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以另一种方式解说历史事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以另一种方式解说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东周和西周同属于周朝,周朝分为“西周”(前11世纪中期-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历史上称东迁以后的周王朝为东周 。
西周(前1046—前771),周是关中一个古老的部族,始祖名弃,善种植,尧舜时被封为“后稷”,封于邰(今陕西武功县及杨陵区一带)。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中国历史上继西周之后的朝代,诸侯拥立原先被废的太子宜臼为王,史称周平王,延续周朝,定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以别于西周。
周考王(?—前426年),全谥为周考哲王,《帝王世纪》云“考哲王”,或曰“考悊王”。华夏族,姬姓,名嵬。周贞定王之子,周哀王与周思王之弟。公元前441年,姬嵬***其兄周思王自立,是为周考王,在位15年。公元前426年周考王去世,其子姬午接替即位,是为周威烈王。谥法云:“大虑行节曰考”。葬处不明。
周显王(?—前321年),又称周显圣王或周显声王,华夏族,姓姬,名扁,东周君主,在位48年,为周烈王之弟。周显王十三年(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周显王十六年(前353年)发生桂陵之战,周显王二十八年(前341年)发生马陵之战。
其实周人早期居于陕西武功一带,公刘时,周部落则已迁居于豳。 周人早先并无“周”的概念,氏族以定居的豳为国,国即是城。他们居住稳定,为农耕为主的城邑。自公刘起,又经九世传位,到古公亶父为部族首领时,周人受薰育戎侵袭逼迫,不得不离乡远徙。他们历尽艰辛,越过漆、沮和梁山,迁至渭河流域岐山以南之周原,就此产生“周”的概念。“周”字最初写法是:上田下口,上下合成,后来演变为周字。
西周和东周没有本质不同,都是分封制,都是礼乐制度。我认为东西周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周天子掌控能力的不同。
西周时前期中期,对外作战军队主要是有周六师,这可是国家正规军,1师是12500人,主要对付戎狄部落或国家。还有殷八师,主要殷商遗民组成,通常和周八师军队一起征伐南方。这么多的军队,能不强势吗。到了穆王时代,威望达到了鼎盛,两次大规模的征伐西边犬戎和北边的犬戎部落。传说又去征伐西王母,和西王母会见。东南淮夷作乱,穆王率军征讨。后率七师征伐荆楚。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威震诸侯,谁敢不服,这时的天子威望达到鼎盛。
厉王宣王幽王时,天子***无度,政治荒废,诸侯多有不服。周礼制度破坏源自此,周室自废武功,自坏礼乐,幽王宠爱褒姒废嫡立庶,引起申候强烈不满,联合犬戎颠覆周王室,周室尊严荡然无存。
平王继位成了破落户,犬戎像膏药一样粘人,周王室收拾不了,像样的军队都没有。周王无奈迁都,由郑、晋、秦护送这个穷光蛋,没有利益驱使谁愿护送。秦得到了西周故地,郑晋成了中央的卿,为本国谋求利益提供了方便。
西周到东周过度以后,虽礼崩乐坏,但是像道貌岸然的鲁国依然遵循周礼,只是从表面上。孔子一心维护周礼,周公是他的偶像,一生致力于他的儒学。宋国,宋襄公的仁者无敌,也是在践行周礼,虽然***仁***义了些。齐国,齐桓公也是尊王,已此号令天下称霸诸侯。春秋五霸基本上也是按齐桓公的思路来,礼乐显然成了称霸诸侯的工具。烂掉的东西不一定没有用,烂木头朽木头,不能雕还能冒烟不是。
到了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依然遵循周礼,只是用到的时候,才想起他们的天下共主,还是要走一下册封的程序的。不然不合法。朽木不能雕,不能冒烟,还能埋了当肥料不是。
到了战国时代,好像周王没用了吧,周礼能扔了吗?不见得。就在秦统一的前30多年,咱们的东周末代王周赧王让西周公领兵六国合纵伐秦,四国没来,只有燕楚来了,结果不欢而散,至此我认为周礼死了,礼乐彻底死了。埋在地里的朽木头,2000年过去了,真的没了。
西周到东周,礼乐从 强势 到 衰败 到 工具 到 用的时候才有 到 彻底死绝绝,算是伴随两周。还是那句话,东西周一样,只是周室的掌控能力的多少而已。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以另一种方式解说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以另一种方式解说历史***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44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