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正文

历史人物传记的观后感作文-人物历史传记读后感

本文目录一览:

魏征历史人物传记读后感300字

1、魏征给唐太宗提意见的时候,唐太宗总是能够虚心的接受。我觉得如果别人告诉你你有什么错误,你改正了,这就是知错就改;如果要是别人劝告你你不听,觉得自己做得很好,这样你就永远不能改正错误,不能进步。

2、贞观六年,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特所钟爱的长乐公主将要出嫁,唐太宗特别下令让有司准备比长公主多一倍的嫁妆,然而不久之前御史大夫韦挺刚刚上表批评过时风:“今贵族豪富,婚姻之始,或奏管弦,以极欢宴;唯竞奢侈,不顾礼经。

3、我读了《历史的选择》这本书后深受感动,中国一个饱经沧桑的国家经历了无数事件的国家,他遭受过抗日战争的洗礼。四年抗战的艰辛,以及建国之初的困难,但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从不低头折节,总是迎难而上。

历史人物传记的观后感作文-人物历史传记读后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4、李世民的原文为“夫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今魏徵殁,朕失一鉴矣!”而世人则把魏征誉为“一代名相”和“千秋金鉴”。

5、三国演义300字读后感作文 读了《三国演义》,我又见识了三国时代诸葛亮等一大批足智多谋人物。 《三国演义》透过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错综复杂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演绎了三国时期各种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

6、《史记》读后感500字范文篇1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伟大的记传体通史,体现着古代史官的眼界和良心,是作者司马迁忍辱负重,花了十几年时间才写成的。鲁迅先生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历史人物传记的观后感作文-人物历史传记读后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中国近代史人物传记读后感300字3篇(急)

1、我读了《历史的选择》这本书后深受感动,中国,一个饱经沧桑的国家,经历了无数***的国家,他遭受过抗日战争的洗礼。四年抗战的艰辛,以及建国之初的困难,但在中国***的带领下,从不低头折节,总是迎难而上。

2、梁启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等。广东新会人。***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1889年中举。1890年赴京会试,不中。

3、最近重读了***先生之《李鸿章传》,作者仿作文500字照西方人物传记题材,对李鸿章这一历史人物作出了自己的评价: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

历史人物传记的观后感作文-人物历史传记读后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4、粟裕传读后感 作者哈林 共军对战术的研究与贡献,其实很多来源于日本人。”三三制”其实就出现在平型关中,日本人拚***时就是三人一组,抑制了八路军的人多优势。

《贝多芬传》读后感

1、贝多芬传的读后感1 贝多芬是一位举世闻名、伟大的音乐家,他在音乐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可是他一生的经历会是怎样的呢?贝多芬的童年非常悲惨,4岁时,父亲用暴力迫他使学习音乐,11岁入戏院乐队,17岁丧母并一人承担了全家的重任。

2、贝多芬传的读后感1 有一个人,他热爱音乐,并且视之如生命。可是,他还不到30岁时,耳朵就开始变聋,而且一天比一天严重,内脏也被剧烈的疼痛所折磨。他还不得不忍受感情的煎熬,他不断幻想着幸福,但立刻又熄灭,不得不去承受心灵的悲苦。

3、【篇一】《贝多芬传》读后感范文 前两天,我在新华书店买了一本《贝多芬传》的书,觉得十分好看,很有教育意义,让我爱不释手。 这本书的作者,用大量的事实和典故,讲述了贝多芬成长、成材的故事。作者描述时文笔流畅、精炼清晰。

4、《贝多芬传》读后感1 贝多芬,一个对音乐情有独钟的人, 却要接受命运的挑战; 贝多芬,一个不幸的人,却从平平凡凡逐渐变成名人;贝多芬,一个被病魔缠绕的人,面对着这么多的坎坷,却毅然选择了活下去,继续投身于音乐中。

5、《贝多芬传》读后感1 贝多芬一生备受疾病,贫困和失恋的折磨,但他不向命运低头,始终不懈地努力,终于成为一代著名的钢琴家。 路德维希冯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波恩的一个贫困家庭

6、《贝多芬传》读书心得1 近日,我读了法国文学***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其中的《贝多芬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贝多芬在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波思。童年时丧母,父亲嗜酒如命,使他不得不担任起一家之长。

史记读后感1000字范文精选

字史记读后感篇1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政治、军事、经济、等)。

故《史记》中不以地理位置和时间发生顺序为线索,而且,它的特点在于对于同一历史事件,它***取了不同的人,不同的视角来阐释不同人的不同观点及见解,运用矛盾的手法让不同地位的人能得出适合自己立场的属于自己的见解。

《史记》读后感1 我从初中开始读《史记》,直到如今,床头总还是摆放着这本书,虽然读了不下五遍,却仍然觉得,《史记》所蕴含的知识还远远不止我所理解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