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刘贺人物传记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刘贺人物传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汉灵帝,古代历史上最荒唐的人之一。
即便是很***的朝廷,在卖官时也是遮遮掩掩,巧立名目操作之。然而,东汉第十一位皇帝汉灵帝刘宏,不仅堂而皇之地专门开了个卖官店,明码标价公开售官,而且长达7年之久。
168年,刘宏即位,为汉灵帝。汉灵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为***的皇帝,他17岁亲政时,对政事一窍不通。他把大权委任给亲信宦官和母亲董太后,自己变着花样玩乐,贪图享受,生活很是***奢侈。
除了公开卖官鬻爵之外,汉灵帝规定宫女中年纪在14岁以上、18岁以下的都要浓妆艳抹,穿着开裆裤,为的就是临幸起来方便,这种荒唐的行为实在令人瞠目结舌!
汉灵帝还有很多稀奇古怪的点子。中平三年,他在西园里修建了千间“裸游馆”。到了夏天酷暑难当的时候,汉灵帝就携众嫔妃来裸游馆里游乐避暑。这个裸游馆自然也是非常豪华奢靡,汉灵帝为了营造一种自然的感觉,还让人用苔藓当地毯铺在台阶上,引来渠水绕着门槛。裸游馆里的宫女都是14~18岁的妙龄少女,而且还经过甄选,个个肌肤如玉,赤身***地在其间持篙划船,或者歌舞升平,甚为***。
最荒唐的肯定是“玉体横陈”的齐后主高纬莫属!
北魏分裂称北周和北齐以后,双方战火不断,都企图将对方吞并。
而作为北齐后主,高纬上台后,不理朝政,不闻国事,整天抱着一只琵琶和几百名乐师研究和弹唱音乐,因为他特别喜欢《无愁之曲》,所以人称“无愁天子”。
齐后主也喜欢斗鸡走狗,为了让他豢养的跑马、斗鸡等动物享受高规格的待遇,他给这些动物们都加官进爵,身份显赫,和朝中达成们一样享受俸禄。
暴虐成性
荒唐的人有了权力就会缺乏人性,暴虐成性。
齐后主平时是爱好之一,就是到处搜集剧毒的蝎子,放到一个大缸里面,然后把一个活人绑起来扔到大缸里,欣赏活人被蝎子蛰咬惨叫,活人叫得越惨他就越高兴。
宠幸小怜,葬送国家
冯小怜是齐后主最为喜欢的妃子,每日形影不离,如胶似漆。
话说当时北周和北齐作战,在决定命运的关键战役中,齐军包围了重镇平阳,由于周军奋力坚守,齐军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又是冲锋,又是挖地道,终于在平
从上古时代到清朝末年,上下几千年的历史。大到帝王将相,小到贩夫走卒,有没有姓的人不计其数。要说在众多的古代人物中,谁是最荒唐的人?这个答案不太好回答。因为荒唐的标准是什么?只有定出这个标准,量化这个标准,才能去给荒唐的人进行评估,然后得出谁是最荒唐的人。我想这个标准和量化肯定是无法实现的。换句话说荒唐nomberone也肯定是无法确定的。但是我们还是姑妄评之,博大家一笑吧。 首先荒唐一定是有别于庄重严谨,正经八百。同时也有别于残暴变态。我理解的荒唐事是跟事物发展的常规逻辑不同,但是也不是残暴变态的心理疾病。类似于有点不符合常人思维又有点搞笑的事情,才能称之为荒唐事。 从以上这个理解或者判断标准来说,我们可以排除很多历史人物了。比如纣王,他不是荒唐,他是残暴。当然他也可能是被冤枉的,人家正常得很。那么哪些人符合这个标准呢?我姑妄举之。周幽王算是一个荒唐的人。他为了博得宠妃褒姒一笑,竟然把国家的军事预警系统打开,导致国家启动军事行动***。这也太荒唐啦;陈灵公不仅跟大臣的媳妇通奸,还邀请两位大夫一起去通奸,在***的现场还拿女人(夏姬)的儿子开玩笑。(灵公说夏征舒长得有点像你们哦!两大夫说他可是像您啊!)这太特么荒唐啦。国君***,聚众***并羞辱大臣。这是正常人干的事儿吗?有意思的是楚庄王伐陈后,也想收纳夏姬,被申公巫臣劝住了。楚庄王罢手后,没想到申公巫臣自己收入这女人跑了。太荒唐啦 ……历史上这样的荒唐事儿还有很多。谁是最荒唐的人?没有答案。但是类似的荒唐人荒唐事儿还会继续发生。
