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正文

第三次转折性的历史***,第三次转折性的历史***是什么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第三次转折性的历史事件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第三次转折性的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三国时期的历史转折点是哪一事件?

三国时期的历史转折点是哪一***?

对于史家公认的三足鼎立转折点——208年的赤壁之战,我个人持开放态度。赤壁之战只是减缓了统一南方的步伐,并没丧失了全部可能,还让孙吴有了喘息机会,也让咸鱼刘备稍稍开始翻身。

下面说的两个转折点,一个真正确立了三足鼎立大格局,一个真正确立了三帝并存的三国鼎立。

第三次转折性的历史事件,第三次转折性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第一件事,219年曹、孙、关羽之间的江陵之战。结果很多人都很清楚了,曹操方面:曹仁等人顶住了关羽集团的猛攻,守住了曹魏的南天门——樊城,让刘备势力无法再往北逼近哪怕一点点,也赢来了孙权方面的表面臣服;刘备方面:荆州军事集团全部打光,主帅关羽战死,刘备势力完全退缩回益州;孙权方面:占据了全部荆州,彻底解除了来自长江中上游刘备集团对建邺的威胁。

到这里,三足鼎立才真正确立,三方各有稳固地盘和明确的边界线,谁也暂时吃不掉谁,保持相对的力量平衡。

第三次转折性的历史事件,第三次转折性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第二件事,228年曹魏与孙吴之间的石亭之战。在这之前几个月,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在街亭之战中失利,无功而返。吴国大都督陆逊,指挥朱桓、全琮等三路大军,在石亭击败了魏国大司马曹休统率的十万大军,要不是魏明帝派贾逵领兵接应救援,魏军远远不止阵亡、被俘一万多人。

此前一直称臣不敢翻脸的孙权,在石亭量到了魏国军事实力的水深水浅,认为魏、蜀、吴三家谁都没有压倒性优势,第二年果断称帝。于是,三国制造出了曹叡、刘禅、孙权三位帝王丸。

第三次转折性的历史事件,第三次转折性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三国还有不少转折性的重大***,留给有心的你们补充吧。

我是不请自来的历史如戏。历史如戏,全靠演技

要说三国时期的历史转折点,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我个人认为就是赤壁之战、刘备借荆州、关羽失荆州、夷陵之战。

赤壁之战

曹操击败袁绍一统北方,意气风发,准备南下江东荡平孙权,而后一统天下。而南方的孙权虽然治理江东已经三世,但是实力相比曹操还是要弱很多,只得联合四处寻找根据地的刘备抗曹。

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火烧赤壁,打败曹军。削弱曹操的实力,给孙权刘备以喘息之机,而孙刘两家也看到了,合则利,分则害的形式,三国鼎立初具雏形。

刘备借荆州

刘备借荆州以后,有了根据地,就开始派关羽驻扎荆州,一面防备着曹操,一面防备着孙权,江东孙权因为失去了荆州无力度过长江。刘备就靠着荆州开始向西一步一步取得川中之地。三足鼎立的局势基本形成。

关羽失荆州和夷陵之战。

天下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在孙刘两家蜜月期过去之后,东吴始终念念不忘夺回荆州,最终靠着吕蒙的计策得到荆州,关羽被杀,孙刘两家翻脸。刘备悍然发动倾国之力攻打东吴。被陆逊火烧联营七百里。蜀国国力大大下降,在三国后期基本都是守势。

个人以为真正算得上转折点的是:官渡之战。

曹操以弱胜强的转折,使北方统一形成绝对经济、体量、人口的优势。

曹魏有约500万人口,占总人口数量约三分之二,经济占五分之四。

以后随着时间推移,优势也只会越来越大,南方臣服只是时间早晚,几无逆转的可能性。

首先要说的楼上的回答都是错误!三国时期都不知道,回答的再好也是错误!三国时期是指公元220曹丕篡汉以后到公元280吴国灭亡这段时间!

