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方舟历史事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方舟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诺亚方舟是古代传说中的一艘大船,据说是由诺亚建造的,它的目的是在全球大洪水来临之际,拯救所有的生灵。方舟载着所有的动物和诺亚一家人,经历了长达40天40夜的风浪,最终安全地抵达了安全的陆地。这个传说被不同的文化和宗教广泛传播,被视为一种救赎和重生的象征。
诺亚方舟也是传说的故事,是在中国的三皇五帝时代。“圣经中则记载了诺亚方舟的传说。有学者认为大禹治水和诺亚方舟中描述的大洪水,是同一次遍及全亚洲的洪涝灾害。”
既然都是传说,那么后人也只能推断
诺亚方舟究竟有没有存在过。诺亚方舟确实存在,经过美国考古学家戴维,法苏尔德的长期考古研究证实确有其事,而刊登在1986年4月12日星期六《人民日报》第七版上,标题为《诺亚方舟确有遗迹,水土流失露出原形》,使这只出现在海拨4400米的土耳其亚拉腊山上巨大木头轮船(长164米)圣经为什么说是真理,因圣经是上帝启示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背景,不同的人写下上帝的话,几千年如一日永不改变。约在3500年前上帝启示摩西在创世记第六章写到,上帝命挪亚造方舟一事。说,你要用歌斐木造一只方舟,分一间一间的造,里外抹上松香。方舟的造法乃是这样,要长三百肘,宽五十肘,高三十肘。方舟上边要留透光处,高一肘,方舟的门要开在旁边,方舟要分上,中,下三层。方舟是上帝赐给人的救恩。目的是要救人,最后救了信上帝话的挪亚一家八口人,耶稣***钉十字架也是救恩,要救一切相信的人得永生。
负责任地说,圣经中记载的诺亚大洪水根本不存在,所以所谓的诺亚方舟也就不可能存在。
根据圣经以及史籍的记载,诺亚大洪水大约发生在4000多年前,那时候地球人类已经发展出很多文明,大量的文明遗迹都存在,根本没有人类灭绝的事情。包括我们中国,文明从那个时间来说都没有断层,当然圣经所谓的灭世大洪水根本不存在了。
而且从科学角度讲,诺亚大洪水和方舟也不可能,比如按照圣经所说,全地球的水量都不够。而且造成的也不可能4000年就完全消失。
综上所述,圣经中的诺亚方舟根本不存在
诺亚方舟究竟有没有存在过?
诺亚方舟这个《圣经》中的传说,在***徒看来应该是深信不疑的,但科学却不能因为传说或者信众众多就认为这个事实,科学需要更多的证据来证明这个是否是历史事实!当然历史上寻找诺亚方舟脚步一直都没有停止过,但从来都没有一个能让全球考古界认定这是诺亚方舟的遗迹的!当然我们不妨来看看考古界有哪些努力!
传说中的诺亚方舟长约136米,宽约23米,高约14米,这个尺寸在现代也不算是小船了,何况在古代,还是木结构的大船!
一、1850年在古亚述国发掘的黏土板中有关于在大洪水中叫万塔·纳皮提姆的男人和他的妻子夫妇坐船逃生的故事!这些黏土板大约有5500年的历史!
古亚述国位置
古亚述国的楔形文字
二、1993年夏天在当地***官员在视察亚拉拉特山地区发生的大地震时发现了船型的残骸,尽管只有部分外露,但据估计大约有100多米长!
......
其实这样的似是而非案例还有很多,但最近有一个曾经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诺亚方舟是事实,人类不是一下子就有了今天的文明,那都是从古到今一步一步发展过来的,人们也用不同的方式记载着这段历史,让人们都知道神是造物的主,也是万物的主宰。人类只有敬拜神才会有好的命运。例如中国的船字,就是根据方舟留下八口人,很形象的说明了这段历史,等!
诺亚方舟是真实存在的。在土耳其东部的亚拉腊山,一支探险队宣布在海拔4000米的地方发现了诺亚方舟的遗迹,探险队成功进入了巨型方舟内,发现了陶器、绳索。
参与此次探索的荷兰著名方舟探索家格力特-艾顿介绍说,这次发现的诺亚方舟遗迹,有非常多的细节与历史记载吻合:高度超过4000米、方舟在山上是轻微倾斜、而且是棕红色的木头、颇长的长方形,艾顿称,已有大量的证据表明,这个木结构就是《圣经》《***》 中记载的诺亚方舟遗迹。
土耳其亚勒省文化局局长米辛-布卢表示,两千多年以来,历史记载及目击者证据都指出,有一艘古老的大船避过洪水而停泊于朱迪山上,人们相信那是诺亚方舟。而这次探险队发现的这个长方形木结构,以及初步的科学研究,人们相信这就是历史记载中的诺亚方舟遗迹。
探险队成员在接受腾讯科技专访时称,可以99.9%的肯定,我们所发现的遗迹就是当年的诺亚方舟。方舟共有7个空间,最大的空间高5米、长10米。方舟共分上中下三层,里面还有数个隔间,其中一间带有木杆围栏和一些绳索,我们猜测是诺亚用来圈养动物的。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方舟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方舟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47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