谢邀。我是绛悠唐,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说到荒唐之人,古往今来,大有人在。至于谁是古代最荒唐的人,可能每个人的看法都不一样。接下来,我来说一个极为荒唐的古人,至于是不是荒唐之最,大家也可以参与讨论。
翻开成语词典,有这样一个成语——嗜痂之癖 shì jiā zhī pǐ,出自《南史·刘穆之传》:
“邕性嗜食疮痂,以为味似鳆鱼。”
意思是说,在南北朝时期的刘宋王朝,有一个官员叫刘邕,“邕”读音为yōng,意思同“雍”。他靠世袭获得爵位,管理南康郡。这个刘邕呢,是当年东晋末期,尚书刘穆之 的孙子,***之后。
刘邕此人有个怪癖,就是喜欢吃痂。吃痂?没错!就是人的皮肤有了伤口之后,在愈合过程中结的那个干巴血块。
为什么爱吃这么诡异的东西呢?按照刘邕自己的说法,痂尝起来像鳆鱼。至于鳆鱼,有人考证说是鲍鱼,也不知道在历史上是不是同一个东西。反正刘邕就因为这个口感和味道跟鳆鱼接近,喜欢吃人伤口上的痂。
当然,这很不正常。在大多数人看来,这种荒唐的行为近乎变态。以刘邕的身份和地位,不至于吃不起鳆鱼。为何偏偏要吃痂呢,看来实属一种怪癖。
这个成语背后还有一个荒唐的故事:
有一天,刘邕去看望自己患了疮疾的好友孟灵休。这位老铁病了挺很久,身上长了好多疮,有的结了痂,卧床不起,所以床单上很多干巴血块……刘邕看到满床的鲍鱼,没忍住,就捡起来开始吃。
从古到今有荒唐的人数不胜数,我只说一个第一眼看见这个问题就想起来的人。这个人就是北齐后主高纬。其实这一家子人都不是什么神经正常的人,做的事要多奇葩有多奇葩。
高纬有个宠妃叫冯小怜,长得倾国倾城。不仅如此,还精通音乐舞蹈,把高纬迷得神魂颠倒,被封为淑妃。按说像这样的美女,正常人的思路都是把人珍藏起来,只能自己一个人欣赏。但是高纬就不是一般人,他觉得这种绝世美女,一定要大家一起,来观赏。所以让冯小怜躺在朝堂上让大臣进来观赏,更奇葩的是,他还收门票钱。
当北齐面临生死存亡关头的时候,高纬正在和宠妃在郊外打猎,接到战报,他犹豫了,打得正高兴呢,不管了,继续打猎。等到两人打猎的兴致尽了,国家也快亡国啦。
皇帝终于回来督战了,士气高涨,本来可以趁机收复失地,眼看着城门就要被攻破啦,宠妃发话了,没见过攻城,要求围观,等她打扮好,城墙被修好了。士兵一时半会攻不下城,天色已晚,宠妃又发话啦,天黑看不清,明日再战吧。等到第二天,天气不好,宠妃又发话了,天气不好,没心情,改日再战。就这样,离亡国就差一指头了。
皇帝一看,没法混了,这烂摊子我不要了。匆匆忙忙传位给儿子,带着宠妃逃命去了!没跑多久就被逮住了。北齐灭亡了,皇帝安顿下来第一件事,就是向北周的皇帝乞求,归还他的小怜。
当时看了这个故事,几乎一口老血喷出来,这个冯小怜怕不是北周派来的奸细,专门让北齐亡国的吧,偏偏遇到这样的奇葩就让她做成了。
恭喜你喜欢读《史记》,也有时间读《史记》。
说读书,有两种基本读法:
一、有目的的精读,这种读法一般都有明确的读书目的,读什么,怎么读,是按照自己要完成的任务来决定的。
二、泛读,也可以称为消遣读,或者叫休闲读。当自己有空闲的时候,有读书来修身养性,愉悦心情。这样子的读书因为没有具体的目标,所以可以随时随地的打开任何一篇,自由自在的读就可以了。
其实,大多数的书都是这样的读法。
《史记》怎么读,各人有个人的倾向,不能千篇一律,应该有所取舍。我是先从中学课本中了解一部分章节内容,如《陈涉世家》,《廉颇.蔺相如列传》。说句实话,当时真未能完全理解书中内容的实际意义,现在才知道《将相和》是什么用义,也才明白作者为什么要记录这一历史事件,是给后人的最好又最生动的教育实例!其实,我更想了解书中的更多的内容,于是就购买一本《史记》全集,但是,给我最大启发的内容,却是在书的开头部分,即本纪第一,"五帝",第二,"夏",第三,"殷",第四,“周"。阅读这段历史,可以真实的了解原古时候人类社会变迁真迹,用现代人说就是原生态!这里,能充分展示原始人类生活发展进步文明的基本轨迹,会缺少一些现代人的功利思想,多一些纯朴天性呀!然而,事实却大跌眼睛,远古人类生活同样充满了智慧与谋略的!为什么,周朝会取代殷商?为什么,殷商又会取代夏朝呐?为什么,尧,舜,禹时代会出现“禅让"政策呐?尧将天下王位传给舜,并没有血源关系,只是因为舜孝顺,宽仁,厚道,勤勉,史称帝位“禅让"!舜也未辜负先帝重托,尽心尽力,后来又将帝位传给禹,即是夏朝。