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人物传记曾巩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人物传记曾巩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记录家谱是我国普遍流行的一种民间习俗,也是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考古学和历史学方面来看,家谱反映了家族血统关系和人口迁徙历史,是地方志的基础资料,也可作为国家正史的有效补充。
我国家谱的历史极其久远,从《史记》对黄帝家族的记载可以推测,从汉字起源的那一刻开始,华夏先祖就已经在记录家谱了。根据专家考证,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家谱是商朝中期的一篇甲骨文卜辞——《倪氏家谱》,现存于大英博物馆。它准确记录了13个家族成员的血缘关系,并且按照辈分高低进行了排序。另外,商朝晚期甲骨文中的《商王世系》,其本质上也是一种家谱。
商朝甲骨文家谱
民间家谱中记载着丰富的历史资料,其真实性和准确度一直是大家争论的焦点。我们从家谱的历史和发展过程,来分析一下家谱的真实度到底有多高,以及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首先,家谱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商朝至秦朝。这一时期的家谱仅存在于王室和高级贵族阶层。
第二阶段从西汉至唐朝。在这1千多年间,记录家谱的习俗开始扩展到中小贵族,平民没有资格记录家谱。由于这时期任官选贤依据家庭出身,家谱是重要的档案资料。因此,历朝历代都设有“谱司”或“谱局”等专职机构,负责登记和调查各大家族的家谱档案。
一本完整的家谱是由谱序、凡例、目录、谱论、像赞、恩荣录、先世考、世系、传记、仕宦录、族规家训、排行、祠堂、坟茔、艺文、五服图、领谱字号、余庆录、族产、契据文约等二十余个版块构成。
其中作伪的重灾区是谱序、始祖等处。
十几年前,《济南时报》曾有一篇报道《济南再现“星光家谱”》,该家谱号称“曾巩凭吊、苏轼作序、崇祯册封、康熙嘉奖”
“孝同曾闵,学贯朱程,好施乐善,博古通今,子传五桂……南丰曾巩题”,这是号称“唐宋八大家”的曾巩为宋代仁宗庆历年间进士强至所作的悼词。这些都收录于《义门传芳录——强氏家谱》。不仅如此,这份家谱中还收录了七份皇帝对其先人奖赏的诏书。
今天,在市民强先生的家中,记者看到这套家谱共14本,保存完好。从其先祖宋代大学者强至(官至二品,封为金紫大夫)起到1946年,该家谱共收录了强氏一脉三十代人的基本情况,并对其家族中有显耀事迹的人做了专门的传记。
所谓“学贯朱程”中的“朱程”指的是南宋时期创立程朱理学的朱熹(1130-1200)及程颐(1033—1107)、程颢(1032—1085)兄弟。那生活在北宋时期的曾巩(1019—1083)是如何预知朱熹成为名人的?
还是《济南时报》,曾有一篇报道名为《浩繁家谱现身济南》。内容为:
“始祖周公,讳旦,文王第四子,武王同母弟也……”今天,在济南工作的周先生向记者展示了他收藏的周氏家谱——《周氏志》。周先生自称,如果上面记载属实的话,那他的家谱已整整延续了88代,时间跨度约近3000年!
记者看到,《周氏志》约16开大小,竖排,上面记载着最近一次的整理日期是1962年。这本家谱纸张已泛黄,但字迹却仍然很清晰,人物画像也栩栩如生。家谱自周文王第四子周公旦起,记载了周氏一族三千多年来88代传人的基本情况。
一本最后整理时间为1962年的家谱,是根据什么追溯到周公的呢?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一些先秦世系都已经模糊不清,这本家谱竟能将88代世系全都记录下来,比孔子家谱都厉害,不得不佩服修谱人的想象力。
始于明朝的族谱,年代久远,兵荒马乱,水旱灾荒,或遗失,或残缺,再所难免。而现存族谱,无论世传,还是续修,都无法经历且考证困难,只要世系明晰,纲目分明,传承有据,且迁徙分支有文字上的表述说明者,我们都应该认为其真实性是可信的。如《太原王氏总谱》所载祁县、晋阳两大世系17支系206分系,经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总谱局十多年的编辑考证,其成果还是完全可信的。其中125条分系待定的家族世系,更说明了编者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我们开州(濮阳)乜堌太原王氏,始祖是元末至正乙未年进士,任山西河中府少卿,于明初的1368年避乱东迁到开州乜堌,家谱已经七修。始祖子孙中4人为明朝进士,《濮阳县志》皆有据可查。始祖孙勉之碑文载:“其宗派旧出宛平,以儒业鸣家,五世而上为官族”,与《元史-王倚传》和《大元故正议大夫礼部尚书王公神道碑铭》上的内容基本相符。《开州乜堌太原王氏谱》材料详实,有据可查,是完全可信的。
我们“开州乜堌太原王氏”,于2015年加入了“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会”,家谱载入《中华王氏太原总谱》第十册的“上系待定”篇,祁县世系?晋阳世系?还是其它世系,有待我们与总会的共同努力。
至于有些妄自攀附历史名人的家谱,也可能有。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要么怎么会有“闵子骞遥遥华胄”和“郭崇韬拜汾阳墓”的历史笑话呢?
