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花容人物传记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花容人物传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得罪了汉景帝和汉武帝。李广是战国时期秦国大将李信的曾孙,楚汉时期赵国将领李左车的孙子,可以说是将门世家。李广从小就励志要报效国家,驰骋沙场,甚至拜将封侯,所以练就了一身武艺,是鼎鼎大名的神箭手。汉文帝时,李广开始从军,因为作战勇猛和箭术精湛,再加上其将门世家的身份,所以深受汉文帝赏识,很快便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将领。
由于文帝和景帝两朝对匈奴主要***取的是防守策略,所以李广能够立功的机会不多,惟一能够立功的机会就是在吴楚七国叛乱的时侯,但李广在梁国担任将领时私下收受了梁王的将印,这引起了汉景帝的不满,当时中央与地方诸侯的关系比较紧张,李广的行为在汉景帝看来是一种吃里扒外的表现,所以本应该封侯的李广错过了这次机会。
到了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策略由防守变为了主动进攻,李广立功封侯的机会大大增加,但是经过三次对匈作战,李广要么被俘,要么是无功而返,要么全军覆没,所以汉武帝对李广的能力有所怀疑。
在第四次对匈作战时,汉武帝本来是不想派李广去的,但李广为了不错过封侯的机会,苦苦哀求汉武帝,汉武帝才免为其难的让他跟随卫青出佂,但出征前汉武帝特意叮嘱卫青,说李广年老不能让他独挡一面,所以在作战时,当发现匈奴主力后,卫青调开李广让他会合左师从侧面围攻匈奴,让好友公孙贺随同自己正面攻击匈奴,李广会合左师后迷了路,没有按照规定时间和卫青合围匈奴,所以卫青没有等李广就对匈奴展开了攻击。
虽然此次汉军大胜,但李广迷路延误战机的罪过仍要追究,为了免受刀笔之辱和一力承担罪责,绝望的李广自刎于大漠。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句话出自王勃的《滕王阁序》传诵千年,写出了无尽的遗憾。封侯是汉朝对将领最高的荣耀,而与匈奴战七十多次的李广,为何至死都没能封侯?
其实,翻来历史资料,李广难封的原因,与他个人性格或军事能力等有很大关系。
1.李广在汉文帝犯了政治错误。
“吴楚叛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史记》
李广成名于汉景帝时期,那时他还是年少,跟随周亚夫征讨七国之乱时的吴楚,他于千军万马中夺得敌方帅旗,因李广之勇,一举击溃敌军。
李广的这次军功,本可封侯。但他犯浑,接受了梁王给他的封职和将军大印,这让汉景帝很不舒服,你一个朝廷将领竟然听从一个地方诸侯的命令,不杀就是对他最大的恩赐了!
2.汉武帝时期,李广犯的错误太多了,更是难以封侯。
元光六年,李广带一万骑兵出关,结果全军覆没,本人按罪当斩,念其功劳,只是被贬为平民。
元狩二年,李广带领4千骑兵,结果被匈奴包围,又差点全军覆没。
漠北之战,朝廷上下都很关注这场战争。本来他的任务是与卫青合围匈奴主力的,但他竟然迷路了,好在卫青指挥得当,斩首大部分的匈奴士兵,但匈奴单于得以逃亡。
在古代名将中,李广差不多是文学作品出镜率最高的。唐诗里的“但使龙城飞将在”,论起“将军夜引弓”的本领,李广若称第二,就没人敢居第一,水浒里射箭最好的花荣也只能唤作”小李广“。
李广(?-前119年)将门出身,人品、射术一流,士卒也都愿意为之效力,历任7个郡的太守,前后40多年,完全是“特级英模”的风范,英雄气概深入人心。
自己没封上侯,而人品、名气远不如自己的堂弟李蔡,以及李广曾经的属下有的都被封了侯,搁在谁头上,谁都闹心,难免没有其他想法。
左思右想,李广只能将自己封不上侯的原因归结为杀降,“吾尝为陇西宁,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
“没封上侯,就是得罪了谁”,这个逻辑我不是很认可。
在元狩四年(前119年),李敢(李广的三子)以校尉身份跟随霍去病征讨匈奴,因夺左贤王鼓旗,且斩首多,被赐爵关内侯,食邑二百户。为何李广没封侯,李敢能封侯呢?
