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政治史重大历史事件有哪些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政治史重大历史事件有哪些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首先自然是重庆谈判。国共领导人毛泽东和蒋介石共同签署了双十协定,中美两国三方开始军事调解。
第二国统区反内战抗争,李公仆,闻一多被暗杀***。
第三,全面内战爆发,解放战争开始。
第四***战败,***打算召开新政协请民主人士北上,***对民主人士迫害,***展开营救。
第五***进入北平上海等大城市,同时北苑阅兵,向民主人士展现仁义之师风貌。
第六开国大典及大阅兵。
1945年8月抗战胜利,******主席应***蒋介石之邀毅然飞赴重庆,与***蒋介石进行和平谈判,签定《双十协定》。 之后,***蒋介石撕毁了《双十协定》。 1948年五月,中国共产党发表《五一宣言》,发出了打倒******派,迅速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的号召,这个号召得到各民主党派的热烈响应。 1948年到1949年1月,***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律三大战役。之后,北平解放,既而南京解放。 1949年9月21日,群英荟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此后九天,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10月1日正式成立。1.1945年8月抗战胜利,*********应***蒋介石之邀毅然飞赴重庆,与***蒋介石进行和平谈判,签定《双十协定》。
之后,***蒋介石撕毁了《双十协定》。
2.1948年五月,中国***发表《五一宣言》,发出了打倒******派,迅速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的号召,这个号召得到各民主党派的热烈响应。
3.1948年到1949年1月,***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律三大战役。之后,北平解放,既而南京解放。
4.1949年9月21日,群英荟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此后九天,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10月1日正式成立。
中国历史上确实有好几次移民,但是移民并不一定对未来产生直接后果,但却是某一个历史***爆发的直接后果。其实中国历史上大多数的移民都是因为战乱而导致的民众集体性迁移,这一点其实在夏商周时期非常常见,因为我们虽然拥有对夏商周的粗略记载,但是国都在哪儿一直成问题。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当时华北地区的温度,气候还没有之后怎么稳定,所以在某一个地区长期进行政治军事统治是不现实的,所以统治中心经常迁移。这也造成了我们考古学过程当中的很多困难。最早的都城是商朝后期的殷墟遗址,而这在5000年文明当中已经过去了一千六百年的样子。
之后我们的统治中心逐步安定下来,但是人口的迁移并没有因此而停止,整个春秋战国的战乱时期,大家逃无可逃。还在秦汉***时期,大家有意识把那些比较偏远政治统治相对薄弱的地区去迁移,但是这更多的是个别现象。不过个别现象逐步演变成了集体的行动,也就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以及未见南北朝。
因为北方的长期战乱,少数民族的入侵使得汉族人口大量南迁。也确实带动了南方经济的增长,有多少劳动力,而技术工人还有成熟的工商业体系,都移居南方。南方的发展开始步入正轨,但此时依然难以撼动北方政治经济军事中心的核心地位。到了隋唐时期,从大运河还有地区公路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也可以看出隋唐时期的全国是一盘棋,对于北方和南方经济的连通以及相互之间的协调发展。
开始真正进入***之中,尤其是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唐朝整个***的税赋基本上都压在了东南。这并不一定是说东南人口的税收压力绝对增大,而是因为当时大部分的北方人是都迁往南方,因此他们有大量的劳动力人口可以平摊这一沉重的税收。而且在当时的混乱局面之下,似乎也只有南方各省份能够保证税收的正常缴纳,北方则基本上陷入财政崩溃的境地。
南方真正超越北方还是在唐朝之后的宋朝,这个王朝虽然被人看来是软弱的,但是有一点大家不得不承认,那就是非常重视商业贸易的发展,也是中国封建王朝当中最知道商业是如何能创造财富的国家。可以说宋朝的每一任皇帝和宰相都是精通经济学的能人。宋朝凭借着对之前和之后的封建王朝不到一半儿的国土面积,却支撑起了近乎于乘以二的经济体量。
也正是在此时,南方的经济正式超越北方成为经济重心,而也正在此时从北方迁移到南方的整个人口迁移路程基本结束。这是因为战乱而导致的数千年来的历史迁移,但是这还不是最终的结果,包括明朝末期的南方***,四川大***,以及之后的很多军事政治问题,也使得南方的部分地区的人口急剧下降,被迫***有***的从北方向南方移民,也有南方省份之间的定向人口流动,比如说我们所熟知的湖广填四川。
春秋时,戎王听说秦缪公贤德,特地派遣由余去秦国察看其政治。
由余到了秦国,秦缪公就把宫室和积聚财物的仓库指点给他看。由余说:这些倘若使鬼神做成,则是有劳神力;倘若使人做成,则害苦了老百姓。
秦缪公听了此言,感到奇怪,因而问道:中国用诗书礼乐法度来治理百姓,然而还时时出乱子。当今戎夷没有这些东西,用什么治理百姓呢?这不是很困难的事吗?
