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人物传记经典段落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人物传记经典段落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国民阅读经典:给青年的12封信》是朱光潜先生旅欧期间写给国内青年朋友的十二封信,信中所说多为青年们所关心和应该关心的事项,如读书、修身、作文、运动、爱恋、哲理,凡此种种。自朱光潜先生笔下汩汩流淌的,是如长者劝导似的语重心长,如老友交谈般的诚恳真挚,读来亲切自然,受益颇多。
青年经典名篇:
1、《少年中国说》
2、《青年》
3. 《我的青春我的梦》
青春是个耐人寻味的词汇,青春是道人生亮丽的风景线,青春的路上,我们有太多的梦想。 就像朝阳刚盛开的花朵,我们还未长大成熟,就像黄昏翱翔的雄鹰,我们已经褪下稚气,这个迷茫的年龄里,我有梦想。
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1916年,《晨钟报》创刊,李大钊先生作《晨钟》之使命,明言“《晨钟》所以效命于胎孕青春中华之青年之前者,不在惜恋黤黤就木之中华,而在欢迎呱呱坠地之中华。” 《晨钟》之使命是为青年之使命。
《青春之歌》,当代作家杨沫的半自传小说,首次出版于1958年,描述了新中国成立后至1966年之间的社会动荡,讴歌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等不同历史阶段下我国人民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和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它是我投身革命的印痕,是我生命中最灿烂时刻的闪光。我认为《青春之歌》是我血泪凝聚的晶石,它不会贻害人民。”杨沫在修改文本时曾于新增文段述说着自己对作品所持的观点。
林道静是杨沫的缩影,《青春之歌》通过对小知识分子不屈服于命运的洪流,从个人层面对所谓既定的安排进行坚决***,到在抵抗中认识到大环境下的腐朽,毅然投入到红色事业中去的转变,绘出了一幅红色的花火。
诗歌的开头描绘出一幅春水东流、杨柳依依的美丽风景。“曲”指江流曲折之处,用在这里,使得整体画面更富立体感。古人素有折柳赠别的传统,因此生满碧柳的江岸,也往往是青年男女洒泪挥别的伤心地,作者在首句中貌似写景,实际却紧扣别离的主题,作出暗示。
次句“二十年前旧板桥”,则由眼前风景转入回忆。“二十年”足见时间之久远,“板桥”则交代了当年相会的地点。光阴匆匆,物换星移,昔年一起走过木桥的情人,如今已经难觅踪影。这其中又包涵着多少风景依旧、人事已非的感慨呢?
第三句承接前文,点明题旨。“曾与美人桥上别”言简意赅,却能诱发读者的丰富想像。二十年前,这里江水含怨,杨柳凝愁,一对情侣在桥上相对无语,挥泪而别,心中充满了感伤之情。而二十年后的情形究竟如何,作者并没有直截了当地交代,只是轻轻倒回一笔,用“恨无消息到今朝”作结;“恨”字既言别离时间之久,也说明内心思念之深切;而“到今朝”三个字,又有转移时空之妙,将读者重新引回开头的场景之中。江水依然东流而去,杨柳依然随风摇动,风景虽然如故,但其中却蕴藏着几多悲欢离合的人间情怀呢?个中滋味,全部留待读者体会了。
心中思恋着美人,多少年过去了,一首春江歌,就像柳条一样随风飘摇。那桥上相别的情景历历在目,可谁曾想自那二十年前一别,至今杳无音信。有爱无处表达,只能是守望;人在天涯,影在眼前,唯有梦中相会。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人物传记经典段落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人物传记经典段落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41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