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书法人物传记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书法人物传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康有为的著述有700多万字。
1、康有为的主要文学成就是诗歌创作,其诗作想象奇特,辞***瑰丽,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特色,辑成《南海先生诗集》。代表诗篇是《出都留别诸公》5首,其中对国家危亡命运十分关切,意气豪迈。
2、康有为的政论文打破传统古文程式,汪洋恣肆,骈散不拘,开梁启超“新文体”先河。
3、主要著作有《康子篇》《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日本变政考》《大同书》和《欧洲十一国游记》等。
4、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发动了近代书法领域内的一场深刻的“变法”运动。
5、康有为在维新变法之前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奠定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维新运动的理论基础。
《戊戌悲歌——康有为传》以时间为线索,以变法的过程为脉络,讲述了一代改革家、政治家康有为的一生。作者张健,是2016年10月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康有为大传》是2012年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张耀鑫、刘媛。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康有为评传》是2009年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马洪林。
《康有为传》: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全面描述他眼中的恩师康有为。
1.《兰亭序》是王羲之47岁时的书作,记述的是王羲之和友人雅士会聚兰亭的盛游之事。全篇写的从容娴和,气盛神凝。被后世学书者尊崇为“天下第一行书”。
2.《祭侄文稿》,全名《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原作纸本,纵28.8厘米。横75.5厘米,共234字(另有涂抹字30余个)。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3.《黄州寒食诗帖》,纸本,25 行,共129字,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 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4.《伯远帖》行书纸本,因首行有“伯远”二字,遂以帖名。此帖为晋代真迹,王珣书,故列希珍之宝。此帖行书,笔力遒劲,态致萧散,妍媚流便,是典型的王氏书风,是帖明末在新安吴新宇处,后归吴廷,曾刻入《馀清斋帖》,至清代时归入内府,并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同列为三希堂法帖之一,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5.《韭花帖》杨凝式书,行书,墨迹麻纸本,高26厘米,宽28厘米, 共7行,63字。《韭花帖》是一封信札,内容是叙述午睡醒来,腹中甚饥之时,恰逢有人馈赠韭花,非常可口,遂执笔以表示谢意。
6.《蒙诏帖》,墨迹纸本,又名《翰林帖》,高26·8厘米,长57·4厘米,大字行书,计7行,27字,书于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当时柳公权四十四岁,年富力强,正是他书法创作的颠峰期。示谢意。
7.《季鹰帖》,是欧阳询为张翰写的小传,属于行楷,无款。纸本,纵25.2厘米,横33厘米。共十行,每行九至十一字。字体修长严谨,笔力刚劲挺拨,风格平正中见险峻之势,是欧书中的精品。
8.《蜀素帖》是米芾三十八岁时(1088年),在蜀素上所书的各体诗八首。“ 蜀素”是四川造的丝绸织物,上织有乌丝栏,制作讲究。此卷相传为邵氏所藏,欲请名家留下墨宝,以遗子孙,可是传了祖孙三代,竟无人敢写。
9.黄庭坚《松风阁诗帖》墨迹纸本,纵32.8厘米 横219.2厘米,全文计29行,153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10.《土母帖》,行书墨迹,纸本。纵31.2厘米,横44.4厘米,10行,共104字。后有萧引高、王严实、王称等跋。《珊瑚纲》、《书画汇考》、《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续编》著录。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书法人物传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书法人物传记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44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