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正文

这历史***,历史的***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历史事件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历史事件,时间,地点,人物,经过,影响?
  2. 历史上有哪些真实的祸从口出的事件?

历史***,时间,地点,人物,经过,影响

***: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

时间:1860年

这历史事件,历史的事件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地点:北京

主要人物:英法联军

背景:第一次鸦片战争

这历史事件,历史的事件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过程: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清朝皇帝逃往承德。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将其大量洗劫。事后,为掩人耳目,放火焚烧了三天三夜。

影响:引起人们痛思,开展洋务运动。削弱了中国***,和领土完整。

历史上有哪些真实祸从口出的***?

这事儿必须得有写《陋室铭》的刘禹锡一席之地,这位仁兄把祸从口出这个成语演成一出连续剧,在历史上也算旷古烁今的。

这历史事件,历史的事件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刘禹锡出生在唐代,出生地是中山,故此这哥们和三国时期那个大耳朵共同声称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出身这玩意大抵他怎么说别人就怎么信,可恨的是现代一些吃饱撑坏的考据党,他们论证出“刘郎”可能有匈奴血统,这就比较卡脸了。

至于吐槽机叫他“刘郎”的原因,这就得从第一个故事说起了。

刘禹锡这哥们当然很有才华,不然写不出那些千古名篇,更气人的是他刚出道时候官运就非常好。一路从太子校书直升监察御史,在大靠山支持下开始搞改革。封建时代的改革大家都知道的,无论成败,主持的人基本没啥好下场。

很快刘禹锡就被人秋后算账,赶出了京城,好在他还算人缘不错,没过10年就又被召了回去,不出意外的话应该会继续官运亨通。然而这位仁兄玩儿了一手神操作,丫跑去玄都观写了一首千古名诗: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这首诗啥意思呢?基本上就是群嘲这10年来的后进新贵们。爷走了10年,你们嘚瑟坏了吧?如今爷又回来了,可以继续看那群孙子作妖啦。嗯,基本上没人觉得舒服,宰相武元衡是个干脆人,一脚又把新晋“刘郎”给踢了出去。

说来也巧,这次刘郎被踢出去的时间还是十年,老皇帝也驾崩了,新皇帝唐文宗觉得老刘应该还可以再榨取一些剩余价值,就又把他召回京师,给了个主客郎当。这是个礼部官职,说来也不算大。

张宗昌就是典型的祸从口出,乱说话给自己招来了杀机。

张宗昌是民国时期的一个名人,他出身草莽,热衷权力,参加过辛亥革命,投靠过冯国璋,后来在张作霖手下飞黄腾达,出任了山东军务督办,成为割据一方的一个军阀。在山东任上张宗昌勾结日本人,大肆搜刮地皮,扩充部队,以不知道兵多少,不知道钱多少,不知道老婆有多少的“三不知”出名。

然而张宗昌最终难逃失败的命运,在北伐战争中被北伐军击败,率兵一路败逃到了山海关。张学良担心他的部队大多是土匪出身,军纪不好,拒绝让他出关。最后在山海关下张宗昌的部队被北伐军全歼,他仅以身免,逃到了日本,后来寓居北平

这军阀混战时期兵败下野的军阀不在少数,大部分下野的军阀都在租界寓居,享受自己搜刮来的财富,颐养天年。这张宗昌却热衷权力,一直想着东山再起。所以在北平他不甘寂寞,长期和军政大员厮混,想找一个出山的机会。

就是在这时期,张宗昌认识了时任山东省主席的韩复渠。张宗昌江湖习气重,这交谈时就吹上了,说自己当年在山东多威风,手下兄弟众多,一旦回到山东振臂一呼,就可以召集起人马。

韩复渠听了心里就留下了一根刺,他本来就和盘踞胶东的刘珍年明争暗斗,再加一个张宗昌岂不是更麻烦。于是韩复渠以请张宗昌商议大事之名把他骗到济南,让在北伐战争时期被张宗昌所杀的郑金声之子郑继成出面,以为父报仇之名把张宗昌枪杀于济南车站。