陆游的“当年万里觅封侯” 和戚继光的“ 封侯非我意,唯愿海波平”道出了“封侯”是中国古代武将的最高追求,历史上有一位悲情英雄的封侯道路崎岖坎坷,最终愤而***,他就是汉代“飞将军”李广。
我们先来看看汉家王朝的封侯标准是什么。汉高祖刘邦留下遗训“若无功或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击之”。刘邦为汉代封侯定下了总基调,就是战功。那么作为历任文帝、景帝、武帝三朝的武将李广战功如何呢?
一、文帝朝。李广以良家子出击匈奴,小有战功,被擢升为汉中郎。和堂兄弟李蔡同为武骑常侍,年纪轻轻便经常随侍文帝左右,前途一片光明。
二、景帝朝。汉景帝初年,李广已经被擢升为骑郎将。七国之乱时,在周亚夫账下任骁骑都尉,斩将夺旗,功劳显赫,已经符合封侯的要求。怎奈他私下收受梁王将军印绶。由于窦太后偏爱小儿子梁王,并且逼迫汉景帝答应百年之后将帝位让给梁王,致使景帝对亲近梁王的人都心存芥蒂,最终“赏不行”。毫无疑问,由于缺乏政治敏感性,李广错失了大好的封侯机会。
三、武帝朝。正值当打之年的李广遇到了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封侯机会又悄悄降临了,但是能不能把握机会就是另一回事了。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很多人知道李广,大概是从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这句话,自此以后,冯唐和李广就成了时光飞逝而壮志难酬的代表。
李广的先祖李信,是秦朝赫赫有名的将军,曾率军击败燕太子丹,当然让他更出名的是,夸下海口率二十万大军征楚,被项燕打的满地找牙,这是秦始皇征伐六国中鲜有的败绩。当然他的共计还是有的,后来随王翦父子攻灭六国,统一天下。
所以李广出身将门,以勇武而闻名,以良家子身份在抗击匈奴入侵中获取战功,被任命为中郎。后来更是随侍汉文帝,汉文帝称其生不逢时,如果在汉高祖刘邦的时代,以李广的勇武,搏出个万户侯的前程不在话下。天下承平,自然就没有李广的立身之基。
也许上天看不过眼,等到汉景帝的时候,爆发了七国之乱,李广以骁骑校尉身份随太尉周亚夫平乱,在昌邑城下斩将夺旗,立下大功。但也许是太高兴了喝多了酒,也许是政治敏感度太低,李广竟然接受了梁王的将军印绶。
梁王是谁?窦太后的小儿子,十分受宠,甚至到了逼迫汉景帝立皇太弟的地步,有窦太后在,梁王就是皇帝之位的有力争夺者,这自然让汉景帝不满。李广接受了梁王的印绶,就代表着站到梁王一方,汉景帝收拾不了梁王,还收拾不了李广吗?
