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正文

孤独的人物传记,孤独的人物传记600字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孤独的人物传记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孤独的人物传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我觉得很孤单,缺少和我并肩前行的人,感觉快找不到自己了,怎么治?
  2. 沈复,一介穷儒,他的《浮生六记》自传,为什么名气还这么大能流传至今呢?

我觉得很孤单,缺少和我并肩前行的人,感觉快找不到自己了,怎么治?

我觉得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的情绪有所起伏是很正常的事情,偶尔觉得孤单,这是很多人都有过的一种情绪体验,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当这种孤单的情绪长久地笼罩在心头,甚至严重到足以影响你的生活,那就要重视起来了,因为这已经接近抑郁的边缘了。要化解孤独感,找到志趣相投能与自己并肩前行的人,从根本上找到自己的存在感,我认为主要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投入社会,主动找事情做,使自己生活充实起来。人常说“无事生非”,就是指人在闲着没事的时候,容易胡思乱想,陷入情绪的死角。就拿林黛玉来说,如果她岀身于普通百姓人家,天天为一日三餐劳心,时时为柴米油盐费神,那还有时间葬花焚稿,那还有精力吟诗诵词,那还有心情时时揣测别人的心思用意,导致自己经常性心思太过缜密,致使身体健康遭受重创。人是有其社会性特点的,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有事做”,忙起来,通过自身的能力赢得认可与尊重,会很大程度地排遣内心的孤独感。同时,在干事的过程中,通过与人交往,可以逐渐找到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有了烦恼可以适当沟通倾诉,有了困难可以酌情互相帮助,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化解孤独情绪。

孤独的人物传记,孤独的人物传记600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二是多看书,尤其是优秀人物的传记。看看主人公身上具备哪些优秀的闪光点,分析他们是怎样战胜困难的,从他们的奋斗经历中总结岀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品质来,比如坚韧顽强、理性客观、勤奋努力,又比如热情细心、宽厚待人、心存仁善……等等。 也可以向周围声望高、品德好的亲友和同事学习,注意学习吸取他们的好思想、好做法。“三人行必有我师”,保持一个谦虚安静的心态,必将能将别人的优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坚持下去,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自己的能力,强大自己的内心,壮大自己的格局。只有站到了人生一定的高度,方能体会万千美丽的风景。优秀的人,自有优秀的人与之云集,你难道还怕找不到一同前行的人?

三是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如果单凭一己克服心理障碍有困难,那我们还可以寻求帮助,找专业的心理医生进行咨询和治疗,必要时视情况还可以***用药物进行治疗。

总之,要真正化解孤独感,找到一同前行的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内因是关键,只要自己有决心、有方法、有恒心,就一定能战胜局限,领略到生活的美好!

孤独的人物传记,孤独的人物传记600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沈复,一介穷儒,他的《浮生六记自传,为什么名气还这么大能流传至今呢?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作者沈复生于1763年苏州一个传统的文人家庭父亲在江浙地区官宦之家做幕僚,家境小康。自幼接受诗词文化教育,并受到当时士族生活美学的熏陶,拥有相当的生活美学追求。他18岁时与表姐陈芸结婚,二人的夫妻生活既有花前月下的美好,也有冬夜奔逃的仓皇。1803年,年仅41岁的陈芸去世后,沈复怀念妻子,追忆一生生活,写下这本《浮生六记》,记述夫妻半生的喜乐闲情和坎坷遭遇。

世界上,最好的婚姻莫过于旗鼓相当,棋逢对手。一味地顺从会让人疲惫,一味地泼凉水只会让人心灰意冷。只有在精神上高山流水遇知音,在生活里,朋友一般平等相处,这样的爱情才最美,才最有趣,也最长久。

孤独的人物传记,孤独的人物传记600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沈复和芸娘就是这样的夫妻,活得如此精致真实,像两滴水一样追逐、相融,最终消失在浩瀚的烟波里。

打动读者的,除了《浮生六记》中点滴的生活细节,还有超越了物质的生活美学,和那段平淡却真挚的爱情。

人世间美好的爱情有很多种。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这是沈从文和张兆和的爱情。

还记得大导演无厘头的周星星,影片里撒尿牛丸的风靡吗?

