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演讲文稿 人物传记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演讲文稿 人物传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国历史上不乏知名才女,人们熟知的蔡文姬、上官婉儿、李清照、朱淑真、薛涛等等。这里着重介绍中国第一位女历史学家班昭的事迹。
班昭(约45-约117),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史学家班彪的女儿,她嫁给同郡人曹世叔为妻,曹世叔没长寿,班昭早早成了寡妇。
班昭的远祖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班氏先祖叫班壹,原本楚国人,秦统一过程中,班氏家族迁到陕西扶风(今扶风县)。秦末大乱,班壹迁居楼烦(今山西武宁),以畜牧起家,家族财力雄厚。
班氏家族,历代都有地方大员,或朝廷重臣,到班彪一代,班氏家族是已有几百年辉煌的巨富贵族,也是有几百年历史的诗书世家。
班彪有二子一女。长子班固,次子班超,女儿班昭。班超在历史的著名事迹是出使西域;班固则以撰写《汉书》闻名后世,班昭这个女子也不一般。
班彪不愿意做官,专心史学,也要像司马迁那样,留下历史巨著。
《史记》从黄帝写到汉武帝,后事缺而无录。司马迁死后,《史记》有十篇散失,有目录无书稿。
于是,班彪作《后传》数十篇,这是续《史记》之作。公元54年,52岁的班彪去世。
班彪去世后,22岁的班固蒐集父亲遗稿,继续撰写《汉书》。公元58年,被人告发“私改国史”,班固被捕入狱。
中国历史上第一才女,当属宋朝李清照。
李清照的才,不仅体现在其文***上,也体现在其爱国情怀上。
李清照的诗词,婉转清丽,又散发着淡淡的忧愁,在中国诗词界独占一枳,诸多名句流传千古。
声声慢里,短短几句叠字,就把思念与孤单抒发到极致,这精湛的文笔后世无人可超越。
最近流行的电视剧《知否知否》,其剧名也源于李清照的如梦令,一句“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至今读起,仍能感受到那凄苦的情愫。
晚年的李清照,忧国忧民又无可奈何,于是把这种爱国情怀写在诗词里,体现出来了她作为那个年代的“公知”应有的品质。这种品质对于今天的文化工作者,依然有借鉴作用!特别是那些唯利是图的公知们,应该认识到你们的行径,尚不如古代一名女子!
西汉卓文君,仅凭二十六数字顺倒挽救其被夫司马相如所抛弃之婚姻,其作品无人能比。宋代李清照,委婉清丽,其词墨韵后世。唐代上官宛儿,鱼***,薛涛,李治。民国时期张爱玲。卓文君(一别之后,二地悬念,虽说三四月,却是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人传.....)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何等凄凉,何等忧伤!
一名人为舞,自己应该感到高兴,感到幸福。自己不能错过认真向名人学习的好机会。认真体会,人家成名经历,学学人家的努力过程,学习为人处事,言谈举止。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多于有成就的人共事,你的素质也会有所提高。
一种拼搏后取得成果、享受成功快乐幸福的体验。
世界上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成为一个名人的老师,更是如此。
陶行知扎根乡村教育几十载,成就了举世闻名的行知教育。
魏书生潜心教学独创班级管理办法,享誉教坛至今不衰。
光鲜亮丽的背后是默默无闻的奉献,是对教育执着的热爱。
要说体验,那就是一段爱岗敬业的经历,一生献身教育的无悔。
老师确实是名人。一心扑在教学上的老师受到学生、家长及社会的尊重。人们一提到老师自然而然就有一种敬意。
学生把学知识寄托在老师身上。老师深知这一点,所以,他们在备课,讲课,批改作业以及管理班级上尽职尽责,费尽心血。因此,也赢得了一届又一届学生的尊重。
家长把自己的儿女送到学校,交给老师。这里边就包含着一种重托。家长对儿女的希望就托付在老师身上。鉴于此,他们对老师就有一种敬重。
社会的前进,国家的昌盛,人民的富裕全靠从学校走出来的一批批栋梁。有了学校培养出来的栋梁之才,我们的国家才会繁荣富强,我们的人民才会幸福安康。国家更是把希望寄托在学校老师的身上。
正因为老师有这样的重任,所以,以前称之为教书先生。先生,多么高尚的称谓,老师这称谓被人敬仰。
"爸爸,人家说你是中国的托尔斯泰,世界上读书人十个就有一个知道托尔斯泰,你的名字可不知道,我想你不及他。”
沈从文的孩子童言无忌地“激励”自己的作家爸爸,但是,我们知道沈从文建国以后,就不再有新的作品发表了,这是为什么?
