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正文

楚怀王人物传记,楚怀王人物传记200字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楚怀王人物传记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楚怀王人物传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黑化史的背后,刘邦真的是一个流氓吗?
  2. 谭词同的史记?
  3. 谭词同的史记?
  4. 一、屈原对楚国的爱,阻挠了中华民族统一进程吗?

黑化史的背后,刘邦真的是一个流氓吗?

刘邦是不是个小混混,这得从时间经历的节点去分析和判断。刘邦当上了皇帝,他就不是个小混混,而是个大混混。倘若他没有当上皇帝,甚至没有走出沛县丰乡,那他就是个十足的小混混。为什么这样说呢?请看看他年轻时在家乡的那些作为。

一、好吃懒做。刘邦家在沛县丰乡阳里村,父亲刘太公,母亲刘媪,夫妻俩生了生了四个儿子,刘伯、刘仲、刘季、刘交,刘季就是刘邦。

楚怀王人物传记,楚怀王人物传记200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刘邦成年后,生得牛高马大,却最恨务农,除了东游西荡,就是结友交朋,不过父母疼他,不过于责备。只是,大哥刘伯的妻子不喜欢这个小叔子,认为他好吃懒做,不为家里分担,因此经常唠叨。作为父亲的刘太公不高兴了,干脆同刘伯、刘仲分了家,自己带着刘邦过活。

二、结交狐朋狗友。刘邦不但懒惰,而且好结交狐朋狗友,天天与一伙酒肉朋友醉气熏天,后来连刘太公都厌恶他,骂他为无赖,衣不给制,饭不给吃。于是,刘邦干脆不回家,在哥哥家里轮流吃和睡,毕竟亲兄弟,嫂子虽然继续唠叨,哥哥们倒也嫌弃。

然而,后来长兄刘伯因病去世,大嫂本来就讨厌刘邦,如今丈夫一死,更甚。一天,刘邦拉了一大帮朋友,到大嫂家吃中餐,大嫂却跑到厨房,用瓢猛刮锅子,发出声响,拒客的意思。朋友们知趣,都借故离开。刘邦到厨房一看,锅里有大半锅羹汤,他终于知道大嫂用意,便叹息一声,转身离去,再也不来了。

楚怀王人物传记,楚怀王人物传记200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三、吃霸王餐。家里是没得吃了,刘邦就到外面打秋风。附近有两家酒店,掌柜都是当炉卖酒的“卓文君”,都是女掌柜,一叫王媪,一叫武妇。刘邦经常来喝酒,有时还带来好多酒肉朋友前来,刘邦有时有钱,有时没钱,有时付钱,有时赊帐,但无论是在王媪的酒店,还是武妇的酒店,两个掌柜都热情接待,从不因钱的问题给脸色、来态度。

有这么好的店、这么好的人,刘邦便天天泡在酒店里,乐不思蜀,认认真真地吃起了“霸王餐”。然而,特别神奇的是,两位掌柜不但从不计较,到了年底时,她们也不催讨,几年累积,想必不少,但到后来,两位女掌柜竟然还将刘邦的欠账一笔勾销。

刘邦确实被黑化了。

楚怀王人物传记,楚怀王人物传记200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刘邦不是流氓,也不是贫苦农民,刘邦是寒门出身。

所谓寒门,可不是一般老百姓,更不是流氓无产者地痞流氓,富人地主也不能被称作寒门,必须是当过官的破落贵族才能被称为寒门。

古代,寒门是指失去了政治***的世家大族,看仔细了,是“失去了”,曾经拥有,不是压根没有过。

对,刘邦家原来是有政治***的,后来失去了。

秦始皇没有统一六国之前,刘邦的曾祖父刘清是战国七大强国之一魏国的一名大夫。

我们知道,战国时代的大夫是可以世袭的,是有家族领地的,是妥妥的统治阶级,是拥有政治特权、拥有经济特权、拥有文化特权的统治阶级。

魏国大夫刘清的封地就在丰邑,也就是刘邦的出生地如今的江苏丰县,被魏王称为“丰公”。

后来刘清生了刘仁,也就是刘邦的祖父,依然承袭了丰公的爵号,后来又生了刘煓,也就是刘邦父亲刘太公。

你看,刘邦家妥妥的贵族家庭,有封地的贵族家庭。

感谢悟空邀请!