很高兴能回答您的问题。
我也不说太多关于族谱的起源和含义了。简单归纳一下,族谱,就是记录一个家庭历代成员、历代居住地和相关一下文化风俗的载体。这在我国古代是非常流行的,也是古代家学传承的重要依据。
我觉得始于明朝的族谱可信度还是挺大的,因为明朝的户籍制度已经非常完善,距离我们现在也不是太过遥不可及的那种,许多资料都有详细的记载。同时,族谱作为家学的一种,跟政治没有太大的挂钩,篡改及捏造虚***的族谱没有什么必要和价值。
(图:族谱)
因为我爷爷手上有我们家族的族谱,所以我有幸看过真正的族谱长什么样的。我们的姓氏为“贺”,族谱上面的首篇记载了我们家是明朝洪武年间从***迁到了广西玉林,然后在这里生根发芽,族谱上第一代有兄弟三人,我的老祖先就是其中一人,另外两人的后代我现在也不知道在哪了。我翻到最一页,记载的名字就是和我同辈的,之后就没有,具体我也没数我们从山西迁过来后经历了几代人,但是,绝对超过18代了。
由于我见过一手的史料—自家族谱,刚好我家的族谱又是从明朝开始的,所以,我坚信明代的族谱是非常可信的。
(图:洪洞大槐树)
我见到山西人,经常称老乡,我的大学也是在山西念完的,这个缘分也是挺奇妙的,我相信很多人也是从洪洞县迁出来的,因为洪武年间在山西有一次大移民,或许几百年前,我们可能是邻居、又或是亲人。
从我爷爷去世之后,就没见过那本族谱了,我也不知道有没有还在记录下去,可能没有了吧,因为现在科技这么发达,电脑上都有完善的信息登记。
只是,族谱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就这样消失了,我觉得太可惜了。我们应该以一种方式把族谱文化再传承下去,毕竟,血缘,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是一个贯穿几千年的文化情怀。
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号半山,曾封荆国公,后人称王荆公,谥文,又称王文公。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中国散文史上著名的“唐代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峭直简洁、富於哲理、笔力豪悍、气势逼人、词锋犀利、议论风生,开创并发展了说理透辟、论证严谨、逻辑周密、表达清晰得独特散文文体。
唐宋八大家中,可以称得上是真正政治家的仅荆公一位,所以文风也是尽显政治家的高瞻远瞩和敏锐洞察。
如果不变法,王荆公的风评比现在必要高几个层面,真真被政治拖累的一代文宗。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的人生如同他写的诗一般,为强国坚定竖起改革大旗,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宦海起起伏伏却不改初衷,如寒冬之中的梅花,孤独而又芬芳。相比唐宋八大家的其他人,王安石显得不那么纯文学,不过这正是他的文学特点~充分发挥古文的实际功用,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人民评价他的短文“瘦硬通神”,他的诗如“空中之音”,“瘦削雅素,一洗[_a***_]旧习”。
王荆公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文学水平自然是第一流的,至于和其他当世名家对比,他还是有很大不同的。唐宋名家往往以散文出众,而王荆公在各类作品中议论文的成就最大,多是政论文。他行文特点就是语言朴素简洁,文章短小精悍,概括性强,思想深刻,立论高远。
可以列举一篇他的代表名作《读孟尝君传》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读孟尝君传》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篇驳论文。全文仅有四句话,八十八字,却有四五处转折,严劲紧束,足见荆公笔力雄厚,气势轩昂。荆公直接指出孟尝君并不是“将士之人”,只不过是“鸡鸣狗盗之雄”而已。文章的观点非常新颖,与之前历史上对孟尝君的赞赏大相径庭,但是很有说服力。他认为贤明之士是指治国安邦的人才,正因为孟尝君门下尽是些鸡鸣狗盗之士,所以真正的贤明之士是不肯投靠他的。
唐宋八大家中,可以称得上是真正政治家的仅荆公一位,所以文风也是尽显政治家的高瞻远瞩和敏锐洞察。
王安石,22岁中进士,先后在地方和朝中做官,很注意民生疾苦。官至宰相,但因“熙宁变法”受阻,成了政治上有争议的人。但这丝毫不影响他在“唐宋八大家”中的地位。
王安石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也是卓越的文学家。他认为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社会服务,文学创作应该“有补于世”、“以适应为本”。因此,他一生的文学活动,大都和政治活动联系在一起。
