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毛笔楷书人物传记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毛笔楷书人物传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书画同源的元代画家是赵孟頫。书画同源是指绘画和书法源于一处,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书与画,同质而异体也。画家观嘉陵江,则见其波涌涛起,写其状貌、追其神髓;书家怀素夜闻嘉陵江涛声,则于状貌之外,得其体势;公孙大娘一舞剑器,天地低昂;张旭观其风韵,神入霜毫。
1、书画同源的元代画家是赵孟頫。
2、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1254年10月20日-1322年7月30日),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南宋末至元初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被称作“元人冠冕”。他博学多艺,文学艺术开创一代风气,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赵孟頫有《松雪斋文集》十卷(附外集一卷)传世。另著有《谈录》一卷。他的书法作品与道教有关,著有《洛神赋》、《道德经》、《玄妙观重修三门记》等。画作名品甚多,关于道教内容的有《玄真观图》、《三教图》、《轩辕问道图》、《松石老子图》、《溪山仙馆图》等。又有《玄元十子图》,画道教人物关尹子、文子等十人像,并旁书小传。该作笔墨高古,元大德九年(1305年)路道通于杭州刻版印摹,后被收入明正统《道藏》。
书画同源的元代画家是赵孟頫。
书画同源是指绘画和书法源于一处,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书与画,同质而异体也。
意义:“书画同源”是中国书画家的独得之秘,它的内涵幽远深邃,它使中国的书法和绘画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中国之睿智运于虚,外国之聪明寄于实”(左宗棠语)。证之书画,斯称至言。
自从书画相会,中国画就发生了根本变化,变得更加抽象、深沉,其主要代表就是文人画。
笔墨的力度美、韵律美、拙重美,以及它的无限的造型能力和宽阔的韵域,自古就为文人所喜爱。很难想象不用笔墨或不讲笔墨的中国画。笔墨不只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的载体,就是“书画同源”的中国文人画。
近现代主要是指的1840年以来,直到现在的历史,近现代的书法名家还是非常多的,名家辈出,而且大部分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比较著名的有:启功、赵朴初、白蕉、何香凝、胡小石、黄宾虹、来楚生、李瑞清、李叔同、林散之、鲁迅、马一浮、齐白石、溥心畲、沈尹默、沙孟海、谭延闿、王蘧常、谢无量、谢稚柳、徐悲鸿,
徐生翁、于右任、张大千、高二适、唐驼、郑孝胥、张伯英、华世奎、潘伯鹰、邓散木、吴玉如、魏启后、潘龄皋、陆维钊、潘天寿、朱复戡等等。
溥儒楷书书法(上图)
其中白蕉的行书、林散之的大草书、于右任的魏碑入草、黄宾虹、齐白石的大篆、沙孟海的行书在书法史上都是有开拓性的成就的。我个人比较喜欢白蕉、林散之于右任和魏启后的书法。
现在的书法名家也有不少,比如欧阳中石、沈鹏、张海、苏士澍、周慧君、李铎、王镛、石开、鲍贤论、王学仲、刘炳森、张旭光、胡抗美、言恭达、林岫、王冬龄、何奇耶徒、范曾、吴善璋、曹宝麟、孙伯翔、田英章、卢中南、陈振濂等等。
看看上面有没有你熟悉的书法家。码字辛苦,喜欢的朋友麻烦赏个赞关注一下啦。
写在前面的话
我是一名高中教师,对教师来说,有“三笔字”的要求,我也是非常喜欢书法的,课余时间,我会写一些钢笔字和毛笔字。也了解一些书法家,对于你的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下。
首先我谈谈书法,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有很长的历史,用毛笔来书写汉字。也可以称得上是我国的国粹,但是现如今有点淡化了,最近几年对书法的提倡力度又增大了。
谈谈书法家,我所了解的近代的书法家有如下几位
第一,启功,他的头衔可多了,书法家,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历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下面附他的几幅作品
第二、于右任,汉族,陕西人,是中国近代教育家,书法家,他早年是同盟会成员,同时也是中国近代书法家,首创“于右任标准草书”,被誉为“草圣”、“书圣”、“中国书法史三个里程碑之一”(另外二位为王羲之、颜真卿)。 于右任最引人注目的成就,就是创立“标准草书”,于1932年在上海发起成立了草书研究社。他广泛搜集前人的优秀草书作品,集字编成《标准草书干字文》,而后自己又手写一遍,刊印行世。
下面附他的作品:
近现代书法名家,可以列出长长一串名单。
比如民国《书法大成》一书,有田桓、谭延闿、邓散木、马公愚、白蕉、于右任、弘一、袁克文、沈尹默等数十人,很有典型性。
相对影响力大的,吴昌硕,齐白石,谢无量,徐生翁,于右任,林散之,沙孟海,沈尹默。
另外,黄宾虹在篆书,白蕉在二王的继承,来楚生在隶书,都是我格外推崇的。
文人一脉,鲁迅、毛泽东很了不起。
建国以后舒同、启功、赵朴初诸人,对比民国前辈,偏弱。
题主的这个问题要为你点个赞,问得非常好,很多人都在学习王羲之的《集字圣教序》,但很少有人会想到这个问题,为什么是行书,而不是王羲之的楷书呢?我个人分析,有三方面的原因:
在李世民之前,凡事碑刻的文字,都是当时的正书,而正是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以行书入碑的先河。史载李世民书学虞世南,然后又学的王羲之,特别是对于王羲之的书法是非常的痴迷,以一代帝王为王羲之写传记,把王羲之的书法推到至高无上的位置。唐太宗李世民擅长行书和草书,书法水平还不错,他也想自己的书法能像王羲之一样流芳百世。于是就用他最擅长的行书写文入碑,传世最出名的作品《晋祠铭》、《温泉铭》等。
唐贞观年间,内府所收藏的王羲之的楷书很少,而其中有一部分还是王羲之临摹他人的作品,真正属于王羲之自己风格的楷书作品只有《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赞》,而且都是细小的楷书。所以不论是从书法风格上还是字数上,拿楷书集字都是很不容易的。
唐王李世民也知道集字这活不好干,为啥呢?因为李世民的这篇《圣教序》让他洋洋洒洒写了2000多字,上哪找那么多王羲之的字啊,一时半会肯定完不成。于是李世民就让褚遂良用楷书写了一篇《圣教序》,这就是后世同样非常著名的《雁塔圣教序》,也留下了一篇文章用两种书体刻碑的先例。
可以说非常的困难,让怀仁和尚用了整整25年才完工,完工的时候李世民已经死了23年了。具体的困难有六点:
王羲之离唐代三四百年的历史了,这中间战乱不断,因此流传下来的作品稀少,靠内府收藏的作品根本不够,还需要去民间收购和寻找。这就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财力,而且很多作品真迹难辨。
选字难,同一个字很多版本,具体用哪一个还要跟上下的字有呼应关系才行。
没有的字不少,《圣教序》有些字是怎么也找不到原创的,就需要怀仁使用拆解法、拼凑法再组合成需要的字,实在连偏旁部首都没有的,还需要怀仁模仿王羲之的笔意自己写出来。
行书的生命力在行气,上下之间的呼应关系。《圣教序》2000多字,需要把握好字与字之间的大小、错落、起伏、呼应的关系,难度太大了。
全篇章法布局更难,字与字的呼应是小章法,整体布局要考虑疏密得当、错落有致,而王羲之流传下来的作品多是横幅等手卷,而此碑是竖式的,这也是难点。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毛笔楷书人物传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毛笔楷书人物传记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42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