于是乎,立下大功的李广没有封侯,于是就把他调去边郡,让他天天陪着 匈奴玩,就这么几个边郡一路顺延下来,十几年就这么过去了。
到汉武帝的时候,在反击匈奴的过程中,李广运气不佳,屡屡失误,就更加没有封侯的机会了。再加上汉武帝是个小心眼,更不待见李广,毕竟他的皇位差点就没了。否则的话,连卫青襁褓中的儿子都能封侯,何吝李广一个。再到最后,因战场失利而被迫***,终身未能封侯,成为他最大的遗憾。
所以,什么杀俘不祥,那都是借口,主要还是得罪了领导。要是他能再多活一段时间,活到汉宣帝的时候,或者就能自动封侯了。
有人说,《水浒传》要看就看招安前好了,在招安之前,水浒写的是十分精彩的,可谓是主次分明,鲁智深、林冲、宋江、武松每个人的故事都那么精彩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中间也穿插着其他好汉的描写,毕竟一百多人,但是穿插在主要角色中间一一闪现,安排的也十分合理。招安以后,描写明显粗犷了许多,南征北战,你死我活的斗争往往几笔带过,但即便如此,作者依然给一个人物开了小灶,给他额外加了不少戏,而且给了他不错的结局,这个人也可以说是梁山运气最好人,那就是李俊。
也许是前期描写武松、鲁智深等人太精彩,对于李俊的描写并不突出。然而仔细看一下,却发现李俊才是完美阐述闷声发大财的人。而李俊的好运,也不是说完全凭借运气,更多的是他积极主动追求的结果。
李俊是揭阳人,那个揭阳跟今天广东那个揭阳没有关系,但却是一个是非之地,怎么说呢,揭阳这地有山有水,地方不大却有三个地头蛇团伙,李俊就是其中之一。李俊本是艄公出身,主要在江面上活动,如何成为地方一霸了呢,一来是贩卖私盐,二来就是***越货了。古代盐铁专营,敢卖私盐的都是不要命的家伙,所以在当地,就连地面上的土豪恶霸穆弘兄弟都不敢招惹李俊。如果单纯的卖私盐,也许李俊一辈子就这样了,运气不好还可能被抓起来。不过他志向不在于此,还有别的想法,他只是在等一个机会。
后来机会来了,大名鼎鼎的及时雨宋江刺配江州,路过揭阳岭,李俊想这时候结交宋江正是雪中送炭啊,于是他让自己两个小兄弟童威童猛接应宋江,结果没接成,宋江还差点成了李立的手下冤魂,是李俊及时出现救了他,宋江自然感激不尽。后来宋江得罪了穆弘,着急忙慌的上了张横贼船,又是李俊出面救了他。两次直接的救命之恩,自然在宋江那留下很深的印象。揭阳有三霸,这个人情,其实谁都可以做,偏偏李俊做到了,还做的非常到位。
李俊交好宋江,到底有啥好处,一开始李俊估计也不好估算。但是宋江这样江湖上声名显赫的大佬,只要几句话几顿酒肉就可深交,显然结交一下毫无坏处。后来上了梁山,好处一下子就显现出来,李俊一下子就成了梁山水军头领老大。固然凭借李俊的能力,他当水军第一倒也相称,但毕竟梁山上本来就有三个水军元老三阮,如果没有宋江这一层关系,他是很难拿到水军头领第一的位次的。
从一个随时可能被抓的贩卖私盐的艄公,成为最大的山贼团伙里的大头领,对李俊来说也算是一种突破,也为他的将来提供了更大的可能。当然了,梁山好汉里除了那些本来就在朝廷里做事的,大部分人都是这个路数,但是李俊在招安以后的一顿操作就比较厉害了,那就是保全了自己的团队势力。
李俊在上山前有一个四人的小团体,分别包括李立、童威童猛,李立主要负责岸上的勾当,童威童猛跟他一样都是水军头领。在征讨方腊的过程中,李立由于是陆军,跟李俊不在一起,后来不幸战死,但童威童猛同样是水军紧随李俊却安然无恙。看看其他小团体,比如同样水军的三阮里面阮小二阮小五战死,张顺战死张横病死,李俊团体要***的多。就算算上别的团体,像桃花山、清风山、少华山、二龙山、登州府等等小团体,哪个没有死人呢,清风山桃花山这些都死绝了。这样对比一看,李俊的人马那是保存的相当好,水军三人组合一个不少。这里固然跟李俊这个人有想法有谋略相关,但无疑他的运气也是相当好的。
对于李俊的插曲描写就是他遇到了费保等四人,一番交流下来不仅结拜成兄弟,而且为以后的出路做了打算。征讨方腊结束以后,李俊一行七人远赴海外,居然成为海外国王,此等际遇,万中无一。
说起来,古人普遍寿命不高,很容易病死,征方腊时,梁山好汉除了战死,病死的也不在少数。李俊水军三人组不仅没有战死,而且身体倍棒,还能远洋出海,这样的运气,也可以说是老天眷顾了。所以综合起来看,李俊的确是梁山好汉里运气最好的一个。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花容人物传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花容人物传记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44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