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迁都的故事:北魏长期都于平城,平城偏北地寒,六月风雪,风沙常起,当时有人作《悲平城》诗说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北魏孝文帝是一代贤明的君主,我们都知道孝文帝最大的成就就是汉化改革了,之后有助于民族之间的大融合,那么在汉化改革中迁都洛阳是比较重大的举措的。
北魏在之前定都平成(今山西大同东北),孝文帝继位后就下了一个决心——迁都,把都城从平城迁到今天的洛阳。但是,北魏的鲜卑族已经习惯了北方的生活,在他们眼里,洛阳是南方,不习惯在那里生活,迁都会遇到很大的阻力。
年轻的孝文帝要克服这方面的重重障碍,按常规的方式是不成的,必须剑走偏锋、另辟蹊径,于是乎,孝文帝决定***借“南征”之名,达到迁都的目的。北魏太和十七年八月,孝文帝亲率大军30万,号称百万,南下“伐齐”。
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接受汉族文化,消除鲜卑族和汉族间的隔阂,以便进一步拉拢汉族地主士大夫,巩固北魏的统治,孝文帝决心把都城从位置偏北的平城,迁到中原的洛阳。
北魏孝文帝迁都,其实就是一种政治权术,一场政治博弈。太和17年,孝文帝拓跋宏为了推进北魏的汉化改革,加强同中原汉族的联系与合作,摆脱鲜卑守旧势力的掣肘,决定将都城从平城迁往人口更多、交通更加方便的洛阳。
1、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北魏长期都于平城,平城偏北地寒,六月风雪,风沙常起。恶劣的气候环境,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偏北的地理位置更不利于北魏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于是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
2、迁都洛阳时间:公元493年 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 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拓跋宏决心把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到洛阳。为了这个,他怕大臣们反对迁都的主张,先提出要大规模进攻南齐。
3、北魏孝文帝迁都的故事:北魏长期都于平城,平城偏北地寒,六月风雪,风沙常起,当时有人作《悲平城》诗说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4、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是指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于公元前770年,在郑国、秦国、晋国等诸侯的卫护下东迁,定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建立了东周。
1、商王盘庚迁殷当年,商汤建立商朝时,将都城建立于亳(今河南商丘)。那时候,各种天灾频频,甚至有一年,洪水爆发,竟然将都城给淹没了。商朝多次被迫迁移都城。到了商朝第20位君主,即盘庚时代。
2、第一次,西晋末年,五胡乱华,东晋王朝司马睿将都城从长安(今西安市)迁至建康(今南京市),直到589年隋朝统一至。历经东晋,南朝宋齐梁陈五朝。
3、隋朝(公元581年至618年)都城在大兴,今陕西西安。(5)唐朝(公元618年至907年)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6)北宋(公元960年至1127年)都城在东京,今河南开封。
4、身为刘氏宗室子弟的刘秀于乱世之中脱颖而出恢复汉室统治,史称东汉。东汉建立之后其都城定于河北鄗城,不过没过太久刘秀便将东汉都城迁移至洛阳。
5、北平具有优越的地理条件和悠久的建都历史。清太祖迁都沈阳 努尔哈赤攻取沈阳后,并未把后金的都城迁到沈阳,而是迁移到了明在辽东的经济、政治、军事中心的辽阳。
6、在中国的历史上,也有迁都的记载,背后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博弈和战略转移,其原因值得细细品味。盘庚迁殷 商朝立国,定都于亳(今河南商丘)。此处位于黄河下游,水害不止。自汤至盘庚共十代,商族迁徙五次。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5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