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正文

藤老总人物传记,藤老师是谁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藤老总人物传记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藤老总人物传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馆陶公主死后不愿跟丈夫同穴,反而要求跟情夫同葬,究竟是什么原因?
  2. 如何评价朱文正?朱文正又是如何丢了性命的?

馆陶公主死后不愿跟丈夫同穴,反而要求跟情夫同葬,究竟是什么原因

馆陶公主就是大长公主,真正的集千万宠爱于一身,原因就在于她身份的尊贵。

馆陶公主是汉文帝的女儿,异常受宠,汉文帝说这个女儿是夏天的冰雪,夏天哪来的冰雪呀,如果夏天来了冰雪肯定让人惊喜与意外,这只不过是汉文帝的一个比喻,说明他太喜欢这个宝贝女儿了。

藤老总人物传记,藤老师是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馆陶公主还是汉景帝的同母同父的亲姐姐,相比皇宫里那些同父异母的姐姐或者是弟弟妹妹,那感情上汉景帝肯定和馆陶公主更亲一些。

更要命的是馆陶公主还是汉武帝刘彻的亲姑姑和亲丈母娘,是曾经的皇后陈阿娇的母亲。并且管陶公主还是帮助汉武帝刘彻登上皇帝位置的幕后推手,可以说如果没有馆陶公主就不会有汉武帝刘彻的这一切。

你看馆陶公主与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三代帝王情深,想不飞黄腾达都难。

藤老总人物传记,藤老师是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当然汉武帝不但姑姑馆陶公主关系深厚,而且与姐姐平阳公主关系也非同一般。因为汉武帝的卫子夫卫皇后和李夫人都是平阳公主推荐给汉武帝的。

汉武帝很享受这种关系,平阳公主推荐给他的卫子夫,最后成了皇后,他的弟弟卫青成了大将军,最后还娶了平阳公主,当然卫子夫的外甥为霍去病也被封为骠骑将军,也是汉武帝的得意的将功臣。

而李夫人就是老昌邑王的母亲,后来的昌邑王也就是海昏候的奶奶。在卫子夫因为蛊惑之案与太子刘据被牵连至死之后,汉武帝刘彻宠爱的夫人就是李夫人,而贰师师将军李广利是李夫人的哥哥,虽然他后来战败投降了匈奴,但是曾经也为大汉朝立下了赫赫战功。

藤老总人物传记,藤老师是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馆陶公主是汉文帝刘恒和窦漪房皇后的女儿,汉景帝刘启的亲姐姐,汉武帝刘彻的亲姑姑和丈母娘,她从小金尊玉贵,深受三朝皇帝的宠爱,因此让她养成了霸道又有心机的性格,在丈夫去世后,又豢养男宠,开启公主养面首之先河,更为令人咂舌的是她不愿跟丈夫同穴,反而要求跟情夫同葬,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馆陶公主刘嫖在父亲文帝刘恒的安排下嫁给了千户侯陈婴的儿子堂邑侯陈午,这是一段不对等的婚姻,典型的女强男弱,好在他们婚后生下了漂亮的女儿陈阿娇,才使得馆陶公主接下来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

文帝去世后,景帝时期乃至汉武帝时期,窦漪房把持朝政,拥有绝对的权威,称为窦太皇,馆陶长公主可是窦太后的心尖儿,她经常进宫陪伴母后,她的地位是比较尊贵和特殊的。

刘嫖和弟弟景帝的关系也非常好,时常投其所好向他进献几个美女,景帝也是大手笔的给予姐姐丰厚的赏赐。

窦太后的宠爱,汉景帝的纵容,使这位长公主在汉宫中成为一个不可小视的人物。

为了维持长远的血缘和亲情关系,馆陶长公主决定和弟弟结为亲家,亲上加亲。

她打算让女儿和太子刘荣定亲,但刘荣的母亲栗姬非常反感这个长公主,对于她向景帝进献美女,破坏她和景帝的感情非常生气,当刘嫖提出这个想法时,栗姬一口就回绝了,栗姬也太感情用事了,要知道得罪了长公主是绝对没有好果子吃的。

遭到了栗姬的打脸后,馆陶长公主把目光又投向了真在受宠的王娡的儿子刘彻身上,王娡与长公主一拍即合,交易达成,陈阿娇和刘彻就定了娃娃亲。

在刘嫖的多次努力下,景帝最终废除了刘荣的太子位,改立刘彻为太子,刘嫖大功告成。

刘彻继位后。陈阿娇就被封为皇后,刘嫖又升格为大长公主,并被汉武帝封为窦太主,由于汉武帝的皇位是借助馆陶公主的力量才坐上去的,汉武帝起初对这位大恩人是恭敬有加的,而馆陶公主性格骄纵,所以时常会压制着汉武帝,在他面前摆谱,这让汉武帝十分 难堪。

