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正文

李广人物传记论文,李广人物传记论文800字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李广人物传记论文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李广人物传记论文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史记李广将军骠骑列传?
  2.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怎么评价汉朝让匈奴闻风丧胆的“飞将军”李广?
  3. 飞将军李广是甘肃天水人吗?

史记李广将军骠骑列传

《李将军列传》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司马迁创作的一篇史传文,载于《史记》卷一百零九。这篇文章通过描写被誉为“飞将军”的汉朝名将李广的机智勇敢、廉洁宽厚,以及有功不得封爵,最后被迫自刎的不幸遭遇,塑造了一位悲剧英雄的形象。文章叙事突出重点事件,善用对比手法,注重细节描写,是《史记》中的传记名篇。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怎么评价汉朝让匈奴闻风丧胆的“飞将军”李广?

李广如同他的祖父李信一样刚毅勇猛,是战场上的一员悍将!但是李广生不逢时,没有灭国大功或者歼灭敌军十万以上的大功,终身没有封侯;而李信遇到了嬴政皇帝,立有灭国大功(燕齐),因此被封为陇西侯。

李广人物传记论文,李广人物传记论文800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李广年轻时就是军中猛士,据说他曾经一箭把箭射入石头之中,可见李广臂力惊人,又有神箭手之称,在飞马上连发十箭,必箭箭中的,后世的哲别也远不能及!匈奴勇士遇见李广都十分敬畏,因此个人武艺上李广绝对不下其祖李信。

汉朝反击匈奴的战争中,李广次次参加,多数时候战胜了,但是也有战败的时候,有一次李广还被匈奴活捉了,装死才逃回来。汉军爵位跟秦国一样,要看军队斩首数量是否达标:普通士兵斩首一级就有公士爵,斩***就有造士爵;领兵将领则先看胜败再看首级是否达标来决定是否升爵。遗憾的是李广大小数百战也没有达到封侯的标准,后世的宋朝追封李广为怀柔伯,也比侯爵低一级!

《史记•李将军列传》广尝与望气王朔燕语,曰:“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朔曰:“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广曰:“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朔曰:“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概括而言,李广勇将一名,非帅才!威慑匈奴全靠武力搏杀,没有大的战略性胜利。飞将军恰到好处的形容了李广武艺高强胆略过人,但他没有周亚夫、卫青一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帅才!

李广人物传记论文,李广人物传记论文800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谢邀!李广是汉朝将领中得到高评价的。“李广难封”是因他的运气不如人,而他的品德与忠勇却被后世久久传颂。纵观他的一生,李广是在汉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从军抗击匈奴的,因为李广是秦朝名将李信的后代,世代受仆射官职精通骑射,在抗击匈奴的作战中多次立功而被任命为汉中郞。汉景帝继位时李广又被任命为陇西都尉,后又改任骑郞将。在吴楚七国之乱时,李广随太尉周亚夫平定吴楚叛军立了大功,从此声名显扬于世。

汉武帝继位后为了加强对匈奴军事打击准备,又调任李广为未央宫禁卫军长官。后来,李广受汉武帝派遣先后七十次出兵抗击匈奴,然李广多次对匈奴作战中却因功劳不大无缘封候,但李广为官清廉,对部下和蔼,作战英勇,平定诸候之乱时受到文帝、景帝和匈奴单于的敬佩。

从现有史料提供的事例,至少说李广是一位对汉朝有功且很有威望的将领,在七国之乱时期,他在大汉王朝生死存亡之际是有救亡之功的。这样一位救亡之将,虽然在抗击匈奴上表现不佳,但是历来忠于汉朝廷,在忠心之余,也是受得了委屈的人,而且多年没升迁。没有升迁,并不代表汉武帝对他没有感情和不重视。因为文帝,景帝和匈奴单于都非常重视李广,可见当时李广声望之高。

李广人物传记论文,李广人物传记论文800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后来李广的死,对于汉武帝内心来说,是痛的。虽然李广在世之时没有得到汉武帝的重用,但李广对大汉王朝的忠心是任何将领不能比的,不管是七国之乱有功还是因战场失误被削为民,都没有因此埋怨。这也许正是汉武帝为何如此重视后来李广的儿子李敢和孙子李陵的原因。尤其是对李陵是寄予厚望的。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许多人都为汉朝这位令匈奴闻风丧胆的飞将军最终壮烈而死感到惋惜。难道真的是如诗人所说:“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难封缘数奇”吗?能够射石搏虎的飞将军李广历经汉朝三代皇帝,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部下被封侯者数人而李光自己却独不得封,这又是为什么呢?笔者个人以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和李广的个人性格以及统兵才能有关。