由余笑答:这就是中国之所以出乱子的缘故!从最早的圣人黄帝设置礼乐法度,他自己首先带头依礼乐法度行事,也仅仅达到一种小治。到了后代,居上位者一天一天骄奢淫逸起来,只把法度的威严拿来管束斥责老百姓,百姓们困苦极了,便拿这些仁义的法度埋怨在位的,并盼望在位的按礼义法度行事。这样在位的便和百姓互相怨恨起来,继而便发生篡位弑君的事,以至于诛灭宗族,这都是礼乐法度的弊病啊!
由余说:在上位的要用淳厚的恩德去对待百姓,百姓怀抱忠信侍奉在上位的。一国的政治,犹如治理一身之疾一样,在不知不觉中就治好了,这才是真正圣人政治啊!
昔日,周族的领袖、周文王之祖父古公亶父在豳为君,广积德,多行义,全国的百姓都感戴他。
这时,戎狄来攻伐,想夺取财物。古公知其意,便把财物给他。不久,又来攻伐,想夺取土地和百姓。百姓们个个怒气冲冲,要与他们开战。
古公对百姓说:有民立君,将以利之。有了百姓,才有君主,君主是替百姓谋利益的。现在,戎狄来攻伐是为了我的土地和百姓,百姓归我和归他,有什么分别呢?你们为我而和他们开战,便要杀死许多人的父子,以此来让我做一国之君,这样***父子而君之,这是我不忍心去做的事。
于是,他带着自己的家人和亲随离开了豳这个地方。一直到了歧山之下才住下来。豳地的百姓感激古公的仁德,全都扶老携幼又跟随归附他于歧山之下。其它国的人,闻古公仁,亦多归之。
古公不愿***父子而君之,离开豳地,开疆辟土。他的“有民立君,将以利之”,充分表现了他以民为本的思想。因此,他能顺民意,得民心,促使国家的兴旺发达。
民本思想发端于商周之交,定型于汉代。历代的仁人志士,将这种民本思想不断地承继发展、丰富完善,成为中国传统施政理念中家国天下的重要内涵,也是我们中华传统政治***的庄严气象。从“重天敬鬼”到“敬德报民”,“重民轻天”到“民贵君轻”,用几千年的历史证明治国有常民为本。
《尚书》中有我们耳熟能详的“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有“仁者爱人”之论。孟子更是明确提出“民为贵”的主张,同时指出“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礼记·缁衣》:“子曰: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心庄则体舒,心肃则容敬,心好之身必安之。君好之,民必欲之。心以体全,亦以体伤。君以民存,亦以民亡。诗云:‘昔吾有先正,其言明且清。国家以宁,都邑以成,庶民以生。谁能秉国成,不自为正,卒劳百姓。’君雅曰:‘夏日暑雨,小民惟曰怨。资冬祁寒,小民亦惟曰怨。’”
西汉贾谊《新书·大政上》:“夫民者,万世之本也,不可欺”“闻之于政也,民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故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此之谓民无不为本也。”
《三国志.吴志.陆凯传》:“先帝叹曰:‘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衣其次也。三者,孤存之于心。”
《宋书.文帝纪》:“元嘉二十年二月壬午诏曰:‘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故一夫辍稼,饥者必及,仓廪既实,礼节以兴。’”
唐.杜甫《送顾八分文学适洪吉州》:“邦以民为本,鱼饥费香饵。”
北宋.柳开《与张员外书》:“自古国以民为本。”
北宋.程颐《代吕 晦叔应诏疏》:“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 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
南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尽心下》:“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
中国能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传承,这都要归功于历朝历代的文人骚客、有识之士和众多勤劳勇敢的人们。
而这些都离不开催进新生事物弘扬和发展的历代统治者的英明决策。
一个朝代开创之初,每位君主都历经图志、卧薪尝胆、呕心沥血、自强不息。为广大劳苦大众做出了表帅。
而每位君王创建一个天下的方式也不相同,有的是倍受压迫剥削揭竿而起的草莽英雄,也有世袭荣华的王孙贵族和野心家。