关于刘邦,倒不能说是被黑化,毕竟他的那些“流氓”行径都是《史记》里所记载的。我们看待这些古人倒也不必太过强调“粉”还是“黑”,古代的开国君主也都不是完人,势必有其优秀的一面,但与此同时也会有一些被“黑”的镜头。

刘邦被说成是“流氓”,水一白倒觉得并不算是一种“黑”,反而是说他行事不拘泥于形式,懂得变通,而刘邦最喜欢的也是那些懂得见招拆招的人,相反那些顽固不化的酸儒才是刘邦最讨厌的。

1、先说一个大家比较熟悉,也是被诟病最多的——烹翁分羹

楚汉战争时期项羽抓住了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和妻子吕雉。有一次就用他们来要挟刘邦,可刘邦看起来倒是蛮不在乎的样子。于是,项羽“发起狠来”,就要把刘老太公煮来吃了。可刘邦这个老“流氓”,不但不在乎,反而笑着对项羽说:“我们曾同为楚怀王之臣,更是相约做兄弟,所以我爹也就是你爹,你既然要把你爹煮了,那我这个当哥哥的倒是希望能分一杯羹来喝喝。”

单纯地看这段,刘邦都不仅仅是“流氓”了,简单就是不孝啊!可是那个时候,就算是刘邦如常人一般哭着求项羽投降就能有更好的结果么?孝则孝矣,那也就不是刘邦了。

后来,当了皇帝以后的刘邦对刘太公倒是非常孝顺,为了哄老爹开心,特意建了一座新丰城,把新丰的老邻居都接了过来,陪老爹一起玩,让刘太公有一个开心的晚年。而汉朝也是以孝立国,汉朝的君主也常常在其谥号中加个孝字,如孝惠帝刘盈、孝文帝刘恒等等。

2、泡脚迎宾

刘邦不是个混混,准确来说他应该是一个游侠。刘邦尽管是布衣,其实家里条件不错,刘太公一家在当乡里可以说是富家大户,和卢绾关系莫逆,刘邦和卢绾出生的时候,整个乡里的乡亲都来祝贺。

刘邦的父亲和兄长都很善于务农,但不是自己种地,而是雇佣人来种地。刘邦和他们不同,从小就认为种地这件事没有什么出息,他也不需要为这些来操心,因为有父兄的缘故,生计对他来讲不是问题。刘邦从小就和卢绾一起读书,开拓了自己的视野,产生了游历四方的想法。得到父兄的支持下,他带好足够的银周游四方,他拜在燕赵大佬张耳的门下,而张耳是当年信陵君魏无忌的重要门客,因为身上肩负着反秦的重任而被秦通缉。

刘邦跟随在张耳身边,听张耳给他讲当年信陵君的故事。信陵君门下食客三千,有能力者不计其数,正是依靠这些人的帮助,加上信陵君自身的能力,才可以让强秦低头。从那个时候开始,刘邦就知道结交人为我所用,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是多么重要的事情。回到沛县之后,他通过选拔成为了泗水亭长,正式步入仕途。进入职场的刘邦如鱼得水,凭借自己多年的积累,对于各种场面应对自如,上上下下都被刘邦打理的舒舒服服,主管官吏进退的主吏萧何更是成为了刘邦的左右。

利用泗水亭长的身份,背地里却干着反秦的勾当,因为从内心来讲,刘邦渴望成为一位游侠,这里的游侠并不是武侠小说里的仗剑四方、行侠仗义之人,而是韩非所说的以武犯禁之人。他们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势力和规则,游离于朝堂之外建立自己的王国,在这里他有绝对的统治力和影响力。因此从表面上看,萧河、曹参都比刘邦的官位高,但他们却都甘心做了刘邦的小弟,似乎极不合常理。但如果说刘邦是游侠的话,那么他们围绕着刘邦这位游侠身边,听从刘邦的安排就能说得过去了。