李广是以前秦朝将领李信的后代,长得身材高大,孔武有力,史书说他猿臂善射。从中可以看出,李广具有强大的单兵作战能力,如果作为先锋,可以身先士卒、驰入战阵、斩将刈旗。并且他爱兵如子、为将廉洁,能和士兵同甘共苦,将所得赏赐分给手下。所以,李广深得部下士卒拥护,大家都乐于为他奔走卖命。他还英勇善战,处变不惊。这也是他成为一代名将的重要因素。但如果让他作为三军统帅,攻城略地或结阵对敌、出奇制胜,则才能略显不足。这一点,从他人生的最后一战、领军配合卫青北击匈奴而迷路即可看出。作为一生经历了和匈奴大小数十战的将领,竟然没有一名匈奴人作向导,并且对敌情也茫然无知,这充分暴露了李广统帅之才的局限。反观卫青和霍去病,几乎每次都能找到敌人的主力或老巢,说明他们都很重视情报工作。“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在井陉口之战中就是因为得知对方统帅陈馀没有***纳李左车的计谋,才敢大胆的背水列阵而出奇制胜的。

李广还缺乏一定的政治头脑,在平定吴楚“七王之乱”中,李广其实也是立了大功的,可他却私自接受梁王将印,犯了景帝的大忌,不但没有受赏,反而受到猜忌。这也是他没有受到重用的原因之一。

李广的心胸也不够宽广,缺乏一个统帅的大度。他曾经公报私仇斩杀霸陵尉,并且对已经投降的八百多名羌人屠戮殆尽。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他目光不够长远、不懂化敌为友、扩大战果等策略。

总而言之,我个人以为名传后世的飞将军李广,作为先锋之才有余,而统帅之才不足。总体不愧一代名将称号。

其实李广是有点生不逢时,他年青时,遇上文景之治,这种無为而治的政策,主要是休养生息,轻易不会打大仗,他没有施展的机会,仗是打多了才会进步,他没有条件。到了武帝登位,国策有变,改为和匈奴对抗,伺机消灭这个强敌,这时就有大规模战事,但李广已成了老將,戍边多年,让他出击却是一支偏师,要打胜仗根本不容易,加上他运气也不好,起码汉武帝就这样看他,做成偏见,他更加难立功,卫青也不会倚靠他,立不了功,就有理由不封侯了。

我是历史问答达人青言论史,乐于为您解答中国古代史的问题。


提到李广,首先让人想到的就是“飞将军”。其次就是让人想到一句诗:“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再然后就是联想到李广一辈子戎马倥偬,却连封侯都难。这真是个悲情的将军,甚至连他的儿子都被霍去病射死,孙子李陵更是投降了匈奴人。李广的家族,都是一个充满了悲情的家族。

但是我想提一点新的看法,那就是李广虽然勇猛难当,但是他之所以一直不被重视甚至常打败仗,是自有原因的,而且是他自己原因。

汉武帝时期之所以能数次北击匈奴取得胜利,不仅仅是因为有卫青霍去病这样的伟大将军,更因为当时的战法上有了革新,那就是汉朝骑兵不止用骑射来攻击,更***用近身肉搏白刃战来进行杀伤。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全新的战术,才让只会用射箭的敌人一败涂地。

但是李广只会用骑射,他的功绩基本都是他射箭如何精准,从没有记载他的马上肉搏技术如何。而李广再强,也只有他一个人,他的技术是不可能让每个骑兵都有的。以自己的劣势去搏击敌人的长处,最后的结局也就可想而知了。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飞将军李广是甘肃天水人吗?

我们先阅读一下司马迁的《史记·李将军列传》,这篇著名的传记是这样写的。

原文: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徙成纪。

译文:李广将军,陇西成纪人。他的先祖名李信,秦朝时做过将军,就是追获燕太子丹的那位将军。他们老家在槐里,后迁徙到成纪。

由此可知,李广将军是陇西成纪人,而陇西成纪就是今天的甘肃天水。

以上是典籍中两千多年以前的记载,而当今现实生活中,天水市保留至今的不仅有李广墓(李广的衣冠冢),而且还有世世代代保留至今的以“飞将”命名的巷道一一飞将巷。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李广人物传记论文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李广人物传记论文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