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正文

鲁迅人物传记评价,鲁迅人物传记评价600字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鲁迅人物传记评价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鲁迅人物传记评价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鲁迅评价《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赞扬司马迁的文笔好还是记录史实真实?

鲁迅评价《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赞扬司马迁的文笔好还是记录史实真实

确实是这样,本人也有同感。历史赋予文学性,难免不会偏离其客观存在的真实性。

司马迁的《史记》是以记录史实为根本,但他写的文笔简洁,语言生动,刻画人物栩栩如生,所以也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不仅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有力依据,同时也在文学界有着很高的地位,对于后代文学的人物形象以及性格描写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鲁迅人物传记评价,鲁迅人物传记评价600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所以鲁迅先生评价《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人们的说话习惯,侧重点往往都在后半句。我想鲁迅先生也不例外,他这句话的重点就是“无韵之离骚”。先生提示后人把《史记》当成文学作品读会更好,当然也绝不能忽略它的史实根本性。

至于,《史记》有没有因为其文学性的存在,而给后人呈现一些偏离的史实呢?这好像是一个题外话。其实不然,正是有了一些史实的偏离,才会使“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了侧重点。

从积极的方面说,《史记》的文笔往往饱含感情,它对仁人志士的记载与评论足以令千年之后的读者扼腕叹息。

鲁迅人物传记评价,鲁迅人物传记评价600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但从消极的方面说,也正因为司马迁在著文的过程中寄托了过分强烈的爱憎,使得他对历史人物的认识与评价可能偏离相对客观的立场。

我们先看一下司马迁的简历

 表面上看来,司马迁真的是一个不畏权贵、刚正不阿、勇于直谏的忠良之臣。他的史书真实性应该很高,不会有什么个人主观因素在里面,也不会去粉饰历朝的统治者。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他的确不会故意写统治者的好话,那是因为他悲惨的个人经历,使他对统治者,内心充满了怨恨和不满。所以他笔下对统治者的描述,难免苛刻一些。相反,对和他有着相同悲惨经历的人,产生同情和共鸣,从而笔下留情,一味地褒奖他们

鲁迅人物传记评价,鲁迅人物传记评价600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我觉得这是至今为止对《史记》最简洁最大的褒奖。

写史记的人允许时间地点及事件的零星差错,但绝不可无中生有的杜撰。鲁迅精通《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既对《史记》的史料翔实赞叹,又对文笔的优美喻以《离骚》给予褒揚,可见《史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谢谢再次邀请。

应当说,鲁迅这一评价既赞美了司马迁的文笔,也肯定了《史记》记录历史的真实。

《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之作,鲁迅先生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从《史记》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两个方面来评价的。“史家之绝唱”是指其史学价值,“无韵之离骚”指《史记》的文学价值。这其中也涵盖对司马迁个人的赞誉。

“史家之绝唱”的评价颇高,“史家”是说其史学成就,“绝唱”具有“空前绝后”的意思。这不仅是因为《史记》首创了纪传体通史的这种题材,而且对后世的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史”,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与司马迁同时代的历史学家班固说:

“《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善,故谓之实录。”民国大学问家梁启超也说:“后世诸史之列传,多借史以传人;《史记》列传,惟借人以明史。故与社会无大关系之人,并不限于政治方面,凡与社会各部分有关系之事业,皆有传为之代表。以行文而论,每叙一人,能将其面目活现。”

说《史记》为“无韵之离骚”,指它的文学价值。

《史记》又是一部传记文学名著,有着很高成就的文学价值。继承了先秦散文语言生动准确、叙事简练明达的优秀传统,奠定了史传文学的坚实基础,在散文发展史上树立了新的里程碑,从《史记》开始,中国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性叙事散文。

《楚辞》是战国时楚人屈原作家的作品,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离骚》在文学方面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司马迁的《史记》也是如此。他运用时代语言,刻画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生动而简练。《史记》的人物传记有人物形象、有故事情节,简练生动,绘声绘色,一些人物和故事流传至今。司马迁将我国古代散文推向了新的、难以企及的高峰。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等,都以《史记》为典范。

由此可见,鲁迅对《史记》的评价是十分准确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一评语也具有很高的水平!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鲁迅人物传记评价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鲁迅人物传记评价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