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孟氏人物传记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孟氏人物传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有,而且不少,古人常说“虎父无犬子”,其实,家庭教育对后代影响至关重要,家庭背景和家族文化无形中影响子女的发展。举例说明一二
2.吴阶、吴磷、吴珽:父子兄弟两代人镇守川蜀,大破金兵与和尚原。
3.班彪、班固、班昭:汉代三位历史学家
4.曹操、曹丕、曹植;除去政治上业绩不算,他们父子三人都是大诗人
5.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诸葛瞻,诸葛尚,弟兄三人分侍三国,都是重臣
贾谊在《过秦论》中说秦国“奋六世之余烈”,指的是秦国自秦孝公至秦始皇这六代都是英明之主。但是我们仔细看一下秦国的历史,发现贾谊这句话不完全正确:秦国不是奋六世之余烈,而是奋十三世之余烈。秦国自开国以来到秦始皇统一天下历经十三代君主竟然没有出现一位昏君。这也是秦国能从一个西陲小国战胜东方六大强国统一天下的重要原因。
西周分封时并没有秦国这个国家,相比其他诸侯国秦国出现得比较晚,是在东周初年才出现的。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导致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秦襄公看准时机起兵勤王,拥戴宜臼为周平王,并护送周平王迁都。周平王把周王室牵走后把西周的故地赐给了秦襄公,并以周天子的名义封秦国为诸侯国。秦襄公成了秦国的第一代国君。秦襄公是一位非常有政治眼光的国君,派兵勤王不仅使得秦国得到了大量土地,而且秦国从此拥有了诸侯国的身份,这为秦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秦襄公之后的国君秦文公、秦宪公、秦武公、秦穆公、秦厉共公、秦献公继承秦襄公遗志,扫除周边的戎族,为秦国开疆拓土,稳定秦国西边的大后方,他们与秦襄公并称为秦国七英主。
到了秦孝公时期,任用商鞅变法,秦国迅速崛起。秦惠文王继位,虽然杀了商鞅,但没有废除商鞅的改革,秦国得以继续强大。秦惠文王一改秦国历代国君西进的策略,开始向东面发展。之后的秦国君主秦武王、秦昭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与东方六国斗智斗勇,合纵连横,六国势力日渐衰弱。到了秦始皇时期正式收网,统一六国。
中国有句古话,叫“富不过三代”。像秦国这样连续出十三代雄才伟略的国君的现象确实少见。
中国历史上,大多数精英家族,都是很多很多代都是精英。
乍一听,这好像有点违背常识?因为老话说,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三代。且不说这话对不对吧,大多数时候,我们对这句话有很深的误解。
所谓穷不过三代,历史上男女比例可能比现在还悬殊,尤其明清的一些地方,抛弃女婴的现象很严重,女娃少了,女人也就少了。女人少,男人多,很多男人就要打光棍了。穷了一代,也许还能找到对象,穷两代穷三代,那就真找不到对象了。所以穷不过三代,不是说三代以后就会时来运转,而是说找不到媳妇,索性就绝后了。就没有然后了,这叫穷不过三代。
再说富不过三代。古代富***妾成群,生娃就多。汉唐以来,即使是庶子,也是有继承权的;宋以来,妾生子和妻生子的差别越来越小了,嫡子庶子,只是叫法不同。举个极端的例子,明代的皇族,一开始享有各种特权,还有制度保障,于是就广纳妾,多生子,到了明末的时候,少说也有几十万人了。这时候,整个国家财政都不能保障他们的生活了。清代的情况也是如此,我们知道康熙妃嫔很多,妃嫔多儿子就多,其中成年序齿的,就24个。***设第一代人生24个,第二代如果每人再生24个, 那就有576个人了……如果每人再生24个,那就是13824个人了。
当然,这些例子代表性比较有限。根据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唐代精英男子平均可以有四个儿子成年并有自己的儿子。宋代、明代这个数字似乎还有上升。第一代1个人,第二代就4个人,第三代16个人,第四代就64个人了!这个时候,再大的家业,也不够64个人分了。于是,总有一些人混得比较好,总有一些人不大行了。
我们把这些不大行的人挑出来:“你看,他们爷爷太爷爷多威武。富不过三代啊!”所以,富不过三代不是说所有精英家族都会很快瓦解,而是说儿子越生越多,总有一些不行了。但也总还有一些儿子,起点比别人穷人高,最后混得还不错。这个时候,人们觉得也没什么稀奇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孟氏人物传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孟氏人物传记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45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