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清史人物传记选编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清史人物传记选编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纵观清史300年,想必大家对和珅的名字都耳熟能详了,什么大清第一大贪官啦,大清第一大马屁精,但今天咱就来说一位与当时拥有百万字传记的和珅驰名的大清第一奸臣——曹振镛。
大家如果去读在民国编写的《清史稿》中,你会惊讶地发现,在为这位权臣所编写《曹振镛传》只有寥寥的七百多字。
这是为什么? 曹振镛虽然为官52年,历经三朝不倒,为官生涯中,还有15年之久的位极人臣的大官,用,年届80才退休。
但最最最重要的是老铁们都听过这么一句话:"一朝天子,一朝臣"。但这位大哥下岗后竟然无灾无难,最后颐养天年,寿终正寝。
我们不禁要问了,这个曹振镛到底有什么本事,他凭什么能够屹立朝廷这么久?他又有什么过人之处?
说实话,啥也没有,他的成功我们可以归结为六个字——多磕头,少说话。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就是"做官六字诀",这几个字看起来非常简单,但是却饱含人生的大智慧。
除此之外,曹振镛还有一个制胜法宝,那就是他懂得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镛哥表面和稀泥,其实啥都看的明白。要知道,人一旦死了,金银财宝、家财万贯、香车美女神马都是浮云,为了死后能够踏实,好好地待在地下,不被人鞭尸,只有培养一个能够保护自己的接班人才是正经八百的事儿啊,让他去办事,自己才能放心。 有了这"六字真言",又有了合适的接班人,曹振镛终于踏实了,道光十五年,81岁的刘振镛终于无疾而终,但也放心地去了。
中史传统是改朝换代后,后一个朝代要专门为前一个朝代修史,我们常说的“二十四史”就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但是二十四史的最后一本是《明史》,这就令人感到奇怪,中国的最后一个朝代清朝的历史没有写吗?按照时间来看,孙中山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按惯例中华民国就应该为清朝修史,但是革命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袁世凯建立了北京***,接着是军阀割据混战时期,到1927年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中国在名义上才又一次有了统一的***。之后又从30年代开始,中国又长期处于战争状态下。如此混乱的情况下,修史这件事情确实不容易,但是实际上,这个时段的各个***还是有做修史工作的,成果就是我们现在见到的《清史稿》。清史稿是中华民国初年由北洋***设立清史馆,编修清史的未定稿。民国三年(1914年),经民国***院呈文,大总统袁世凯设清史馆,以赵尔巽为馆长,缪荃孙、柯劭忞等人为总纂,总领清史修撰工作。1920年编成初稿,1926年修订一次,到1927年大致完稿。《清史稿》的编纂有其重要的价值,它以清朝史料为基础,综合运用当时材料。但是它也有众多问题。纂修者多为清室遗老,眷恋清朝的心态甚重,书中有很多反对革命、诬蔑先烈、谀扬清朝的内容。且当时清朝档案并没有经过仔细整理,编纂的时候人员众多,时局动荡使得编纂混乱,最后仓促完成发行时也没有进行谨慎校勘,故错误较多。这使得1929年故宫博物院院长易培基向行政院呈文,将其列为***,理由如下:“系用亡清遗老主持其事,……彼辈自诩忠于前朝,乃以诽谤民国为能事,并不顾其既食周粟之嫌,遂至乖谬百出,开千百年未有之奇……故其体例文字之错谬百出,尤属指不胜屈。此书若任其发行,实为民国之奇耻大辱”。这也引发了30年代民国***、学界对是否应该禁止《清史稿》发行的众多争论。虽然前期也是积极酝酿筹备,但是因为所处的环境混乱,后又遇战争,因此《清史稿》版本较多。据1931年以后曾任******监察院监察委员的刘禺生述称:清史稿印本有四:曰北京初印本,曰东三省改正本,曰东三省增修足印本,曰日本广岛精印本。刘禺生认为,北京初印本是1928年由袁金恺主持、金梁经办刊印的最初的共1100部。后来各种版本都是在此基础上衍生而来;东三省改正本,也称作称作“东三省第一次印本”、“关外一次本”。这是金梁将北京初印本的400部运往东北,作部分改动后发行的;东三省增修足印本又称为“关外二次本”,是金梁在一次本基础上进行的修改。而日本广岛精印本是依据关外二次本编纂的。但实际上,《清史稿》远不止这些版本。最出名的关内本,是清史馆的人发现金梁私发“关外一次本”后,对原北京初印本进行修改后发行。联合书店影印本则是综合了关内本和关外本,但整体以关内本为主,大致出版于上世纪40年代。到了60年代,有依据关外一次本刻印而成的香港文学研究社印本、1961年台湾国防研究院的《清史》本。台湾这套《清史》的初衷是想想抢在大陆对《清史稿》进行整理之前,出版一部正规的“清史”,但同样时间仓促,客观条件并不充分,成书问题百出。70年代有1***6年的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这一版本只是对之前关内本、关外本明显错误进行修改,删改不大。1981年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印本。1986-1991年台湾以国史馆的名义出版了“《清史稿》校注委员会”的《清史稿》校注本。故台湾地区至今还未出版可以取掉“稿”字的清史。(图:戴逸) 2002年,大陆启动了新世纪标志性的文化工程--《清史》纂修,著名历史学家戴逸为负责人。《清史》是我国一个重大学术性文化工程,编纂于2004年全面启动。体裁***取以纪传体为主、兼***其他体裁的“新综合体”,主体工程共分五部分:通纪、典志、传记、史表、图录。全书共92 卷,*** 3000万字。目前初稿已完成。 温显贵.<清史稿>版本综述[J]. 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2月刘海峰.<清史稿>、台湾<清史>与国家<清史>[J].兰台月刊.2011年8月下旬百度百科:国家清史纂修工程,***s://baike.baidu***/item/国家清史纂修工程,2017/12/19周海建.南京国民***对<清史稿>的审查及其社会因应[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7年第1期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清史人物传记选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清史人物传记选编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45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