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历史事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朝,得位最正的王朝,也是汉族最后一个王朝。整整276年国祚,***数不胜数。我就已皇帝位列简单诉说一二,只讲***。
①建立大明王朝②明初四大案,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蓝玉案。
第二位,建文皇帝朱允炆
①削藩(剿灭同姓诸王)
第三位,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
第四位,明仁宗洪熙皇帝朱高炽
①停止郑和下西洋②整改永乐朝遗留政策③开启‘仁宣之治’
第五位,明宣宗宣德皇帝朱瞻基
明朝是最后一个汉族人建立的王朝,从1368年朱元璋定都南京开始,到1644年崇祯皇帝朱由检煤山上吊灭亡,共276年历史,经历了明太祖洪武帝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明仁宗洪熙皇帝朱高炽、明宣宗宣德皇帝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明代宗景泰帝朱祁钰、明宪宗成化皇帝朱见深、明孝宗弘治皇帝朱祐樘、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明穆宗隆庆皇帝朱载坖、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明光宗泰昌皇帝朱常洛、明熹宗天启皇帝朱由校、明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检,16位皇帝。其中十三位皇帝葬于北京十三陵,朱元璋葬于南京明孝陵,景泰帝朱祁钰葬于北京西山,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终。
明朝的“案”多:明太祖朱元璋掀起四大案,无数人头落地,有胡惟庸案、蓝玉案、空印案、郭桓案等。到了明朝中后期,妖书案、红丸案、梃击案扑朔迷离……
明朝的“变”多:靖难之役,叔叔夺了侄子皇位。土木堡之变,明英宗做了瓦剌俘虏。夺门之变,太上皇朱祁镇复辟,于谦被杀。曹石之变,曹吉祥石亨谋反。还有宁王朱宸濠之乱。嘉靖皇帝时的大礼议更是打死打伤不少官员。
明朝太监专权多:明英宗宠信太监王振,明武宗宠信太监刘瑾,万历时有太监冯保,到了明熹宗天启皇帝,魏忠贤更是登峰造极了。
当然也有好的:驱除北元、迁都北京、郑和下西洋、仁宣之治、弘治中兴、万历新政(张居正改革)、戚继光抗倭、抗日援朝,还有于谦、杨继盛这样的忠臣。
1.朱元璋力挫群雄,灭元,建立大明王朝!
2.维护统治,取消丞相职位。发生洪武四大案。
3.建文帝削番集权,明成主南下“清君侧”
4.朱棣灭方孝孺十族
5.永乐:迁都(北京),修书(永乐大典),郑和七下西洋
6.朱棣,建内阁制,启用锦衣卫,建立东厂。
7.三杨辅政,仁宣之治!
8.土木堡之变,于谦回京力排众议,坚持守城,废旧立新!
王明阳心学集大成者
为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来之不易的大明江山,朱元璋还改革了行政机构。在中央,朱元璋废除了自秦汉以来存在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分相权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在地方,朱元璋废除了元朝的行省制度,改设布政司,按照皇帝的意思管理地方政务。同时,还在地方设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别管理军事和司法。在军事上,朱元璋创立了卫所制,在全国重要的军事地区设卫,次要地方设所。将大都督府分为前、后、左、右、中五军都督府,管理军政,卫、所均受五军督府限制。这些措施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并把一直发展的君主专制推向顶峨
明代的宦官专权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对宦官控制很严,,朱棣还设立了由亲信太监掌管的特务机构——东厂。专门缉拿“要犯”。东厂只对皇帝负责,可随意监督、缉拿臣民,不必经司法机关批准。但在当时,皇帝还亲自掌管朝政。宦官尚且不敢擅权。
厂卫
“厂卫”,是明代特务机构的总称。“厂”指东厂、西厂、内行厂等,是明代以司礼监宦官为首领的内廷特务组织。“卫”指锦衣卫,是明代皇上侍卫之一。锦衣卫大都隶属于厂。厂和卫都自设监狱,它们之间狼狈为奸,相互勾结,对天下臣民进行严密监视和残杀,实行恐怖统治。“厂卫”是宦官专权的工具,是地主阶级镇压人民的暴力机构。
东厂
司礼监
明代宦官机构设有“二十四衙门”,其中权力最大的是司礼监的太监。其职责为提督太监管理皇城内一切礼仪、刑名及钤束长随、当差、听事各役、关防门茶、催督光禄供应等事。皇帝的最后意见。都要由司礼监秉笔太监用红笔批写在奏章上,