馆陶公主刘嫖的地位无比煊赫,她是汉文帝刘恒和窦漪房唯一的女儿,又是汉景帝刘启的姐姐,还是汉武帝刘彻的岳母。汉武帝在位的时候,馆陶公主从窦太后的姓被尊称为窦太主,即使女儿陈阿娇的皇后之位被废了,汉武帝对她还是不错的。

只是这个馆陶公主性格放荡不羁,在驸马陈午病逝后,她又养了一个男宠董偃,馆陶公主死时的遗言更是荒唐,要和男宠合葬。

馆陶公主的行为很是荒唐,造成这样的原因是因为她一直受到几个皇帝的宠爱,根本不把约定俗成的制度放在眼里,逾越礼制在她那里就不是什么事情,晚年的她和男宠感情很好,驸马去世多年再加上父母指定的婚姻也没什么感情,所以她就要求和这个情人董偃合葬了。

馆陶公主刘嫖就是那种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人,她是窦皇后的唯一的亲生女儿,弟弟刘启被册立为太子的时候,刘嫖则被立为长公主,封地在邯郸馆陶,所以也称为馆陶长公主。

汉文帝去世后,继位的汉景帝刘启是她的同胞弟弟,两个人的感情很好公主的地位很高。馆陶公主为了家族长远的幸福着想,起先打算把女儿嫁给汉景帝栗姬的儿子栗太子刘荣,但是遭到了栗姬的拒绝,愤怒的馆陶公主又看上了王美人的儿子刘彻,刘彻的金屋藏娇言论让她很是满意,就经常在汉景帝面前说刘彻的好话。

于是刘彻成了太子,也就是之后的汉武帝。刘彻能当上皇帝,馆陶公主是有功劳的,所以登基后对馆陶公主也很好,即使阿娇皇后被废黜了,汉武帝也还是善待馆陶公主的。

总之,三个皇帝都对馆陶公主很好。

馆陶长公主名叫刘嫖,是汉文帝刘恒和窦皇后二人的女儿,汉景帝刘启的亲姐姐,汉武帝刘彻的亲姑妈兼岳母,汉朝历史上第一位长公主。早在他13岁的那一年,便在父母的安排下嫁给了堂邑侯陈午,并一共为陈午生下了三位子女,即长子陈须、次子陈蟜及***陈阿娇、也就是后来汉武帝的陈皇后、金屋藏娇的女主人公。

可是,为什么当馆陶长公主临死的时候,却表示不愿跟丈夫同穴,反而要求跟情夫同葬,又是因为什么呢?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馆陶长公主的长寿,而在陈午去世后的十几年间,遇到了一位真正让她感觉到爱情的男人。

公元前189年,刘嫖出生;

公元前177年,刘嫖嫁给陈午;

公元前129年,陈午去世;

公元前116年,刘嫖去世。

通过这个纪年表,可以看得出来,陈午已经很长寿了,虽然不知道陈午哪年出生,但是即便是跟刘嫖差不多大,也活了有六十岁左右,而馆陶长公主刘嫖又多活了十三年,直至74岁才去世。

馆陶公主死后不愿跟丈夫同穴,反而要求跟情夫同葬,究竟是什么原因?

  馆陶公主是历史上是有名的公主之一,她的出名不是因为她的尊贵,而是因为她的聪明任性,或者说她的恣意。比如说题主提到的,她遗言死后不跟丈夫同穴,反而要跟情夫同葬,这样不合道德***的事就很能说明问题。

  馆陶公主的任性,其实是很早就有的。作为文帝与窦太后唯一的女儿,她从小金尊玉贵,也因为是女子,所以深懂窦太后和弟弟刘启的心思。

  她下嫁堂邑侯陈午,应该是典型的女强男弱的类型。陈邑是陈婴之后,和馆陶公主成亲的时候,才1800户的小侯,馆陶公主在陈家,想必也是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

  有几件事情,能说明馆陶公主的能力。

  第一是充实刘启后宫。刘启当了皇帝后,馆陶公主多次进献美女,给弟弟充实后宫。这话当然得看怎么说,在群臣看来,刘嫖这姐姐当得太令人匪夷所思了,在刘启的后宫们看来,这姐姐太可恶,宫里美女还少吗?还没事就进献,东一个西一个地。可是他们什么都不能多说,群臣能非议刘启后宫吗?妃嫔能说皇帝好色吗?刘启当然开心,有这个姐姐,他得了多少知情识趣的美人儿啊。刘启知恩,受举荐而升级的妃嫔感恩,刘嫖的亲密度,蹭蹭蹭上升,说什么就是什么。

