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一马平川是什么历史事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一马平川是什么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三山,是南海最东部的江岛,紧邻广州,四面环水,置身岛内,除了三座近百米高的山丘外,基本都是一马平川,几个村落掩映在交错的阡陌之中。
陆地是近五六百年中才形成的,位于三山境内的三座山,在当时是突出于江海水面的丘陵,这种丘陵有个特定的名称,叫“蚕丘”。随着珠江水系数百年的泥沙淤积,蚕丘附近的水域慢慢就变成了沙田,并开始出现桑基鱼塘、果基鱼塘,开始出现了“围”的民居单位。三山的名称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三山不但有悠久的历史,而且还有多源的民系文化。
“马过潼关”是一个成语,形容人或物以迅疾的速度通过潼关,比喻畅通无阻地前进。在历史上,潼关是一座重要的关隘,对于很多人来说,马过潼关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壮举,意味着成功地克服了重重困难,迎来了通往成功的机遇。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可以用这个成语来形容一个人或事物在面对困难时,能够迅速地克服困难,顺利地取得成功。所以,“马过潼关”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时,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果断的决心,迅速地克服困难,迎接挑战,最终取得成功。
宋宝祐三年到宝祐五年(1256~1258年),忽必烈命近臣僧子聪(刘秉忠)于桓州城东、滦水北岸的龙冈相地建城,命名为开平。开平城的兴建,是当时的一件大事,民间留下忽必烈向龙借地建城的传说。34;相传刘太宝迁都时,因地有龙池,不能固,乃奏世祖当借地于龙,帝从之。是夜三更雷震,龙已飞上天矣。明日以土筑成基。"(孔齐《上都避暑》、《至正直记》卷一)"圣祖初临建国城,风飞雷动蛰龙惊;月生沧海千山白,日出扶桑万国明",就是以这一传说为题材作出的诗篇。
在北京的建都史上,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属元、明、清三代。公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称帝,建都开平,史称上都。公元1272年,迁都大都,上都则成为每年夏秋季节避暑的行宫。忽必烈之所以迁都大都,有其深刻之文化、政治、军事、经济等原因,试分析如下:
1.早在1251年忽必烈兄长蒙哥登上蒙古汗位,忽必烈即奉汗兄之命总领漠南军国重事。自此,忽必烈广延四方文学之士,讲论治道,思大有为于天下。史书云:“世祖皇帝始居潜邸,招集天下英俊,访问治道,一时贤士大夫云合辐辏,亡金诸儒学士及一时豪杰知经术者争进讲闻。”总领漠南事后,忽必烈在其周围形成一号称“金莲川幕府”(此系忽必烈总领漠南事后的驻牧开府地点)的谋臣侍从集团,其中儒生文学之流,多出身汉族。
2.纵观忽必烈登帝位之前,政治经历与所建功业一直都在漠南汉族地区。总领漠南事后第二年,忽必烈南平大理;与此同时,任用中原士大夫,以汉法成功治理邢州、河南和关中三地;并在1258年统兵南下伐宋,攻打鄂州,直到为群臣所戴,开平称汗,与阿里不哥天下逐鹿,鏖战秦陇,亲征昔土木,最终收降阿里不哥,无一不是以北方汉族地区力量为依托。
3.1260年忽必烈北上击败在漠北称汗的阿里不哥,并占领漠北的蒙古京都和林,君临天下。但其时各方面的形势或原因,致使忽必烈不愿意也不可能继续以和林为都城巩固帝业。
4.大都前身为辽南京和金中都(又称燕京),“右拥太行,左注沧海,抚中原,正南面,枕居庸,奠朔方”,两千多年来一直是北方名城之一。蒙古灭金之后,燕京又因燕京等处蒙古断事官所在地而成为蒙廷控制汉地的枢纽。忽必烈总领漠南事之际,蒙古贵族霸突鲁就建议将驻驿设在幽燕之地,这项建议对忽必烈定燕京为第二都城,影响颇大。
此外,在帮忽必烈取得天下的谋士中有一批精通阴阳术数的儒士,另外,高寒地区的民族怕热不怕冷,对中原气候很不适应。耶律德光(辽太宗)全胜班师时就说过“沛州炎热,水土难居”的话。蒙古人抗热的能力恐怕比契丹人更不如。
综上分析,忽必烈之所以定都北京,其背后有其深刻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原因,这些影响因素,是统治者们在面临都城选择时不能不反复权衡的问题。后来的明成祖迁都北平、满清入关后定都北京,也都出于这些方面的考虑。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一马平川是什么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一马平川是什么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42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