诚谢邀请。明朝的重大历史***主要有以下:
1、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大明,定都于应天府。
2、1380年朱元璋罢中书省,废丞相,设六部。
3、1399年建文帝进行削藩,燕王朱棣起兵反抗,至1402年燕军攻入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史称靖难之役。
4、1403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平,史称北京。明成祖于1405年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同其它国家的联系。
5、1449年,明英宗亲征蒙古,酿成土木堡之变。
6、明朝中期,倭寇猖獗,戚继光开始抗倭。
7、明神宗时期,大太监魏忠贤祸乱朝纲。
8、1644年,李自成大军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殉国。1662年,南明永历帝被杀,南明灭亡。
9、1683年,清军攻入台湾,奉明正朔的明郑灭亡,明朝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1.朱元璋力挫群雄,灭元,建立大明王朝!
2.维护统治,取消丞相职位。发生洪武四大案。
3.建文帝削番集权,明成主南下“清君侧”
4.朱棣灭方孝孺十族
5.永乐:迁都(北京),修书(永乐大典),郑和七下西洋
6.朱棣,建内阁制,启用锦衣卫,建立东厂。
7.三杨辅政,仁宣之治!
8.土木堡之变,于谦回京力排众议,坚持守城,废旧立新!
9.朱厚照爱玩,喜欢给自己封官。几百年以来被芳为反面教材。
王明阳心学集大成者
诚谢邀请。明朝的重大历史***主要有以下:
1、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大明,定都于应天府。
2、1380年朱元璋罢中书省,废丞相,设六部。
3、1399年建文帝进行削藩,燕王朱棣起兵反抗,至1402年燕军攻入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史称靖难之役。
4、1403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平,史称北京。明成祖于1405年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同其它国家的联系。
5、1449年,明英宗亲征蒙古,酿成土木堡之变。
6、明朝中期,倭寇猖獗,戚继光开始抗倭。
7、明神宗时期,大太监魏忠贤祸乱朝纲。
8、1644年,李自成大军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殉国。1662年,南明永历帝被杀,南明灭亡。
9、1683年,清军攻入台湾,奉明正朔的明郑灭亡,明朝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为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来之不易的大明江山,朱元璋还改革了行政机构。在中央,朱元璋废除了自秦汉以来存在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分相权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在地方,朱元璋废除了元朝的行省制度,改设布政司,按照皇帝的意思管理地方政务。同时,还在地方设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别管理军事和司法。在军事上,朱元璋创立了卫所制,在全国重要的军事地区设卫,次要地方设所。将大都督府分为前、后、左、右、中五军都督府,管理军政,卫、所均受五军督府限制。这些措施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并把一直发展的君主专制推向顶峨
明代的宦官专权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对宦官控制很严,,朱棣还设立了由亲信太监掌管的特务机构——东厂。专门缉拿“要犯”。东厂只对皇帝负责,可随意监督、缉拿臣民,不必经司法机关批准。但在当时,皇帝还亲自掌管朝政。宦官尚且不敢擅权。
厂卫
“厂卫”,是明代特务机构的总称。“厂”指东厂、西厂、内行厂等,是明代以司礼监宦官为首领的内廷特务组织。“卫”指锦衣卫,是明代皇上侍卫之一。锦衣卫大都隶属于厂。厂和卫都自设监狱,它们之间狼狈为奸,相互勾结,对天下臣民进行严密监视和残杀,实行恐怖统治。“厂卫”是宦官专权的工具,是地主阶级镇压人民的暴力机构。
东厂
司礼监
明代宦官机构设有“二十四衙门”,其中权力最大的是司礼监的太监。其职责为提督太监管理皇城内一切礼仪、刑名及钤束长随、当差、听事各役、关防门茶、催督光禄供应等事。皇帝的最后意见。都要由司礼监秉笔太监用红笔批写在奏章上,