经得无数次锤打,弹韧十足,最初被一个吃货免费尝试一份后,一传十十传百~连厌食症患者都被带活了味蕾。

先生作品,莫不如此。

🌹🌹🌹

🌺🌺🌺

🌹🌹🌹

一介书生,生活潦倒困顿,自己的作品,在当时的沈先生自己看来,可能并没有觉得有多闪耀吧。

后来的后来,被一位读者在一个书摊上发现此书,品其味,领其意,才得以将沈先生的作品从从岁月的尘埃里发掘~

再一传十十传百,流传至今。

沈先生的作品,无论男女,无论层次,都能读得津津有味。

作品能否流传,靠的是作品本身,与作者的身份没有太大的关系

百年孤独的作者在写百年孤独时,曾穷到付不起房租。

司马迁是忍受着被***的屈辱完成史记的。

无论作者身份贵贱,都不影响他们的作品流芳百世。


陈寅恪先生曾说:“吾国文学自来以礼法顾忌之故,不敢多言男女间关系,而于正式男女关系如夫妇者,尤少涉及”,沈三白《浮生六记》之《闺房记乐》所以为例外创作。”

例外在于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我们竟会认识可爱如芸娘那样的女子;在于沈复和芸娘的爱情让我们平凡人对此有了憧憬和希望。

少年时,沈复对芸娘一见钟情,他对母亲说:“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

成婚时,两人情投意合。他逗趣她,“戏探其怀,亦怦怦作跳,因俯其耳曰:‘姊何心舂乃尔耶?’芸回眸微笑。”

贫贱时,夫妻俩在家自做盆景,品诗闻香,沧浪亭赏月,化妆去看庙会,想方设法找机会游太湖,养花种树,在月光下喝酒吟诗。

夭殇际,沈复曰:“卿果中道相舍,断无再续之理,况‘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耳。”芸乃执余手而更欲有言,仅断续叠言“来世”二字。

永别后,“余遂拜母别子女,痛哭一场,复至扬州,卖画度日。因得常哭于芸娘之墓”。而后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

两人生活始终贫贱,然而沈复可贵之处便是在这纷纷扰扰的尘世,在以孝为先的社会光景中,能够事事尊重芸娘,带领芸娘去做女子不能为之事,珍之爱之,一往情深。芸娘也并未辜负众望,在柴米油盐的生活琐碎里,活的风生水起,可爱可亲。两人这种审美的背后,是对世界充满无比的热爱。

如果没有沈复,芸娘只是芸芸众生中最平凡的一个,她终将被生活变成寻常妇人。如果没有芸娘,沈复只是一个穷且寒酸的书生,终将被人弃若敝屣,抑郁了了。正是因为彼此成全,才星光大地,熠熠大海,所有浮生,皆成诗画。

沈复作《浮生六记》,取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中“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之意。林语堂评:“李白行文有暗夜气,月光气,灯盏璀璨,又花枝招展,有一种秉烛夜游的急切。而沈复之文,有着落花流水的时光散漫,庭园梦境的从容静寂,与布衣蔬食的晨光之美。这满目琳琅与恬淡素雅,一静一动,正是华宇与市井的美学之别。”

沈复,一介穷儒,他的《浮生六记》自传,为什么名气还这么大能流传至今呢?

对题主的这个疑问,我先做个正面的答复。

《浮生六记》能够流传于世,而且备受推崇,是由于他的文学价值,跟沈复是穷儒还是富商关系不大。

下面就单纯谈谈这部书,好在哪儿,同时也探讨一下这部书为何能流传至今、颇受推崇。


无心插柳的经典,虽多为日常琐事,但饱含深情

看过《浮生六记》的人都知道,这本书其实是沈复自娱自乐的,并没有藏之名山的雄心。

加上他穷困潦倒,付梓很难。以至于作者死后,竟然长达几十年人们居然不知道有这样一本小册子存在。

若不是杨引传闲逛冷摊,偶然得到这部书,并慧眼识珠,将其买下、刊印出来,《浮生六记》恐怕难见天日了。

这本书,写的不过是日常琐事,但是不装腔作势,不矫揉造作,写的都是亲身经历,饱含真情。让人感到亲切、自然。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孤独的人物传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孤独的人物传记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