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国家重大历史事件绘画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国家重大历史事件绘画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图画出现的更早。在我国最早的成熟文字甲骨文出现前基本上都是图画文字(原始文字),人们会在岩壁或陶罐上画画以代替文字,如战国时期的岩壁面、半坡人面网纹盆等。我国文字最初是象形文字一一一即图画文字演变而来,实际上图画经人类的整合编辑演变成了文字。
中国绘画源远流长,具体产生于什么时代,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在距今6000多年的新石器晚期,就出现了绘画雏形。陕西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上的飞禽走兽图案,被许多专家认为是中国画的雏形,也有力地证明了在那个时期,人们就具有了审美意识和绘画技艺。
广西花山岩画
这些绘画是用彩色矿石直接画在器物表面,或刻在器物上,线条生硬,造型简洁,画法稚嫩,不在意构图和章法,具有原始的野性美和抽象意味,主要作用是为了使装饰器物,完全是人们按照自己的想象刻画出来的。
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
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一个木匠在无意中发明了毛笔,很快,毛笔被用在书写文字和绘画上,在这个时期也产生了真正的绘画。在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的《人物龙凤图》,是画在帛上的一幅有龙凤和人物的图案,被誉为中国第一幅真正意义上的绘画。
自春秋战国之后,随着毛笔的广泛使用,以及造纸术的发明,中国绘画迎来全面发展,诞生了许多画家和作品,为我国艺术谱写了辉煌篇章。
敦煌壁画《空行母像》
大概来讲,中国的绘画艺术事业发展,从变现形式上是从人物到山水到花鸟工笔,然后转向现代的油画和水墨并重。从内涵上:从注重象形,到注重意境,再到象形与意境并重,再到中西结合。
《愚公移山图》是徐悲鸿于1940年创作的一幅纸本画。
徐悲鸿在处理这个画作时,着重以宏大的气势,震人心魄的力度来传达一个古老民族的决心与毅力。
就空间布局,他作了数十幅小稿反复修改,最终以从右至左,从前往后的格局展开画面。画面右端有几个高大健壮、魁梧结实的壮年男子,手持钉耙奋力砸向黑土。其姿势表情不一,或膛目,或呐喊,或蹲地,或挺腹,然动态均呈蓄力待发之状,有雷霆万钧之势。
这群呈弧形分布的人物占据画面大部分空间,人物顶天立地,有撑破画面之感。根据构图需要,左侧画面的人物排列较为松散,人物或高或低,树丛小景置于其间。一挑筐大汉和倚锄老者背对观众以加强空间纵深感,拉开与右半段紧张劳作者之间的距离,造成右半部是前线而左半部是后方的感觉。老翁似乎正在语重心长地对下一代人叙述自己的愿望和信心,描绘着未来的美好景象。这组人物显得神情自然逼真,姿态生动自如。背景青山横卧,高天淡远,翠叶修篁。
在绘画笔法和色彩方面,这幅画充分体现了作者在中国传统技法和西方传统技法方面所具有的深厚功底。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白描勾勒手法被运用于人物外形轮廓、衣纹处理和树草等植物的表现上,而西方传统绘画强调的***关系、解剖比例、明暗关系等,在构图、人物动态、肌肉表现方面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人物造型方面,作者借用了不少印度男***形象,并直接用***体人物进行中国画创作,这是徐悲鸿的首创,也是这幅作品另一颇为独特之处。
可以说,徐悲鸿在这幅作品中将中西两大传统技法有机地融会贯通成一体,独创了自己34;中西合璧"的写实艺术风格。
愚公移山绘画介绍不是齐白石的,是徐悲鸿的。
《愚公移山》:是徐悲鸿的作品。徐悲鸿先生曾画过三幅《愚公移山》,均是在1940年左右抗战时期创作的。《愚公移山》极具现实意义。该画取材于《列子·汤问》中的一个神话传说:愚公因太行、王屋两山阻碍出入,想把山铲平。有人因此取笑他,他说:"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结果终于感动上天,两座山被天神搬走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国家重大历史***绘画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国家重大历史***绘画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48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