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正文

人物传记随感录,人物传记随笔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人物传记随感录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人物传记随感录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捉刀人如今还有吗?
  2. 周国平哪本书最好,值得收藏呢?

捉刀人如今还有吗?

“捉刀人”典故源自《世说新语·容止》:话说魏王曹操有一武官,名崔琰,长得俊朗,曹自愧不如。有一次要接见外国来使,曹操令崔琰顶替他,以显魏国体面。典故经过历史延伸,泛指替别人代笔作文的人。如今“捉刀人”还有吗?回答是肯定的,市场需求决定存在。

其一:官场,各级***首长,平时处理政务繁忙,若需向上,书面汇报工作,向下,行文发出指示,开大会作报告等,不是不会写,时间不够用,这时一般向“捉刀人”口述后代笔作文。当然,称这类代笔者为“捉刀人”不甚妥,称“文职秘书”较贴切,不过,涉及重要的文件、报告,还是提倡亲自动笔,杜绝滋生官僚作风。

人物传记随感录,人物传记随笔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其二:学术界,如今的专家、学者或准专家、准学者,绝大部分确有真材实学,也不乏滥竽充数者,东拼西凑一些资料,“拿来”,“借来”都有,找“捉刀人”撰写论文、著书立说,托关系请更高一级权威作序、点评,借梯上位,名利双收,这种现象并非稀少,大有人在。学术***,危害极大,应该引起关注。

其三:文艺界,过气或者即将过气的名人,关注度下降,不甘寂寞,乘余热尚未散尽,写点东西,自传、随感、杂谈之类,吸点眼球,捞点稿酬,保点温度。有点笔下功底的人,自己写,没有的只能请“捉刀人”代劳,名气尚存,***不少,出版不是问题,签名售书,一番炒作,一切都有了。

如此种种,不一一赘述,社会的浮躁,引发追名逐利者坐立不安,永不满足,给“捉刀人”带来市场需求,一个要更上一层楼,一个有利可图,“捉刀人”的生存还会继续。

人物传记随感录,人物传记随笔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捉刀人”一词,首见于《世说新语》。现如今已很少有人直接使用。不过鉴于它的变异体不断出现,这个词本身并没有离开人们的生活。某种意义上说,是更近了。那么它表现在哪方面呢?

如今,人们最常听到的就是考试中***的,被称之为“***”。这不但与最初的称号相差甚远,而且也与最初的含意有很大区别。据《世说新语》记载匈奴派来使臣求见曹操,曹操觉得自己容貌丑陋,不足以使来使敬畏,于是叫他部下的一名武官崔琰代为接见,而他自己却持刀站在坐榻旁边,装作侍卫的武士。接见完毕,曹操暗地派人去问匈奴使臣:“你觉得魏王怎么样?”使臣答道:“魏王风度高雅,然而坐榻旁边那个持刀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呢!”

所以古文的“捉刀”二字,只是后人将它的原意引申开来,才有了今天的“***”一说,如今除了***之外,真正的“捉刀”是代人作文。不过古人带人作文即使有,也常羞于出口,即这事只能干不能说。据传,乾隆生前作诗几万首,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文人大臣的代作,其中有个叫沈德潜的(曾编纂《唐诗别裁》),临死时将这个秘密告知儿孙,不知怎么竟传了出来,乾隆一怒之下,竟将沈的棺材挖了出来,剥夺赐给他的所有荣誉。

人物传记随感录,人物传记随笔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西方,“代人作文”这些年一直是个热门行业。许多名人都想出书,但无奈自己文笔不行。于是就去找人代笔,通常谈好给某一文人一笔钱就能办到。美国有个获奖作家罗斯专门写过一本小说,披露这个过这个行业。他们把这类***作者叫“幽灵作家”(ghost writer)。据传,许多前总统或政要的自传皆出自“幽灵作家”之手。

周国平本书最好,值得收藏呢?

周国平的《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等都非常值得终生珍藏。

(1)周国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哲学研究者,是中国研究哲学家尼采的著名学者之一。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

(2)作品有:《尼***: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与形而上学》,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善良·丰富·高贵》,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偶尔远行》、《宝贝,宝贝》,随感集《人与永恒》、《风中的纸屑》、《碎句与短章》,诗集《忧伤的情欲》,以及《人生哲思录》、《周国平人文讲演录》等,译有《尼***美学文选》、《尼***诗集》、《偶像的黄昏》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人物传记随感录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人物传记随感录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