王安石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很高,被称为“南宋八大家”之一。
a、论政文在南宋八大家中最为突出。
王安石的文章内容充实,风格峭拔奇崛,尤其是论政文,结构紧凑,逻辑严密,说理透辟,语言概括。在唐宋八大家中是最突出的。
这类文章,在他的文集中居多数,名篇有《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答司马谏议书》等。后者多次司马光对新法的职责言简意赅,措辞委婉而坚决,表现了王安石不为浮议所动的坚定立场。
b、游记式,论文。
最出色的《游褒禅山记》,借游山来说明智学道理,指出求学者要有坚强的意志,充沛的精神,善于利用客观条件,才能达到学问的高深境界。文章见解深刻,至今仍能给人以启示。
c、王安石还有一些以思想深邃著称的小品文。如《书刺客传后》《读孟尝君传》等,这些文章,立意超卓,笔力雄健,往往于尺幅之中展开千里之势,对后世作者影响也比较大。
王安石的诗歌成就高于他的文章。这是因为他的文章很重视以理服人,较少注意以情动人,而诗歌则不仅思想深刻,艺术上也比较动人。
1、散文
王安石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强调文章的现实功能和社会效果,主张文道合一。他的散文大致贯彻了他的文学主张,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
王安石的论说文,针对时政或社会问题,观点鲜明,分析深刻,长篇则横铺而不力单,短篇则纡折而不味薄,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结构谨严,说理透彻,语言朴素精练 ,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与逻辑力量,为推动变法和巩固北宋诗***新运动的成果起了积极的作用。
王安石的短文,直陈己见,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形成了“瘦硬通神”的独特风貌,如史论《读孟尝君传》,全文不足百字,然而层次分明,议论周密,词气凌厉而贯注,势如破竹,具有不容置辩的逻辑力量。还有一部分山水游记散文,简洁明快而省力,亦记游,亦说理。
2、诗歌
王安石的诗歌,大致可以以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第二次罢相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在内容和风格上有较明显的区别。前期创作主要是“不平则鸣”,注重社会现实,反映下层人民的痛苦,倾向性十分鲜明,风格直截刻露;晚年退出政坛后,心情渐趋平淡,大量的写景诗、咏物诗取代了前期政治诗的位置。
后期创作“穷而后工”,致力于追求诗歌艺术,重炼意和修辞,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当时诗坛上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 张舜民评:“王介甫(诗)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欲有寻绎,不可得矣。”
3、词
王安石的词,今存约二十余首,大致可分为抒写情志和阐释佛理两类,“瘦削雅素,一洗五代旧习”。
其抒情词作,写物咏怀,多选空阔苍茫、淡远纯朴的形象,营造出一个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他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豪纵沉郁,同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一词,共开豪放词之先声,给后来词坛以良好的影响。
苏轼,苏东坡,在科考时就被欧阳修发现了。欧阳修的门生曾巩和苏轼,苏辙一起考试!欧阳修本以为自己门生曾巩是第一,但是又碍于面子不能让曾巩当第一!可是看到苏轼的文章后,才知道天才降临!原来还有这样得人才!苏轼自从当官,每到一个地方都亲近民众!给老百姓做好事!徐州,杭州,密州!就是被贬黄州,惠州,还是海南,老百姓无不敬仰的清官!各地都有足记留下!杭州市留有以字帮老百姓还钱的故事!可见,那个年代崇杨文化的温度,苏轼那个年代就是人们敬仰得知识分子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人物传记曾巩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人物传记曾巩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44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