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鲁迅人物传记感悟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鲁迅人物传记感悟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不要用教科书般的眼光看文中的周先生(鲁迅),因为你会发现,其实这个“周先生”——他不是那种横眉冷对,随时一副气呼呼,苦大仇深的样子。而是在对话中用着乡土口音,激动时混杂着德语,被“我”建议用全日语交流,便“突然变得腼腆起来,换成了一副很平稳的语调”。
而且他还有点日本青年的口气,完全不似大清国的留学生,倒想个土生土长的日本人的思维习惯(这里应该是太宰治没有过度抠人物性格、说话语气造成的)。
他也不像是我们后来看到的,在任何军阀、政党下都能吃得开,洞察人性,明哲保身的文豪。太宰治认为“周先生”的社交是存在一些问题的,有些涉世未深的感觉。
名人传记只是再现了名人大概一生走过的路,而且加入了很多作者个人的观点,读者再读的过程中又再加入自己的理解,所以读了意义不大,不过可以直接读名人自传或语录,综合自己经历进行理解。
我没有对名人传记做过研究,但是我非常喜欢读名人传记。
《林肯传》;《富兰克林传》;《卡耐基全集》这三本传记我都有反复看过,每次看都有不同的体会。
名人传记会告诉我们什么?
我认为对我来讲,最重要的是名人的成功和失败经历。
看名人的失败了解他是如何度过黑暗时期的,对于我们有非常大启发。
比如我看《卡耐基全集》。原来一位作家,演讲家在年轻的时候曾经是一个非常内向的人,甚至怀疑自己会找不到老婆。读过这里,你会不会心想,名人原来和普通人一样也会有挫折和迷茫,你在心里会对于自己的现在会有释然的感觉。
后面卡耐基又做了什么让他成为一个演讲家?原来是在学校,他了解到女生喜欢会演说会交际的男孩子。所以,为了解决单身的问题,他也报名参加演讲俱乐部学习。
有意思的是学习演讲这条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曾经卡耐基也怀疑自己不是演讲的料,甚至被打击到患有抑郁症。
传记是个人最喜欢的一类作品,陆陆续续读过科恩、梵高、费曼等人的传记,有时候,我甚至也会把一些纪录片当做是传记来看,比如列侬,莫扎特,贝多芬,坂本龙一,玄奘等的纪录片。
个人觉得看“名人传记”最有意思的一点是,永远能从中发现光环背后的他们作为普通人的那一面。他们的生存条件、社会氛围不尽相同,但他们日常跟普通人一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他们的视角可能也会关注一些油盐酱醋茶,他们身上各有各的缺陷,一路上会犯各式各样的错误,脑海中也会有诱惑与挣扎,内心也充满种种矛盾,但最后漫长的一生过去,他们成为了他们自己,而不是另外任何一个人。
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经常能从他们的人生历程中,找到相似之处,或是处境上的,或是情感上的,我称之为共鸣,而正是这些共鸣,在人生低落处,生活平庸时,给予我力量。比如科恩的慧根,梵高的边缘感,莫扎特的调皮,贝多芬的抗争,费曼的有趣,玄奘的执着,他们会变成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跟你对话,并陪伴你继续前行,每一个普通人,只有很小的概率能成为一个名人,但有很大的概率成为你自己,我们这一生要做的就是找到那个自己。
我完完整整看完的第一本传记是《阿伯拉罕•林肯》,从此我对传记异常的着迷。唐太宗云:“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 ,可明得失。”传记所写的内容都为过去式,所以可以是“古”,又由于涉及人物,所以是“人”,所以读传记我们能知兴替,明得失。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鲁迅人物传记感悟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鲁迅人物传记感悟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43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