要知道大将军卫青在没有成名之前只不过是马夫,而他的初始能力到底是在哪里形成的呢?尽管为姐姐为子父的缘故,卫青称成为郎中,跟随在汉武帝左右,可以增长很多的见识和能力。但他的基础能力却是通过当时著名的游侠郭解之处所得,因为他在搬迁豪强到茂陵的事情上,公然替郭解求情,就已经说明他和郭解之间的关系莫逆。汉武帝对游侠极为忌惮,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太爷爷刘邦就是靠这个起家的,如果纵容他们肆意发展,他们甚至可以威胁到天下安定。

我们只是道听途说,通过野史电视剧来认识刘邦,不是高祖本纪里真正的刘邦,实际上刘邦是个大大的英雄,随机应变能力天下无敌,战略大局观天下无敌,组织用人能力天下无敌。你说的流氓行为只是随机应变,权宜之计罢了,刘邦四十八岁起兵,八年时间就平秦灭楚,这是一个流氓混混能做到的吗,面对项羽这种千古无二的兵家大能够游刃有余是混混能够做到了吗,写出了《大风歌》这样气贯长虹的诗歌是混混能够写的了的吗。

刘邦是有一些缺点,但某些人把缺点无限的放大就掩盖了真实的事实,任何人都会有缺点,司马迁这样描写汉高祖竟然能流传下来,说明汉朝的政治环境宽松,如果在其他朝代,这样的书籍会当做***而无法流传,清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诋毁前朝是政治宣传的需要,就连朱元璋的相貌也变得面目可憎,而《史记》是汉朝人写的,这样的史料难能可贵 ,这样才能最大程度还原一个人本来面目而且咱们汉朝人心胸豁达,非常豪迈,不在乎世人对自己的评价,汉武帝也是这样的个性,晚年下罪己诏反省自己的错误,试想普通人犯错都不肯承认错误,一个皇帝承认错误有多难。前四史可信度很高,后面的史书只能作为参考,历史真想被篡改面目全非,刘邦这个人描写的有血有肉,这才符合一个真实的人,越是这样的流氓越可爱,因为流氓都怕把自己劣迹传扬出去,美化成一个完人,而刘邦不怕,刘邦修养生息,薄尧轻赋,无为而治,为文景之治打下基础。

谭词同的史记?

《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叙述了我国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略于先秦,详于秦汉,所述秦商鞅变法至汉武帝晚年的历史,约占全书篇幅的五分之三左右。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本纪”叙述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绩;“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是个别事件始末的文献记载,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它与后世的专门科学史相近;“世家”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列传”则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

史记》取材相当广泛。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国策》、《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

这部体大思精的史书的贡献和特点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开创了“[_a***_]”体例。

(二)《史记》开创了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各种知识的综合纂史方法。它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时期,记载了我国近三千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贯通古今、内容广博的百科全书式的通史。

(三)秉笔直书,是我国宝贵的史学传统,司马迁的《史记》对此有很好的发挥。

所谓秉笔直书,就是史学家必须忠于历史史实,既不溢美,也不苛求,按照历史的本来面貌撰写历史。

史记是司马迁写的,谭嗣同是戊戌六君子之一,他的经典诗作是《狱中题壁》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词同诗之二 有心杀贼 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 快哉快哉

谭词同的史记?

《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略于先秦,详于秦汉,所述秦商鞅变法至汉武帝晚年的历史,约占全书篇幅的五分之三左右。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本纪”叙述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绩;“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是个别***始末的文献记载,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它与后世的专门科学史相近;“世家”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列传”则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

史记》取材相当广泛。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国策》、《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

这部体大思精的史书的贡献和特点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开创了“纪传体”体例。

(二)《史记》开创了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各种知识的综合纂史方法。它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时期,记载了我国近三千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贯通古今、内容广博的百科全书式的通史。

(三)秉笔直书,是我国宝贵的史学传统,司马迁的《史记》对此有很好的发挥。

所谓秉笔直书,就是史学家必须忠于历史史实,既不溢美,也不苛求,按照历史的本来面貌撰写历史。

史记是司马迁写的,谭嗣同是戊戌六君子之一,他的经典诗作是《狱中题壁》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词同诗之二 有心杀贼 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 快哉快哉

一、屈原楚国的爱,阻挠了中华民族统一进程吗?

