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正文

三国志12历史***白门楼,三国志12白门楼触发条件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三国志12历史事件白门楼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三国志12历史事件白门楼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吕布白门楼被俘,刘备为什么不替他求情?

吕布白门楼被俘,刘备什么不替他求情?

曹操用荀攸、郭嘉计,水淹下邳城,活捉了吕布。

吕布的表现让人大跌眼镜。先是布叫曰:"缚太急,乞缓之。"操曰:"缚虎不得不急。"又,布告玄德曰:“公为座上客,布为阶下囚,何不发一言而相宽乎?"玄德点头。及操上楼来,布叫曰:"明公所患,不过于布。布今已服矣,公为大将,布副之,天下不难定也。"操回顾玄德曰:“何如?"玄德答曰:"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布目视玄德曰:"是儿最无信者!"操令牵下楼缢之。布回顾玄德曰:"大耳儿不记辕门射戟时耶?“…:操令将吕布缢死,然后枭首。

三国志12历史事件白门楼,三国志12白门楼触发条件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三国人物中,吕布是人们议论比较多的一位。他年轻英俊,武艺高强,驰骋疆场,所向无敌,固是一时之英雄。但他的人品却有很大缺点。

吕布原是荆州刺史丁原部将,义子。董卓作乱,欲废帝自立,丁原反对。董卓欲杀丁原,但惮于吕布武勇,便以赤兎马和黄金一千两,明珠数十颗,玉带一条,以及***厚禄收买吕布。吕布见利忘义,杀了丁原,投靠了董卓,并拜董卓为义父。

后来,司徒王允为除董卓,以美女貂蝉巧施连环计。吕布为争貂蝉,与董卓反目为仇,又亲手刺杀了董卓。

三国志12历史事件白门楼,三国志12白门楼触发条件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样,吕布见利忘义,反复无常的形象就被他自己:铸造完成了。

那么,刘备为什么在白门楼蹿掇曹操杀掉吕布呢?为什么不留着吕布这只恶虎去反啮曹操呢?这就不得不缕一缕刘备和吕布过往的交集。

刘备与吕布的交集始于徐州。徐州牧陶谦死后,将徐州托付于刘备,刘备权领徐州牧。吕布在定陶被曹操击败,无处安身,到徐州投靠刘备。刘备手下人都不願接纳吕布。刘备仁义,力排众议,接纳了吕布,将吕布安置在小沛居住。

三国志12历史事件白门楼,三国志12白门楼触发条件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后来,刘备奉旨去淮南讨伐袁术,留张飞守徐州。张飞酒醉,鞭挞了吕布岳父曹豹。曹豹怀恨,密信约吕布来袭徐州。张飞因醉酒,不敌吕布。徐州遂为吕布所得。后吕布与袁术闹翻,为敌袁术,听陈宫计,又迎回刘备,使之居小沛。

这一喧宾夺主,鸠占雀巢,吕布做得有失道德,虽然当时刘备委屈求全,没说什么,心里肯定已对吕布有所忌恨。

有句名言,叫做“没有永远的朋友,仅有永远的利益”,这句话在刘备、曹操和吕布的恩怨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刘备、曹操和吕布都算是一方诸侯,他们之间永恒的就是利益之争。

刘备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他为了自己的利益,必然会坚持“不为己所用者,必除之”的原则,除掉吕布,这就是刘备不为吕布求情的原因

刘备也曾想将吕布收入自己账下,为自己所用。因此,他才在吕布被曹操从兖州赶走时,收留了吕布,因为此时他和吕布有个共同的敌人曹操。难道这时候刘备就忘了吕布曾经杀了丁原和董卓?刘备肯定没有忘,只是他觉得可以让吕布为己所用。但是,刘备高估了自己此时的实力,手下将领谋士太少,关张还都有不在状态的时候,结果把徐州给看丢了。

吕布被袁术蛊惑,趁刘备攻打袁术时,占领了徐州。而刘备被袁术击败,也只能退回徐州。这才有了吕布“辕门射戟”,调停刘备和袁术大将纪灵停战。此时,吕布又让刘备居于小沛,刘备竟然同意了,为什么?这就是优秀的君主“能屈能伸”的品格,为了长远利益,暂时忍了。

吕布这时和袁术结成了联盟,然后被引诱投靠了曹操,接着复叛曹操,又联合了袁术,还赶走了居于小沛的刘备。刘备此时跟吕布、袁术成了敌人,自然就跟曹操是盟友了。这才有了曹操亲率大军征伐吕布,白门楼一战生擒了吕布的故事

吕布被俘之后,向曹操告饶,“明公所患不过于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忧。明公将步,令布将骑,则天下不足定也。”明公指曹操,这是吕布对曹操的敬称,说曹操是英明的主公之意。大意就是,你所担忧的不过就是我吕布罢了,现在我已经心悦诚服了,你不用忧虑了。以后你统领步兵,我来率领骑兵,一定可以帮你平定天下。

吕布对曹操说的话,曹操听到了,一旁的刘备同样听到了。刘备自己也是一代枭雄,也有争霸天下的宏愿。刘备很清楚,如果曹操得到了吕布,凭借曹操的实力和驾驭人的能力,吕布一定可以充分施展才能,为曹操所用。这岂不是让他刘备以后的争霸之路徒增障碍,倍加困难。因此,刘备才对曹操说,“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于是曹操就杀了吕布。

首先在这里为刘备说句公道话,吕布被杀的时候,刘备虽然没为他求情,但在《三国志》中,他也没有跟曹操说“您还记得丁原跟董卓是怎么死的了吗”这句话。至少,我们读《三国志-吕布传》和《刘备传》,都没有这样的记载。只有《后汉书-吕布传》之中有这样的记载,考虑到后汉书成书晚于《三国志》,所以这条记载未必可靠。

把《三国志》和《后汉书》有关吕布之死的记载拿出来读一读,可以对比一下吕布当时的情况:

“布缚急,谓刘备曰:「玄德,卿为坐客,我为执虏,不能一言以相宽乎?」太祖笑曰:「何不相语,而诉明使君乎?」意欲活之,命使宽缚。主簿王必趋进曰:「布,勍虏也。其众近在外,不可宽也。」太祖曰:「本欲相缓,主簿复不听,如之何?」於是缢杀布。”——《三国志》

“(吕布)顾谓刘备曰:‘玄德,卿为坐上客,我为降虏,绳缚我急,独不可一言邪?’操笑曰:‘缚虎不得不急。‘乃令缓布缚。刘备曰:‘不可。明公不见吕布事丁建阳、董太师乎?’操颔之。布目备曰:‘大耳兒最叵信!’”——《后汉书》

两段记载,都写了曹操想放吕布一命,但是促使他最后干掉吕布的原因不同。《三国志》里面,是主簿王必提出反对,认为放他一命无异于放虎归山,所以要杀;而《后汉书》中,是刘备以董卓和丁原的事情来提醒曹操,吕布是个养不熟的狼崽子。

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也并不矛盾。吕布确实是一个劲敌,而他的再三失信也确实令人不齿。但是无论如何,吕布都没有资格请求刘备为他求情,更不配说“大耳兒最叵信”,因为当年刘备收留他的时候,他却反过来吃掉了刘备的徐州。他自己本就是个地道的言而无信之徒,有什么资格去说别人?


欢迎关注我的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三国志12历史***白门楼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三国志12历史***白门楼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