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朱砂痣人物传记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朱砂痣人物传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原名张煐,笔名梁京,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中国现代女作家。7岁开始写小说,12岁开始在校刊和杂志上发表作品。1943至1944年,创作和发表了《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等***。1955年,张爱玲赴美国定居,创作英文***多部,但仅出版一部。1969年以后主要从事古典***的研究,著有红学论集《红楼梦魇》。1995年9月在美国洛杉矶去世,终年75岁。有《张爱玲全集》行世。
张爱玲自幼性情孤僻、自负、极端,写出来的文章也是很反传统的。既然张爱玲的生活态度很糟糕为什么她的文章却受到这么多人的追捧呢?这就首先要说到我们这个时代的时代精神了。上个世纪到这个世纪初中国社会的普遍的人们都是很反传统的,而且颇有些性压抑,张爱玲的文章正好能迎合这个社会人的某些这种变态心理,这是张爱玲的作品受到追捧的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是像诸如有某某讲坛的一位学者,为了出名处心积虑,迎合时代之风找到“恋父情结”这个时髦的词对张进行继续追捧。某某讲坛中这位学者,从开讲到开讲10分钟,“恋父情结”说了16次,但是都没有见论证一下张爱玲怎样的“恋父”,有的一点简单的论证也都是一笔带过的,论证过程很糟糕,没有内涵,只是用一些出位话语和词汇 吸引人的眼球而已。所以这样评价张爱玲很可能会对我们造成一个误导。排除了这种误导,张爱玲就是就是一个水平很一般的人,她的作品极会给人们以坏方面的误导。张爱玲就是这样一个人,有一定的成就,但绝不是现在文学界把她炒作形成的那样,她的实际成就应该比文坛炒作的更低一些。她迟早会因失去追捧者而一落千丈的。
张爱玲是20世纪40年代上海沦陷时最走红的女作家。她出生在一个前清官宦大族,母亲是新派女性,但是她的童年却是在孤独寂寞和后母的***虐待中度过的,这使她成为一个敏感、早熟、内向和沉默的少女。
作为一个作家她一直用深邃的冷眼观察自己周围的生活,“生的苦闷”和“欲的自由”是她作品的主旋律,她写作的目的就是要剖析人性中最根本的东西,将她的感知和深刻体验告诉读者。通过她的“深而不广”的视野去揭示一个畸形扭曲、而又习见为常的世界。她的作品就是看穿和透底的实录。
张爱玲是一位多才多艺而又多产的作家,既善绘画又好音乐,新旧文学的融合,新旧意境的交错,铸就了她特殊的风格:一如她的作品《金锁记》《倾城之恋》……
看过张爱玲的***《半生缘》、《倾城之恋》,有感于让她卑微到尘埃里的和胡兰成的那段情,喜欢她的孤傲,喜欢她的寂寞,喜欢她的苍凉;欣赏她的个性,欣赏她的美丽,欣赏她的才情。喜欢她文字里透露出的执着倔强,不管他人怎么评说,依然我行我素,永葆一颗纯真善良的心。
谢谢邀请。我认为评价一个人,既要看上半身,又要看下半身;既要看前半生,又要看后半生;既要看生前,还要看死后,实在是复杂的很,再加上本人水平有限,谈不上对张爱玲的评价,在此只谈几点粗浅看法,共参考:
首先,张爱玲是创作界的才女——7岁开始写***,12岁开始在校刊和杂志上发表作品,23岁发表***《沉香屑.第一炉香》在上海文坛一炮打响起,陆续发表***散文百余部,其中《倾城之恋》、《半生缘》、《色戒》等我们耳熟能详,另外还创作了电影剧本14部,学术论著《红楼梦靥》,翻译作品《老人与海》等5部,贡献了一批文学精品,创造了写实***的新高,在中国***史具有坐标价值。
其次,张爱玲是生活中的淑女——出身名门,学上名校:美国教会办的黄氏小学、圣玛利亚女校、香港大学等,是那个年代***儿,也练就了张爱玲的淑女范、神女范儿。
再其次,张爱玲是爱情生活里的小女人——爱年长的懂她的会哄她的,不管对方是否已婚,也不管对方老穷丑,前有胡兰成后有赖雅。‘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你问我爱你值不值得,其实你应该知道,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这是对张爱玲爱情的生动写照。
最后,张爱玲是大众眼里的魔女——她的故事已成传奇,她的作品已拍成电影,我们至今还津津乐道,谁有如此魔力?
总之,张集才女、淑女、小女子、魔女于一身,成就了她独具魅力跌宕起伏的***一生,值得我们一次次的去解读去品味。谢谢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朱砂痣人物传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朱砂痣人物传记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46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