张宗昌就这么因为话太多送了自己的小命。

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这句话是晋代思想家傅玄总结的,当真是至理名言呐。病从口入不去说了,这祸从口出,古往今来,不知多少人就倒在这张嘴上

估计最有名的当属“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了

说是当年某天雍正皇帝上班上累了,出了紫禁城散散心

这一路就散到了一条街上,看到某家书店生意兴隆,也就进去瞅瞅。皇帝微服散心,也到没啥,京城治安还是蛮好的,也没有什么不开眼的二愣子啥的惹是生非,让雍正来个扮猪吃虎替天行道开心一下

这一点呢,讲真,雍正比乾隆强多了,他儿子乾隆每一次私访,总会遇到一些事,最后亮明身份黄袍加身让惹他的二愣子大惊失色人道毁灭,完事了还收获美女一名充进内宫,生活美美的

只是,古人说天有不测风云,又有人说,阎王让你三更死,谁能活到五更天?

就在雍正像个常人一样看书时,门口刮起了一阵风,这风吹进店里,把书页吹的哗哗作响。这书店某个看书的书生,估计是气数尽了,随口说了一句: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

好嘛,当着大清皇帝的面,说清风不识字还乱翻书,你是嘲笑我大清是蛮夷么?店里微服的雍正爷当即命令隐随的护卫把这书生绑了,送去府衙

最终,这书生被砍了脑袋,还牵连了很多人

1960年大队在地里开生产现场会,那时没有手机,记者们背着照相机,带着摄影机,当记者问一位老农民,“老人家,你们现在产量那么高,亩产上万斤,食堂吃饭不要钱,这生活太好了。”老农民就说了一句,前三天我们就把周围十几块田的谷子集中到这块地了。如果都有这种好事,那前三天就不会饿饭了。上级领导和大队主任听了脸色很难看。等现场会结束,领导和记者们走后,这位老农民三天没吃上饭。

俗话说菜可以乱吃,话不可以乱说,尤其是有权势的人,一旦说错话可能会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不作死就不会死,所以一定要管住嘴,下面说两个没管住嘴而引发血案的案例。

1. 被踢死的大阿哥奕纬

清朝道光皇帝是一个很简朴的人,平时很勤政,对人也比较宽和。他对自己的大儿子奕纬寄予厚望,于是道光请了很多名师来授课,并交代老师们要严格管教大阿哥。但是这个大阿哥很顽劣,不听从老师的管教,以至于他们之间的师生关系很紧张。

有一次老是又苦口婆心的教导大阿哥说,“你要好好读书,将来才能做好皇帝啊!”早已经不耐烦的奕纬说道,“我做了皇帝,第一个杀了你”。老师被这句话吓得够呛,于是立马禀报道光,道光听完大怒,于是叫人传来大阿哥,还没等大阿哥辩解,道光上前一脚踢到了他的***,就这么把奕纬给踢死了,本来是作为接班人培养的大阿哥,就因为一句话送了小命。

2. 被朱棣忽悠的朱高煦

朱棣在靖难造反时,他的二儿子朱高煦一直是手下得力的大将,跟随他东征西讨。有一次战役中,朱棣的军队大败,陷入了困境,正在危难时刻,朱棣拍着二儿子肩膀说,“你大哥身体不好,你要好好干啊”,朱高煦听完拼死救出了朱棣。

后来朱棣当上了皇帝,但是因为大儿子朱高炽早已被朱元璋立为燕王世子,所以他还是将朱高炽册封为太子。这下子朱高煦不乐意了,一直找机会想要夺回属于自己的皇帝宝座,并且三番五次想要谋害他大哥朱高炽父子。最后在侄子朱瞻基即位后,这位皇叔甚至还造反,结果被抓住了,成了炭烤二叔,可以说朱棣的一句话造成了朱高煦的悲剧。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这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这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