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人文类人物传记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人文类人物传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 她是只飞翔的小鸟,在夜里抓住光芒。地狱就是天堂。那么疲倦的女人,展开她永不折断的翅膀,自由飞翔。她在燃烧,夜空随着火花盛开。她燃烧了这个夜晚。"
——这是《弗里达》这段电影的开场白,引出了弗里达 · 卡萝这位墨西哥***女画家的***一生。
弗里达·卡萝·里维拉 Frida Kahlo de Rivera (1907年7月6日 - 1954年7月13日)是一位墨西哥艺术家,她画了许多肖像,自画像,深受大自然和墨西哥文化的启发。
弗里达运用天真的民间艺术风格探索墨西哥社会身份,后殖民主义,性别,阶级和种族等问题。在最后十年,弗里达开始越来越多地从墨西哥民间艺术中获得灵感,吸引了她的“幻想,天真和对暴力和死亡的迷恋”的元素。她用超现实的元素开发混合现实的风格,并且经常描绘痛苦和死亡。
卡罗《姐姐的画像》
实际上,卡罗的作品里不仅具有表现主义绘画的手法特征,还有鲜明的超现实绘画的烙印,她把这两种风格糅合起来,又跟自己的生活经历紧密结合,最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画风,连20绘画***毕加索(1881年——1***3年)看到她的画后,都自叹不如,在毕加索看来,她是整个20世纪最有创新精神的女画家。
卡罗自画像
卡罗形成这样的画风,跟她的生活起伏跌宕、饱经风霜,处处举步维艰有很大关系。在6岁时,她的左腿患上了小儿麻痹症,从一名活蹦乱跳的正常人一下子变成了瘸子,这个变故给她的童年心理留下浓重阴影。
在18岁某次乘坐大巴时,一次意外***,导致卡罗的右腿严重骨折,并且,大巴上的金属杆断裂后,正好刺进了她的小腹,虽然她最终被抢救过来,但从此失去了生育能力。
卡罗作品
恋人看到卡罗变成了生活上的累赘,在某天偷偷离开了卡罗,失去依靠的卡罗,成为一个孤家寡人和行动非常不便的残疾人,那时,她连***的心都有了,但在家人的鼓励下,她还是选择坚强的活下来。
稍微了解绘画艺术的人,都会发现这么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在绘画艺术史上,能被称为著名的女画家少之又少,这有关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及女人自身的个人因素;问题来了:作为艺术爱好者,你如何评价墨西哥***女画家卡罗的画风?
墨西哥***女画家卡罗的画风
卡罗(1907~1954)墨西哥女画家,她出生不久即患小儿麻痹症,少女时代的一场剧烈***,更使她脊骨碎裂,接受二三十次手术,甚至严重瘫痪,意外发生后,为排遣病榻中的寂寞,开始以作画自我慰藉,并放弃习医的志愿,卡罗的婚姻也非常不幸福,
卡罗作品《破碎的背柱》
画家总是习惯将自身的想法与经历,描绘在自己的画中,女画家卡罗也不例外,不幸的经历,反而使卡罗的个性变得更坚毅,卡罗近乎自恋地大量描绘自己,画风浓艳强烈,擅用象征,并融入墨西哥自然、人文景观及传说,充满神秘的拉丁美洲氛围,
卡罗曾说过:“我画我自己,因为我经常感到孤独,因为我是最了解自己的人。”可以这么认为,卡罗是一个“自画像”画家,无数的自画像注解她一生的***,画作里的她,眼神坚毅而美丽,让人惊讶的是,卡罗从未受过正规的绘画教育,她是一个草根艺术家,
卡罗的绘画成就得到艺术史家们的赞赏,就连美国巨星麦丹娜都公开宣称,她是卡罗的崇拜者,卡罗自传式的画风,使女性主义者视她为表达女性认同的先驱,她强烈的墨西哥服饰风格,不仅掀起流行潮流,更曾是名设计师高迪耶服装秀的主题。卡罗是法国卢浮宫收藏拉丁美洲画家作品的第一人,她当之无愧是***级别的女画家。
我挺喜欢卡罗的,她是一个双重体征的人,所以她的性格里有复杂的情绪,她有时候觉得自己是一个美丽的天使,她渴望被爱簇拥,但是她又是脆弱敏感的,她用惊世骇俗的画来向世人诉说自己内心的痛苦......神秘又神圣。温柔又刚强。
对于卡罗d画只是“远观”而已,如果要真切d评价她画,确得更深入d看多她画,不过艺术家平生所经历d苦难,一定会造就一个优秀d艺术家,因为之前d一大笔“财富”已经为艺术奠定了基础~!
