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百家争鸣历史事件研究报告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百家争鸣历史事件研究报告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任微言卿观点】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发展史上的高峰和重要里程碑,以后两千多年,中国思想发展的道路、特点,都可以从百家争鸣中追溯到其源头。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争鸣”最根本的原因是,在于周王室王权衰落,诸侯大国争霸兴起,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为百家争鸣的出现提供了历史舞台。它的出现,有赖于多种因素的契合:
“百家争鸣”催生了“诸子百家”。所谓“诸子百家”,据《汉书· 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影响较大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还有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等等。
百家争鸣,各家之间互相辩驳,又互相影响,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基本上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体系,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百家争鸣虽然孕育了中国思想体系的主流和框架,但并不是全部,至少有三个外来思想,充实、冲击、重整了中国思想体系。
但思想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无论古今,都需要我们辩证取舍、逐步探索,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要。
中国两千多年的思想体系并不是“百家争鸣”所奠定的,相反,这一阶段也不可能奠定稳固的思想体系。
真正固定思想体系的形成是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从中国传统思想在这一节点之前、之后的表现就能很明显地看出迹象。
很多人认为“百家争鸣”是一场思想上的“乱战”,你责难我,我辩驳你,各方争吵不休,所以才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场盛世。
其实不然,“百家争鸣”的实质不是各方思想的混战,而是融合。正是这一取长补短的趋势才让诸子百家都得以成长,形成了一次思想盛世。
西周末期,天下战乱,渐至礼崩乐坏的局面,诸侯割据,一时间谁都想统一天下,但谁都没有统一天下的实力。
这就是“诸子百家”产生的根由。
各方学者都在想办法解决乱世的局面,有想要依靠高度集权的法家,也有“清静无为”的道家,更有“尊王攘夷”的儒家、“兼爱非攻”的墨家,除此之外,还有诸如想将刀兵化为言辞的名家、以玄理解决争端的阴阳家等等。
之所以能确定它们都是为解决乱世而来,是因为这些学派其实都是“贵族学说”,无论是创始人还是追随者,几乎都是贵族,所倡导的办法也多是自上而下的改革。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继承发扬光大了周文化。周人的民本思想、礼乐文化和阴阳观念,奠定了中国三千年的政治人文思想体系。
民本思想产生于西周,西周以农业为立国之本,对百姓生存较为重视。文王武王周公提出了“”民为邦本”、“明德慎罚”、“”敬天保民”等思想,对诸子百家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儒家的王道、仁政、德治思想,直接源自周公之道,在民本思想影响下,又产生了仁义礼智信等观念。
礼乐文化,礼制产生于远古祭祀活动,礼制成了维护王权,维护贵族等级秩序的制度。周公制礼使中国成为泱泱礼仪之邦。礼乐制度又是宗法制度、封建制度等制度的总称。
阴阳观念,是中国辩证法和哲学的源头。而《周易》中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等观念,成为古代哲学的源头。春秋的儒、道、阴阳家都把《周易》作为其哲学源头。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百家争鸣历史***研究报告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百家争鸣历史***研究报告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44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