  第二就是参与废立储君。刘启的第一任太子刘荣,被废,就是馆陶公主与栗姬不和,馆陶公主转而联手王娡干下的大事,其实多少曲折,如何操作咱们也不多说,第二任太子刘彻上位,馆陶公主出了相当大的力气。

  第三就是平息窦太后的怒火。窦太后一生最喜欢的小儿子刘武,因为种种原因,没能成为皇帝,就连太子的位置都没摸着边就抑郁而死,窦太后大怒,大孝子刘启手足无措。馆陶公主出主意,让刘启好好照顾刘武的孩子们,给他们破格封赏,于是刘武的子女们***得利,老太太也特别开心,相信刘启没下手杀弟弟,也就放过了对刘启的责骂,让他下了台阶,不再为难。

  第四就是保住刘彻的皇帝之位。刘彻十八岁之前,一直无子,各方势力蠢蠢欲动,为了保住陈阿娇的皇后之位,馆陶公主倾尽全力保护刘彻,至于做了哪些事,不多说。后来是刘彻的姐姐平阳公主举荐卫子夫,生下孩子保住了刘彻的位置——当然了,这一招是馆陶用老了的招术了。

  阿娇失宠后,馆陶长公主也是很着急的,她费尽心机,各种操作,为求子花了几千万钱,但是都没有消息。阿娇无能,不断地为长公主带来麻烦,长公主也渐渐失去了耐心,转而追求自己的快乐,养起了小白脸董偃,过上了没羞没臊的生活

  馆陶长公主,在窦太后活着的时候,极尽任性之能,当然了,她可不是没脑子,而是相当地有眼光,只可惜阿娇不会生,此前的算盘全部都白敲了,窦太后死后,刘彻也并没有就完全忘恩负义地把她抛在一边,而是给了她能得到的最大尊荣,只可惜她一生都是为自己,不顾及他人的眼光,当年送美女给弟弟,老年养男宠,都是一样的任性。如果丈夫能辖制也还好,偏偏陈午胆小怕事,什么都不敢,于是什么丑事,她都做得出来。(文/宛如清扬图/网络)

如何评价朱文正?朱文正又是如何丢了性命的?

朱文正,明太祖朱元璋唯一的(在世)侄子,其父亲是朱元璋大哥朱兴隆。

朱元璋起兵后,朱兴隆的妻子带着儿子朱文正投靠朱元璋。朱元璋把朱文正当自己的儿子抚养(可能是大哥不在了,留下唯一的侄子),朱文正在刚开始整日花天酒地,不务正业,下属对他不满,但是没人敢说。

随后他用实际行动告诉众人,他不止会花天酒地,还会打仗。

在朱文正随军攻下集庆路时立了功,朱元璋问他想问什么封赏,朱文正却说:叔父成了大业,何患不富贵。先给亲戚封官赏赐,何以服众。立下大功不要封赏有两种可能,一:真的不想要,二:想要的不是封赏这么简单。

要说朱文正最耀眼的时候,那就不得不说一下洪都保卫战了。1363年,陈友谅带六十万大军围洪都,朱文数次出战退敌军。坚守了85天,等到朱元璋率兵前来支援。

史书记载:他积极部署防务,整军备战,亲自上阵督战。以两万人抵挡住陈友谅六十万大军,把洪都打成了一片尸山血海。

陈友谅败退,朱文正又断了陈友谅的粮道,陈友谅失败。

平定江西,朱文正再立战功。等到朱元璋回京后,大大封赏了常遇春,廖永忠等诸将士。朱文正立的功多反而没有被封赏,于是发了怒,变得失常。按察使李饮冰多次上书说朱文正不老实,有异心。以朱元璋多疑的性格,是宁可错杀也不可放过。于是将朱文正押回京城,在马皇后的劝说下“此儿只是个性刚强,无其他”。被免官囚禁起来,没多久后就去世了。

朱文正这个人,战功卓著,颇具军事天才,最后在囚禁中死去未免可惜。他的悲剧源于他的性格,每个有着军事天才的人,却不知道怎么做人(史上不缺这种人,洪都保卫战中的队友蓝玉也是如此)。

他的性格是他最大的败笔,心胸狭隘,性格刚强,品行不佳,如果不在这件事上摔跟头也会在其他事上摔。

朱文正出身布衣,勇于作战,为朱元璋立过奇功,然而却因一时之错(还有一种说法是他不满封赏而去投奔张士诚),也就是他这种性格,让他丢掉性命,铸成了一生悲剧。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藤老总人物传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藤老总人物传记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