛,于是清***便滋生了联俄的想法。

此时有恰逢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于1896年5月加冕,李鸿章应邀参加,一为恭贺,二为谈判周旋。结果访俄消息一经传出,欧美国家不甘落后,纷纷相邀这个早就在西方声名赫赫的清末重臣,也正是在这个背景下,1896年3月27日,已经风烛残年的李鸿章在上海登上法国游轮,开启了欧洲列国访问。

王毅人物传记,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对于李鸿章访问欧洲,实际上这并不是一个好的差事,由于当时清***懦落,所以李鸿章的欧洲之途无不小心翼翼,可即使如此,也不免欧洲人带着有色眼镜看待他,比如《巴黎回声报》在描述李鸿章的时候就用了:

“我见到了这位满清中国人,并且好好地打量了他。他的脸上带着一丝丑角的神情”

“这个躲在大大的眼镜后面貌似轻歌剧丑角、鼓着鹦鹉般眼睛的古怪可笑的中国人让我害怕”

王毅人物传记,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李鸿章仰天长啸也许是不想泪留下来,也许是他在保持自己作为天朝的高傲头颅,也许是:

第一个是出于庆幸,感叹德国人在礼节上太野蛮、落后,不可理喻,在德国当官居然不是高人一等,三妻四妾,府邸大大的,仆人成群,指手画脚,只手遮天。幸好我李鸿章没在德国当官,不然寒窗苦读十年,好不容易考取功名,在德国却屁都不是,真成了公仆 。

第二个原因是惊讶,李鸿章觉得德国这些老百姓人居然不用跪迎,可以和任何人侃侃而谈,官员来了就来了,无动于衷,像对待一颗葱。官员出行也没有前呼后拥,更没有官差在前面敲锣,街道上立刻闲人回避,分立两侧行注目礼或跪下。官员毫无特权。

王毅人物传记,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第三个原因是如刘姥姥进大观园。这种感觉在丹东发生过。那边人到中国做生意一踏入中国土地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那个膛目结舌,说你们原来跑得这么快,已经实现按需分配了。

仰天长啸完,接着这些人就是一泻千里,他们在国内那里吃过大鱼大肉,过来吃的是风卷残云、恶狼扑食,吃得那是个酣畅淋漓,结果因为肠胃长期习惯了素食,不适应过多油腻,当天迟些时候拉肚子拉的也是一个酣畅淋漓。

自从西方列强用尖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国门,清王朝内部分化成保守派和洋务派,以李鸿章等人为首的洋务运动,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大量引进和吸收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很大程度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学科学,学技术,学文化在士大夫阶层蔚然成风。然后,强大的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中失败,强烈的***七十多岁李鸿章的神经,这是他手中王牌,以前无往不胜的铁军。从铁血首相一统德国,原本四分五裂的德国迅速发展起来,他看到的处处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德国,短短几十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积弱积贫的中国倍受西方列强欺辱,弱国无外交,他此次欧洲之行,谨言慎行,处处被动,中国何时像德国一样发展壮大起来,李鸿章仰天长叹,悲凉孤愤之情涌上心头。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王毅人物传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王毅人物传记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