感谢提问。这个问题在端午节十分应景。屈原对楚国的爱不仅没有阻挠中华民族的统一进程,反而这种爱国主义是促进中华统一的有利因素,是中华民族始终统一的精神支柱。

一 看待历史的角度

我们分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应该是回归到当时的时代和情景,用历史唯物主义来指导分析历史工作,而不是以上帝视角来看待历史。如果用上帝视角来分析历史,根据历史后期发展的结果来对历史前期的人物和***进行分析,那就不够客观和公平。

二 屈原与楚国

屈原所处的时代是战国时代,这是一个战国七雄互相攻伐共逐天下之鹿的时代。当时楚国的主要敌人是来自西方秦国,秦国多次进攻楚国,攻城掠地,***楚人。屈原是楚国的贵族,维护楚国利益是屈原自然的正当选择。年轻时,屈原组织义军抵抗秦军;入朝后,屈原内部实施变法图强,外部盟齐抗秦。由于变法打击了楚国旧贵族势力,屈原受到排挤,先后收到两次流放,即使在流放期间,屈原依然心系楚国,希望能够得到楚王征召,为楚国强大贡献力量。可惜新楚王是亲秦派,与屈原证见不同,屈原始终没有回归楚国权利中心。当楚国国都被秦国攻破的时候,屈原万念具灰,怪石投江,以身殉国。

屈原对楚国的爱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秦国吞并楚国的进程,但屈原的所有行动都是在对楚国纯粹的爱国主义下指导的正常行为,对中华民族统一进程没有任何影响。再说战国时代尚未形成中华民族的概念,更不用提阻挠中华民族的统一了。

毛泽东同志评价屈原时说

“屈原的名字对我们更为神圣。他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无论在国内国外,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人。”

以上是我的答案,欢迎批评指正。喜欢我的可以点击关注,一块聊聊有温度有意思有趣味的历史。

不是的,这是中华民族在大一统时期迸发出来的文化底蕴。

战国七雄同根同源,只是天下分就必合的趋势让七个国家都不得安生。更何况,称霸、大一统等等的雄心壮志也在***着各国君王的心,同时也***着当时天下最大的阶级——士族们的心。诸如张子、苏秦、范睢、黄歇等等的名人士子都是如此。借用张子的话就是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往。