林语堂曾经两次来过北京,大约在北京生活六年之久。虽然生活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北京的生活却让他一生都割舍不断。
1919年,林语堂第一次来到北京,在他的自传中,他这样描述初到北京的情形:“因为我上教会学校,把国文忽略了。结果是中文弄得仅仅半通……我当时就那样投身到中国的文化中心北平,你想象我的窘态吧。”由于自幼接受教会教育,当时的林语堂虽已大学毕业,但是对于中文和中国文化只能说是半通,甚至连“孟姜女哭长城”这样妇孺皆知的历史典故也不知道。于是,他开始恶补中国文化知识。为了学好北京话,他读《红楼梦》,从袭人、晴雯等人的语言中领略北京话之美,体会白话文的魅力, 久而久之,北京的风土人情就被林语堂研究了个透彻。
《京华烟云》里描摹出的浓郁的北京古都韵味,表现出了林语堂对北京的无限眷念。
“开卷不读林语堂,享尽人生也枉然”,适值林语堂先生逝世42周年(1***6年3月26日),又洽逢清明,受悟空之约,以文怀念。
林语堂祖籍漳州,熟悉家乡也非常热爱自己的家乡,自传及著作中也经常提到家乡的山光水色和风土人文。林语堂76岁写的《我的家乡~漳州》一文中说:“我经常思念起自己儿时常去的河道,听河水流淌的声音;高山仰止,静观山顶的彩云变幻”。
林语堂开始时,由于热衷于教堂的教文,而忽略了国文的学习。当他问及妇孺皆知的“孟姜女哭长城”时,才觉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及京华文化的神秘。林语堂在北京的6年的时间里,尤其在1916年~1919年期间,走北京胡同,逛琉璃厂,读古典书籍,阅“人间词话”,恶补京华文化。写出《北京的秋》。
由于后来对京华的不断学习和了解,又写出了《辉煌的北京》。该书同作者同类专著一样,纵:叙述北京数千年的历史演变,横:展示北京文化的各个层面,皇宫、御苑、寺庙、佛塔、雕塑、绘画。等等,本书更是国人不可不读的又一名作。
从这本书中足已看见林语堂对北京的了解,正因如此,1935年后,林语堂在美国用英文写出了《京华烟云》著作。后经黄嘉音、黄嘉德合译。又名《瞬息京华》一书为张振玉翻译的文本,上海出版社出版。
需要说明的是,林语堂在北京的几年里,曾担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与胡适、鲁迅、许广平等交好。1925年12月5日(女师大事件后),鲁迅主动给林语堂写信,两位文学巨匠开始了交往,林语堂在女师大站在鲁迅、周作人哥俩为首的“语丝”派一边,打压胡适为首的“现代评论派”一派。得到了鲁迅的称赞。而林语堂也尊称鲁迅为可贵的“小白象”,后来这个尊称一直被许广平引用,而鲁迅尊称许广平为“害马”,是对女师大校长“杨荫榆”之流的讽刺,因杨校长指责许广平为“害群之马”。后来鲁迅和许广平称呼他们的儿子“周海婴”为:“小红象”。
后来由于各种原因,“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鲁迅与林语堂关系从“烟头烧蚊帐”开始,关系破裂,互骂“畜牲”了。这也体现了文人的劣性,那怕你是多么伟大的作家。
但是,《鲁迅之死》的字里行间,透漏出林语堂先生对鲁迅的应有的尊敬。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人文类人物传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人文类人物传记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45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