展开全部
明朝(1368年到1644年)
1368年 明朝建立,元朝结束
明朝(1368年 -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共传十六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
1405年-1433年 郑和七次下西洋
为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朱棣派郑和出使西洋。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七次航海,访问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
16世纪中期 戚继光抗日倭
明朝派戚继光到浙东抗倭。他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取得抗倭斗争的重大胜利。后来他又率军开赴福建、广东,与另一位抗倭名将俞大猷连续重创倭寇。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剿清。
16世纪,新航路开辟以后,葡萄牙人于1511年占领了马六甲,愈甚渴望对中国的往来。1513年,葡萄牙国王派出一支对华使团前往中国,并在登陆,希望与明***建交。后来经过几次海战,葡萄牙战败,明武宗同意葡萄牙人在澳门开设洋行,修建洋房,并允许他们每年来广州“越冬”。这是西方国家第一次正式性的登陆中国并接触中国。
正统、景泰、天顺三朝30余年,政局动荡,使得经济生产受到很大影响。据文献记载,此三朝有官窑产品:正统三年(1438)曾禁止民窑烧造和官窑器式样相同的青花瓷器;明代景德镇瓷业“空白期”:正统十二年(1447)又有不准民窑私造黄、紫、红、绿、青、蓝、白地青花等瓷器的禁令;景泰五年(1451)有减饶州岁造瓷器三分之一的记载;天顺元年 (1457)曾派中官赴景德镇督烧瓷器;天顺三年(1459)又有将原定烧造13.3万余件的瓷器准减8万的命令。从上述文献记载看,这段时期不论官、民窑器都曾有烧造。但传世品中至今未见一件署年款的官窑瓷器,所见瓷器均为民窑所产,故学术界有“空白期”和“黑三代”之称。
展开全部
明朝(1368年到1644年)
1368年 明朝建立,元朝结束
明朝(1368年 -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共传十六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
1405年-1433年 郑和七次下西洋
为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朱棣派郑和出使西洋。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七次航海,访问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
16世纪中期 戚继光抗日倭
明朝派戚继光到浙东抗倭。他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取得抗倭斗争的重大胜利。后来他又率军开赴福建、广东,与另一位抗倭名将俞大猷连续重创倭寇。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剿清。
1553年 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
16世纪,新航路开辟以后,葡萄牙人于1511年占领了马六甲,愈甚渴望对中国的往来。1513年,葡萄牙国王派出一支对华使团前往中国,并在广州登陆,希望与明***建交。后来经过几次海战,葡萄牙战败,明武宗同意葡萄牙人在澳门开设洋行,修建洋房,并允许他们每年来广州“越冬”。这是西方国家第一次正式性的登陆中国并接触中国。
正统、景泰、天顺三朝30余年,政局动荡,使得经济生产受到很大影响。据文献记载,此三朝有官窑产品:正统三年(1438)曾禁止民窑烧造和官窑器式样相同的青花瓷器;明代景德镇瓷业“空白期”:正统十二年(1447)又有不准民窑私造黄、紫、红、绿、青、蓝、白地青花等瓷器的禁令;景泰五年(1451)有减饶州岁造瓷器三分之一的记载;天顺元年 (1457)曾派中官赴景德镇督烧瓷器;天顺三年(1459)又有将原定烧造13.3万余件的瓷器准减8万的命令。从上述文献记载看,这段时期不论官、民窑器都曾有烧造。但传世品中至今未见一件署年款的官窑瓷器,所见瓷器均为民窑所产,故学术界有“空白期”和“黑三代”之称。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历史***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49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