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历史事件与干旱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历史事件与干旱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河南的历史上最干旱的年份是明崇祯十至十四年(1637-1641年)。
在这一时期,河南遭遇了罕见的特大旱灾,高峰期全省80%以上的县均受旱,灾情蔓延至陕西、、河北、山东等省。据不完全统计,全省约有70个县的县志中有“人相食”,“人多饿死”,“饿殍载道”等方面的记载。这次旱灾是河南历史上罕见的,对当时的社会和人民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崇祯大旱指发生在1637~1643年间的一场特大旱灾。其持续时间之长、受旱范围之大,为近五百年所未见。中国南、北方23个省(区)相继遭受严重旱灾。干旱少雨的主要区域在华北,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山东,这些地区都连旱5年以上,旱区中心所在的河南省,连旱7年之久,以1640年干旱最为猖獗。干旱***前期呈北旱南涝的格局,且旱区逐年向东、南扩大;1640年以后北方降雨增多,转变为北涝南旱。在这期间瘟疫流行、蝗虫灾害猖獗
公元1743年(乾隆八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高温风暴席卷了华夏大地,全国各地气温骤升,酷暑伴随着大旱、蝗灾由东向西肆虐而来,被称为是“中国历史上最炎热的一个夏天!”
在当时的北京城,总共有11400人被热死,而死者大多是胖子和难以避暑的贫民老百姓。
在公元1743年7月20日到7月25这几天内,中原各地区的平均地区都在40摄氏度以上,而7月25日的北京城更为恐怖,达到了44.4摄氏度左右。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有史以来夏天气温最高的一天,虽然后世曾有过42.6摄氏度等高温天气出现,但离乾隆八年的北京城还是相差甚远,恐怖之处、可见一斑!
乾隆八年(1743年),在北京传教的法国传教士宋君荣给国内的朋友写了封信,信中对北京的天气十分抱怨。信中说:“北京的老人说,他们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高温。”当时,宋君荣用“拉姆士温度计”对北京的气温进行了记录。
后来,中国国家气象局古气候研究室对这些数据进行了整理和换算,得出1743年北京的平均气温高达40摄氏度,最高气温为那年的7月25日,温度高达44.4摄氏度。这个高温,是近三百年来中国北方夏季高温的最高纪录,至今都没有被打破。
四十多度的高温,在没有空调和风扇的清朝,百姓的悲惨生活可想而知。这场酷暑可不仅仅发生在北京,全国各地都很热。根据同时期各地的文献记载,当时的天津“土石皆焦......人皆热死”,山西“道路行人皆有毙之”,青城“大旱千里......树木向西南辄多死”。这些骇人听闻的记载,现在看起来依然触目惊心。
走在路上,会看到行人走着走着就热死了,而地上的土石被烤的烫人,就连供人乘凉的树都被烤死了。山东、山西、河北、天津、京畿等地尤为严重,百姓苦不堪言。这场高温,是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中,十分罕见的情况。大清开国以来,从没见过这样的天气。
然而,祸不单行的是,持续了一个夏季的高温,带来了大旱。当时有官员上书乾隆皇帝,说天降灾难,是因为雍正帝实行的各项新政,建议皇上废除新政。乾隆大怒,骂他们“悖理上道”。
这场旱灾,从乾隆八年的夏天,一直持续到次年五月。大批百姓流离失所,难以解决温饱问题。北京城内涌入大量难民,如此多的灾民,对皇权稳定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对此,乾隆皇帝深感担忧。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与干旱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与干旱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49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