三国时期历史的转折点是哪一***呢?我认为是九品中正制的正式建立。九品中正制和汉朝推荐制以及后来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三大选拔人才的制度。

九品中正制九是把人才根据家庭背景和个人才能把人分为九品。实际上人才的选拔变成了门阀化,门阀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如此看来九品中正制不利于人才选拔才对,怎么会成为三国转折点呢?


东汉末年明面上是军阀割据,实际上是门阀寻找代言人而已。袁绍四世三公占据河北,刘表和刘璋皇室后裔占据荆州和益州,曹操也曹氏和夏侯氏的代表。吕布这样寒门出身的只有陈宫这样与曹操反目的人才辅佐他。最终江东门阀选择了孙权,北方门阀选择了曹操,刘备得到了西蜀门阀的支持。但是三国对门阀的政策却截然不同。

刘备是白手起家都门阀压制最狠,蜀国的门阀在蜀国基本没有重要职位,刘巴被高高挂起,官职最大的李严还被废了,还有雍闿这样的反叛被杀。蜀国的大权都是襄阳在中小地主代言人的手中,蜀国第一个被灭。

孙权和江东门阀是有爱也有恨,相互依靠生存又相互保持距离,保持若即若离的状态。但是孙权利用太子孙和与孙霸争夺,大势压制了江东门阀,东吴也逐渐衰弱。

曹操也是豪门大族,天然的得到门阀支持,所以魏国人才最多。曹丕称帝以后,***用陈群的九品中正制度,政治上给予了门阀传承的基础。缓解了门阀与皇权统治的矛盾,既促进了本国的发展,又吸引了其他两国门阀的欲望,因此后来吴蜀两国都选择的是投降,如果不投降很可能就被门阀给杀了!

三国稳定以后,基本没有发生过举国之力的国战,因此没有战争是能改变三国的基本格局,只有政治制度的改革促进国内的发展,温水煮青蛙,最终达到不战而降的局面。因此九品中正制的建立才是三国的转折点!

首先谢谢邀请。最具有转折性质的当属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从此,曹操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刘备迅速做大,孙权依旧固守江东,三国鼎立的局面基本形成。下面来看看赤壁之战前三方在赤壁之战前的大体情况:

曹操:公元207年,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征乌桓之战已经结束,曹操摩拳擦掌,剑锋直指荆州,大有一统天下之势。公元208年,曹操兵锋挥向荆州,荆州刘琮不战而降。曹操率领号称八十万大军,兵锋直指江东。期间曹操给孙权写下这样的战表:“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书,今治水军八十万,方与将军会猎于吴。”何等的气魄,仿佛统一天下就在一瞬之间。毫无疑问,此时的曹操已经具备了统一天下的实力。

刘备:公元208年之前,刘备都不用说了,征战数十年,连一个落脚之地都没有,此时正寄居在荆州刘表之下,而比时刘表已经新亡,刘琮束手,小小的新野已经不能容下刘备了。长坂坡一战,丢弃盔甲,不论《三国演义》如何渲染刘皇叔的仁义,但还是掩盖不了大败的事实,长板坡之后,刘备暂时前往江夏刘琦处,两军和一处也就两万来人,如何对抗曹操的八十万大军,形式也是岌岌可危。如果说此时刘备集团有什么值得开心的事,那就是这一年三顾茅庐请到了诸葛亮。

孙权:公元208年,孙权实力还是可以的,江东历经三世,兵强马壮,江东八十一郡,说起来也是非常的富足,但是兵力也不多,赤壁之战时大都督周瑜统领的大军也就五万人马。相比于曹操也是相差十万八千里,所以江东大部分人都是主张投降曹操的。可以说此时的孙权实力尚可,但是独自对抗曹操是没有机会的。

所以,赤壁之战前,曹操是有能力统一天下的,可是,历史总是这么的神奇,赤壁之战孙刘联军胜了。一场大火,烧掉了曹操统一天下的梦想;一场大火,烧出了刘备一统天下的希望;一场大火,烧出了孙权逐鹿中原的信心。一场大火,三国鼎立的形式瞬间形成。

所以三国时期最具有转折事情的当属赤壁之战。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第三次转折性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第三次转折性的历史***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