这是国家之间争斗的一部分蛮重要的原因吧。

但是,这其中也出现了很多令人敬佩的事情,诸如屈原投江、荆轲刺秦、武王举鼎等等的事儿。

这些人都或多或少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统一历程。有的促进了,有的阻碍了。

重点来了

这个阻碍虽然客观上阻断了统一的步伐,但是并没有改变了统一的结局。反而,在这种一己之力阻碍历史进程的英雄主义也令人向往,令人十分敬佩。

比如荆轲刺秦以求大秦帝国之剑停止挥舞,再比如屈原投江以求君王能幡然醒悟,他们身上闪烁的为国为民的英雄主义是值得赞扬的。

今天看到悟空问答里有关屈原的问题,我就毫不解犹豫地拿起了笔,因为今天是端午节,从某种意见上讲,是屈原给我们争取到了这一***期,全国亿万人民都应该怀念这位先人。

现在人们评价屈原,主要有集中在他的两个身份:一个是战国时期的楚国爱国诗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说起这个身份,我不得不说下屈原的代表作《离骚》。我有一个爱好,就是喜欢背诵古诗词及古代的经典文章,我感到背诵难度最大的就是《离骚》。后来,经人指点和自己的摸索,我找到了背诵《离骚》的一些窍门。在那些苦涩拗口的词句背后,其实隐藏着许多奥秘。如这一段: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翻译过来就是:“我是古帝高阳氏颛顼的子孙,我已去世的父亲,字'伯庸'。我出生在孟春月的庚寅日。父亲算了我的生辰八字,给我起了个美好的名字。我的名字叫“正则”,我的字叫作“灵均”。天赋给我很多良好素质,当然,我还在不断加强自己的内部修养。”这不就是屈原的自传吗?还有,他在离骚里,对自己的外形和打扮,他有着细致的描写: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这不就是说:自己身披香草,腰间也佩戴着香花,身体是香的,灵魂也是香的吗?另外,细细品味《离骚》,屈原在里面提到许多香草的名字,如江离、白芷、泽兰、杜衡、留夷、艾草、琼枝、扶桑、秋菊等,也许屈原正是通过这些香气扑鼻的描写,抒发自己“出污泥而不染”的特立独行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追求。

屈原的第二个身份是政治家。这就和我们的题目贴近了。屈原在楚国的官场上也有着几上几下的经历,为什么会这样?按现代的话来讲,主要是屈原搞改革,触犯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屈原改革的中心思想主要是提倡“美政”,包括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联齐抗秦。这还要从当时的时代大背景说起:春秋战国初期,楚国是个强国。到了中后期,楚国就越来越不行了。与此同时,秦国通过商秧变法,在北方一带崛起,国力强大了,就有了逞强发狠的动机,秦国动不动就派兵南下,侵犯楚国边境。公元前321年,秦军南侵。那时候,屈原只有19岁。面对强大的敌人,屈原激发出了强烈的斗志。他将当地的青年组织起来,对秦军进行抵抗。事实证明,屈原不但会写诗,在行军作战方面也很有一套。他利用各种战术,给予秦军沉重的打击。很快,出生贵族的屈原得到提拔,楚怀王召集屈原进京,任命他为左徒。左徒是一种仅次于宰相的官职,掌管楚国内政外交。屈原在这个职位上干得很出色,并推动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意图变法图强。在对外策略上,屈原意识到秦国将成为楚国最大的敌人,坚决主张联齐抗秦。然而,改革的愿望是好的,推行起来却十分艰难,因为改革要让既得利益者损失部分权益。公元前314年,屈原因为上官大夫的谗言,被楚怀王贬为三闾大夫。第二年,屈原被流放到汉北地区(今河南西峡、淅川、内乡一带)。这是屈原第一次被流放。没多久,楚国就在主动进攻秦国时连吃两次败仗。看到损兵折将,楚怀王还是认为屈原工作有成效,所以又重新启用了屈原。但是,好景不长,由于楚国与秦国的关系出现了好转,楚怀王好了伤疤忘了痛,公元前304年,第二次把屈原流放到汉北地区。公元前29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秦昭襄王约楚怀王在武关会盟。当时,屈原已经被楚怀王召回来,他极力劝说楚怀王不要前去武关,以免中了秦昭襄王的全套。楚怀王在幼子子兰的怂恿下,最终去了武关。结果,楚怀王一到武关,就被秦军扣留下来。前296年,楚怀王死于异国他乡,只留下一具尸体,被秦国送回来安葬。那时候,楚国的新国君是楚顷襄王。楚顷襄王更加不信任屈原,索性罢免他的三闾大夫职位,先后两次流放到偏僻的南方地区。流放屈原,并没有让楚国躲避掉来自秦国的攻击。相反,秦国加紧了攻打楚国的步伐。公元前278年,秦国名将白起率部攻陷了楚国都城郢都。楚顷襄王不得不四处逃窜,像丧家之犬。国破家亡,让屈原彻底绝望了。就在这一年农历五月初五,屈原跳入汨罗江自尽,时年62岁。

屈原对于楚国的爱是发自肺腑的,这种爱国精神是每个时代、每个国家都大力提倡的。我们绝不能说他的爱阻碍了国家的进程,试想一下,如果楚国变法成功,说不定也会有与秦国掰手腕的实力,谁统一谁还不一定呢。但是历史没有***设,当下的我们还是用崇敬的心情缅怀这位伟大的先辈吧。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楚怀王人物传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楚怀王人物传记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