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人物传记胡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人物传记胡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艾萨克·牛顿(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爵士,英国***学会会长,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百科全书式的“全才”,著有《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光学》。
他在1687年发表的论文《自然定律》里,对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进行了描述。这些描述奠定了此后三个世纪里物理世界的科学观点,并成为了现代工程学的基础。
他通过论证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与他的引力理论间的一致性,展示了地面物体与天体的运动都遵循着相同的自然定律;为太阳中心说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并推动了科学革命。
扩展资料:
牛顿的主要成就:
1、力学成就
1679年,牛顿重新回到力学的研究中:引力及其对行星轨道的作用、开普勒的行星运动定律、与胡克和弗拉姆斯蒂德在力学上的讨论。他将自己的成果归结在《物体在轨道中之运动》(1684年)一书中,该书中包含有初步的、后来在《原理》中形成的运动定律。
2、数学成就
大多数现代历史学家都相信,牛顿与莱布尼茨独立发展出了微积分学,并为之创造了各自独特的符号。根据牛顿周围的人所述,牛顿要比莱布尼茨早几年得出他的方法,但在1693年以前他几乎没有发表任何内容,并直至1704年他才给出了其完整的叙述。
你这个问题问的6啊,但还是谢邀,首先万有引力肯定是会被发现的,只是科学发展的必然,但会不会是牛顿发现的,有待商榷,毕竟要是被榴莲砸一下的话,就算不被砸死,也砸成***了,所以你这个问题问的没有任何意义,总之一句话,科学发展是必然的,就算一个牛顿倒下了,也会有千千万万个牛顿站起来。
哈哈~很有趣的问题,把苹果换成榴莲,实际上就算换成大石头,只要别砸死了砸傻了,万有引力定律还是归牛顿发现(其实被砸只是个故事,实际上并无此事)。万一不幸挂了,那还是会被其他人发现的,这只是个时间问题。
对了,再岔一句,榴莲是热带水果,英国那地方是长不起来了,我算算啊,大航海时代还有牛顿的出生年代。。嗯。。如果非要用榴莲的话,应该是牛顿的“仇人”(牛顿的为人不咋地),特地坐船去了一趟热带,然后带了一个榴莲(已经腐烂了),回到英国,扔他头上去了。
好了言归正传,为什么说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被不被砸没有关系呢?因为东西会从高处落下,这是一个最最寻常的现象,可能某天牛顿无意看到苹果落地,然后就去思考了下,为什么东西总是往下掉,却不是往上掉呢?来了兴趣后,就开始研究了,最后综合了开普勒给出的数据和规律,凭着自己的数学功底就把万有引力定律导出来了。
可能有朋友就会问了,为什么苹果落地这样的现象,我的第一反应是:拿回去洗洗吃了;而牛顿却被这个激发了灵感呢?
因为我们已经习以为常了,好奇心的门槛变的高了,或许只有当你看到一个苹果自发的飘到树上,才会发出感慨:好神奇啊!怎么会这样呢?
其实作为普通人来讲,这也无可厚非,我们要正常的工作啊,不然连温饱都是问题了。毕竟科学家不是***都能当的,也不能***都当。
当然了,也不是说科学家们,每个的才华思维都能和牛顿、爱因斯坦等等比肩的,牛顿等等巨擘也是科学家中的“极品”。。。哈哈
就算牛顿是被铅球砸到,万有引力也会被发现,因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历史发展必然的结果,就算不是牛顿发现的,也可能有马顿,羊顿发现。这里我还要延伸一个关于牛顿的知识,在语文书上我们都学过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但是语文书只想我们传达了正能量,实际上牛顿的人品确实是不咋地。我们都听过一句话叫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句话许多人都认为是牛顿谦虚的说法,但实际上当时这句话是对胡克说的,表达的是满满的讽刺意味。在万有引力还没有被发现的时候,胡克早就发现了某些天体之间的引力关系,并且试图用数学关系来解释一些天体之间的引力关系,但由于胡克的数学太菜了,所以没有推导出正确的公式,当时胡克没有意识到这种引力是“万有”的,并且已经有了开普勒三定律,所以大家对胡克的发现不以为意,但是牛顿却解决了胡克数学太差的问题,牛顿利用自己的数学解开了胡克的万有引力,并成功推导出公式,然后大街小巷都认为是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纷纷膜拜。但实际上万有引力的思想最早是胡克发现的,牛顿只是数学比胡克好而已,胡克当时就强烈谴责牛顿,说他剽窃了自己的成果,然后牛顿就说出了那句旷世名言“我只不过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而已”,剽窃胡克论文还嘲笑胡克是个矮子的同时,不忘向世人表达自己的谦虚。牛顿固然是很伟大的,但像语文书上那样把牛顿描绘成圣人,我个人还是不认同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人物传记胡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人物传记胡克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43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