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王安石 历史事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王安石 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王安石和中国古代大多数读书人一样,有才气、具理想抱负、心正直,只不过其运气稍好(所谓好不绝对),竟因提出了“变法”措施深受“儿皇上”器重和启用。但是,因王的自身局限,有点子、却并未深入底层去“调查”,致使变法措施存在弊端、改不如不改,反给民众带来困难。皇上器重、启用王,也是因为急于摆脱母后的垂帘听政,想以“新法”来证明自己的能奈吧 ...如此的“空对空”,注定了王历史上的失败并被心术不正的小人利用,这也是王安石的宿命!
苏王二人正见不同,但个人修养都佳、才气高而惺惺相惜,故不会如小人那般一味成“死对头”。其实,苏东坡不反对变法、只是认为具体措施方案不切实际,并针对其中的弊端提出修改意见 ...后来因反对“变法”者众,王被小人利用,“变法”成为那些人晋升的阶梯并形成小圈子了,苏才彻底反对王的变法。然反对是工作上的事,个人私下并未因此结梁子、存恩怨,还是相互佩服的。当然,也因王的本质不坏、爱才,确实在苏面临“杀头”危机时出面发声过,如此二人才会不计前嫌、才有文首的“金陵之会”吧!补充下金陵之会细节:
苏轼被贬赴任常州,船行经南京时夫人病重,如果继续行路则可能恶化。苏知王安石那时,已经免官在野、居于家中,心想去拜望藉以安养夫人一段,再继续行程;也弄不清王的态度、先修书一封。谁知王安石果然宰相局大,不仅欣然同意,还主动走到苏暂居的蓬船前,邀请至家,让苏轼一家子在此安养一月左右,方才送行!期间二人促膝长谈,并有诗唱和,最终成为一段流芳千古的历史佳话矣![碰拳][可爱][击掌]
至于司马光和欧阳修反对王安石,情形大抵和苏王之嫌类似,或因同朝为官、个人气局、缘份等因素,终难如苏、王那般,最终冰释前嫌了。
王安石就是一枚奇石,外表拧巴,内心透彻。宋神宗打着灯笼才好不容易找到他,两个单纯得闪光的人,几年间在变法里相爱无间,互为脑残粉。欧阳修、三苏、曾巩等人如大风刮过,奈何吹不动奇石分毫。大宋文人亦有风骨,互相看不惯,就是没来由的仇。
王安石和徐阶有些类似,善于自污也能做事,王安石救了苏轼,反过来苏轼抨击王安石,徐阶提拔了海瑞,海瑞反过来斗他地!,那么苏轼和海瑞一个类型的人,过于理想主义,办实事不行
王安石在北宋可算是一个非常有名的人,看看这些称谓就知道了: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文学家、诗人。
1.政治家
1042年,王安石考中进士。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史称熙宁变法。
2.改革家
主要是通过变法,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进行改革。
1069年9月发布青苗法;11月颁农田水利条约。1070年,颁布募役法、保甲法。1071年颁布方田均税法,改革科举制度;1072年颁行市易法。1073年颁行免行法。
3.思想家
思想者块,主要通过王安石的著作看的,特别是罢相后的闲居生活,王安石对佛学宗教也有大量的研究。
4.文学家
这个,王安石当之无愧,一生著书颇多。只要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歌曲》、《临川先生文集》等。
我是日月千年依旧。读史可以知兴替,明得失。所以背下来是没有用的,要去提炼,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之所以称之为特殊,主要因为宋朝发展态势呈现极端化。它的主要表现在文化和经济领域极度繁华,而军事方面又极端积弱。
文化的发展必然是大批文人墨客相互推动的结果。宋朝的文史影响力超过前边的“强汉盛唐”。像宋四家“苏黄米蔡”、欧阳修等人涵盖了书法诗词,政治文献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最为代表,还有经济上的王安石变法。
文风盛行下的北宋,兼具文政是所有历史人物的共同属性。我们就来说说最为代表的“王安石、司马光、欧阳修、苏轼”。
王安石最为称道的是王安石变法,也是王安石留给后世最宝贵的遗产。纵观历史上,但凡政治上能够留名青史的必定有过人的刚毅性格,王安石也概莫能外。
王安石是一个非常强势的人,从他的诗词当中就能够看到这种刚毅的影子。
王安石最有格调、格局的诗之一《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就可以看出他不畏艰难、敢于冒险、高瞻远瞩的开拓精神,格调之高、意志之坚、气场之大体现的淋漓尽致。
这一点在他后来推行新政的过程中,尤为明显。简单说王安石在改革之前,与司马光、苏轼、欧阳修、黄庭坚都是志同道合的文友,这种关系仅仅是在文艺上的惺惺相惜,却不是政治上的通化。
欧阳修(1007年-1072年)、王安石(1021年-1086年)、司马光(1019年-1086年),三人均为北宋时期同朝为官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王安石熙宁三年拜相(首相),主持变法,是革新派。
司马光为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元老,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首相)。以司马光为首的是反对派(守旧派),其成员有苏轼、黄庭坚、秦观等。
欧阳修当年提携王安石,算是王安石的老师。但其晚年思想趋于保守,也属于反对派阵营。二人之间虽政见不同,但在个人交往上仍然是好基友。
王安石变法目的不纯,夹带很多私货,功利性很强。既想扫清思想守旧的绊脚石、查抄其家产为神宗皇帝敛财,缓解财政压力,同时还希望腾出更多的位置安插拥护自己的人。而支持他变法的宋神皇帝更是有着的不可告人的目的:扳倒那些心高气傲的遗老遗少们!
司马光身份显赫,既担忧变法伤及自身,同时与王安石又是“一山不容二虎”的关系。他根本看不起王安石,最后连上五封札子,辞官离京,连神宗皇帝的面子也不给。
神宗皇帝去世后,高太后专权,司马光重新上台。报仇的时候到了,司马光他老人家也搞了“两个凡是”:凡是王安石创立的制度就要废除,凡是王安石废除制度的就要恢复。简直疯狂至极、毫无理智了。更加疯狂的是,王安石时期收复的西北米脂四寨,因为这是王安石的成绩,司马光心里看着不爽,竟然要求还给西夏!好在连自身阵营的旧党们都觉得荒唐而普遍反对,司马光这才最终觉得压力太大而作罢。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王安石 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王安石 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49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