沈从文一直没有停笔,只是时代和历史并没有给他太多作品发表的机会。他之所以没有作品问世,和他自身经历还有外在环境有关系。
一是自身经历的原因
结了婚,有了太太和孩子,接着战争又来了,这十多年的生活都在颠沛流离,为生计奔波、没有多余的精力写出什么可以发表的作品。
二是他的用笔特色跟不上时代的形式
他只能改行开始做文物研究。尽管之后尝试写过长篇小说,但是最后没能发表,他的思想和和新的形势结合,他是失败了,也只能失败了。
在同时代的作家中,沈从文写信写的比较多。他喜欢写信,并在建国以后的这段长期孤独的时间里,写信成了他最重要的与人沟通的方式。
学者张新颖说:“***设沈从文能继续自由写作,会产生什么样的作品,这个问题是回答不出的,历史没法***设,个人才能的发挥更难***设。”
他的作品虽然没跟上时代的步伐,永远停留在那一刻,但他知道自己是谁,做了什么,做了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如果一味的追着时代跑,丧失了自己,那也没有什么意义。
是否放弃写作,不得而知。依他后来的条件丶地位,确实应有新作。没有新作的原因,有可能是担心再写新作,很难超过原来的名著巜边城》的艺术水平,问世后他人轻视,自己难堪,如此,不如不写的好。
在北大,沈从文第一次登上讲台,给学生上课,因为过于紧张,竟然呆站了10分钟。他窘迫的在黑板上写道: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
这就是沈先生,一个永远青涩的大男孩。
他的文学成就自不用说,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边城》、《湘西》等著作在国内外有着广泛的[_a***_],译成日、美、英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发行,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
搞创作是很耗神的事,特别是长篇***,要一直沉浸进去,构思场景、人物、对话和心理变化等等。路遥写《平凡的世界》时,经常通宵达旦,生活毫无规律,老婆多次提出离婚,最后***写成了,身体也垮了。
因此,作为作家,壮年时精力充沛,写写***挺好,岁数大了,就要考虑自己的身体情况,有的作家作品还未完成就离开了人世,留下了很大的遗憾。我个人的意见是,作家晚年写写随笔、回忆录这些比较随性的工作比较好,不建议搞大部头的创作。
沈从文先生晚年身体力行,根据个人爱好,专注于历史文物研究,创作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填补了中国物质文化史上的一页空白,他仍然在为人类文明做出贡献。
没放弃创作,还写点散文,但***是放弃了。
在文学史上,他是以***贡献发光的。没有***,就不是沈从文了。
后半生的漫长时光,他的精力都用在学术上,且有不凡成就。但对广大读者言,是一件很心痛的事。
他的边城,代表着他艺术的第一个高峰。当人们期待更多的高峰时,他销声匿迹了,成为一个永远的悲剧。
如果当年他跟胡适梁实秋那么选择,那么,他得有多少大作问世啊,诺奖只怕早已收在囊中。
他晚年所写的文字数量不少,自有其价值,但和***份量比,根本可忽略。毫不夸张地说,他的***质量不次于鲁迅,数量远超鲁迅。
鲁迅的价值主要是思想,告诉你夜路怎么走。沈从文的价值是艺术,告诉你什么是美,美可以照亮黑暗的。
著名作家沈从文,晚年出的书叫《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放弃了原来的风格,写作没有停止,只是没有象诸如《湘西散记》、《边城》等这样名气大的散文和***出现。
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男,原名沈岳焕,乳名茂林,字崇文,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县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从文”名字由此而来。由“从军”到“从文”。
1950年,沈从文到历史博物馆工作,工作性质发生了很大改变,由作家改为研究员。解放初,沈从文原来所写内容的风格不符合新时代的思想耍求,受到了批评,不再创作大部头的散文***,改为文物研究,方向为古代服饰。
1.《兰亭序》是王羲之47岁时的书作,记述的是王羲之和友人雅士会聚兰亭的盛游之事。全篇写的从容娴和,气盛神凝。被后世学书者尊崇为“天下第一行书”。
2.《祭侄文稿》,全名《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原作纸本,纵28.8厘米。横75.5厘米,共234字(另有涂抹字30余个)。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3.《黄州寒食诗帖》,纸本,25 行,共129字,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 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4.《伯远帖》行书纸本,因首行有“伯远”二字,遂以帖名。此帖为晋代真迹,王珣书,故列希珍之宝。此帖行书,笔力遒劲,态致萧散,妍媚流便,是典型的王氏书风,是帖明末在新安吴新宇处,后归吴廷,曾刻入《馀清斋帖》,至清代时归入内府,并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同列为三希堂法帖之一,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5.《韭花帖》杨凝式书,行书,墨迹麻纸本,高26厘米,宽28厘米, 共7行,63字。《韭花帖》是一封信札,内容是叙述午睡醒来,腹中甚饥之时,恰逢有人馈赠韭花,非常可口,遂执笔以表示谢意。
6.《蒙诏帖》,墨迹纸本,又名《翰林帖》,高26·8厘米,长57·4厘米,大字行书,计7行,27字,书于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当时柳公权四十四岁,年富力强,正是他书法创作的颠峰期。示谢意。
7.《季鹰帖》,是欧阳询为张翰写的小传,属于行楷,无款。纸本,纵25.2厘米,横33厘米。共十行,每行九至十一字。字体修长严谨,笔力刚劲挺拨,风格平正中见险峻之势,是欧书中的精品。
8.《蜀素帖》是米芾三十八岁时(1088年),在蜀素上所书的各体诗八首。“ 蜀素”是四川造的丝绸织物,上织有乌丝栏,制作讲究。此卷相传为邵氏所藏,欲请名家留下墨宝,以遗子孙,可是传了祖孙三代,竟无人敢写。
9.黄庭坚《松风阁诗帖》墨迹纸本,纵32.8厘米 横219.2厘米,全文计29行,153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10.《土母帖》,行书墨迹,纸本。纵31.2厘米,横44.4厘米,10行,共104字。后有萧引高、王严实、王称等跋。《珊瑚纲》、《书画汇考》、《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续编》著录。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演讲文稿 人物传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演讲文稿 人物传记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46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