但无论是那一种,他们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望,救万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让天下不再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让每一个人都拥有一个平安和谐生活富裕的人生。
在人们的印象中,皇权至高无上,***奢侈皇袍华丽,所以才有众多的追随者和拥戴者。古人云: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对于权力的阐释何其精妙。
虽然初始每个创建者都怀有一颗仁慈的悲悯之心,一切都为了江山如画天下苍生。
但他们也都有相同的结局,就是在经历了一翻轰轰烈烈的创业之苦后,贪图享乐歌舞升平,以为从此可以稳操胜券高枕无忧了。
殊不知[_a***_]是复杂的,人心高深莫测,当一个人放弃进步放松警惕时,也是正在一步步走向灭亡的深渊。
所以每个人都要以小心谨慎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人生,时时反思,且勿陷入自我狭小封闭的空间让自己抱憾终身。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文化经典始终是一颗最璀璨的明珠。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客观条件,连绵不断的战争和频繁的朝代更替以及诡谲多变的政治生活环境,从各个方面激发了古人们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世界的认识,有识之士纷纷著书立说,有关各个领域的文化典籍数不胜数,给我们留下了极其珍贵和丰富的历史参考和文化财富。
在所有古代文化经典的发掘和研究中,尤以以下四种古籍的发掘整理最为惊世骇俗,其历史地位和文化意义更为重要和深远,更被从事有关历史文化研究的学者们称之为中国文化历史上的四***现:
其一,是西汉武帝时期从孔子旧宅夹壁墙中发现的古文《尚书》、《礼记》、《论语》、《孝经》等文学典籍。这些经典的发现,为后世研究儒家文化、发掘儒家的精神实质提供了丰富的文字参考,发挥了不可取代的作用,影响极为深远。
其二,是西晋初年在魏襄王墓中出土的《汲冢书》。其遗址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卫辉市孙杏村镇娘娘庙村南200米处的战国时期的魏国墓葬群。《汲冢书》指的是在其墓葬里发掘出的竹简内容的总称,共十六种七十五篇,现存编年体史书十三卷,史学家名之为《竹书纪年》。记载了我国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和魏国一些重要的***,这是我国古代的又一部重要的史学典籍,可以与司马迁《史记》相互补,为后人研究古代文化历史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参考文献,这也是为数不多的没有被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运动所毁掉的史书。
其三,甲骨文,为清朝末年的古董商、金石学家王懿荣于1899年所发现。甲骨文盛行于殷商时期,在殷墟(位于河南安阳)大规模挖掘,出土了大量的刻有文字龟甲和兽骨,这是我国最早的文字,从其中一块刻有一百多字的龟甲上也是可以看出我国应用文写作的雏形。甲骨文的出土,对于我们研究古代文字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其四,是敦煌藏经洞的发现。1900年6月22日,也就是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道士王圆箓在清理第敦煌莫高窟第16窟时,发现了一个密室,里面放满了各种佛教经卷等文物,总数约为5万余件。
敦煌藏经洞的发现,为后人研究中国及中亚古代的历史地理、宗教文化、政治经济和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都提供了数量极其巨大、内容极为丰富的珍贵历史资料。遗憾的是,这些资料经过清末时期八国联军的侵略,大部分流已落在海外。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政治史重大历史***有哪些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政治史重大历史***有哪些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42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