但是,后来的结果却出乎意料,帝位传到启后,启便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就不再外传,"禅让"帝位政策宣告终结!在这里我不敢评论对错,只想说国家***集聚一家之中,人类社会进入封建专治时代。而“周取商,商取夏",都是因为当政国君所作所为,直接形成这样的后果。夏桀为帝,“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乃召汤而囚之夏台,已而释之"。汤就是商朝第一任国君。"汤修德,诸候皆归汤,汤遂率兵以伐夏桀。"夏朝灭亡。同样,商朝国君纣王,也是无恶不作,***无度。"诸候多叛纣而往归西伯(就是周文王)"。后来,周武王率领诸候剿灭纣军,商朝灭亡。周朝建立起来了。问题是,各个朝代中,都有好的君王,也有坏的君主。好的君王主政,国家进步,人们安居乐业,社会平安。如周康王,“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如商帝盘庚,治理有方,"殷(商朝)道复兴。"而那些无道昏君,误国误民,遗臭万年。如夏桀商纣!通过阅读这些兴衰历史事例,真是一面人生成败的镜子,可以照清人生对错行为,令我们谋事为人,有更真正借鉴作用!以史为镜,可以照人生得失,事业成败,家道兴衰呀!
读史只有一种高级读法——代入法,即***设你是书中某人,遇到书中的人和事,你该怎么办?
所谓读史使人明智,就是***用代入法读书,可以让人仿佛经历数千年岁月,仿佛经历无穷事情,设身处地,模拟推演,精心筹划,以增长智慧。
史记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本书从文学性还是从历史性都很高,这本书我反复读了很多遍。主要的方法分享给你。
首先呢,先读熟。先阅读白话文,对实际的整体故事进行熟悉和了解。读完白话文,再对比的文言文再读一遍。因为是纪传体写法。事件分在各个传记之中。这就需要前后联系。融会贯通。
其次呢,是读懂。对各个***和人物都熟悉之后,就要思考里面的人性和规律。对人性和规律的学习和熟悉,能够指点我们现在的生活,这就这就到了吸取营养的阶段。
最后呢,是读透。就不仅仅限于他文本的学习和熟悉。是要能够对成败进行总结。不能够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或者是能够促进更多的挖掘和思考。
这就是史记的读法,读下来需要个五六遍吧。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毛泽东主席对《史记》的[_a***_],本人读过两遍《史记》,而且读的全是原文。如何学习史记,有一点体会。
一是要有古文基础,否则,读不了原著,只能读别人翻译的白话文。
二是读之前,百度一下作者司马迁的经历和《史记》成书背景,有助于你更好地理解《史记》。
三是精读。《史记》涉及的***、典故很多,《史记》的语言又特别简练,遇到这样的***、典故,一定要停下来,百度这些知识,详细了解,唯有这样,才能够读透《史记》。
史记作为二十四史的开山之作,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列为中国史学界的典范,是历来文学爱好者和史学爱好者的必读书籍。
《史记》是纪传体,《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历代史学都脱离不了这两种形式。
考古工作一定要雇佣当地民工的。尤其是大型的考古,不靠民工***挖掘,只靠考古工作者怎么可能完成那么多的土石搬运挖掘,以及那么多后勤的***补记。
我们看到的考古成果,尤其是大墓或者宫殿城市遗址,大多会深埋地下,尤其是大墓,动辄一二十米,考古工作者探明了具***置,大概深度,然后就会雇佣民工进行挖掘。直到挖到具体的夯土层或者重要位置,才由考古工作者进行详细挖掘。而一般考古工作者进行挖掘的,大多都是有文物出土的区域,这个区域就不需要民工出手了。
之前看过西安法门寺的考古挖掘,地宫前的夯土挖掘,自己门前的封石也是民工抬起的。著名的三星堆遗址发掘工作,当地民工一直参与。后期考古传记不止一次说过重大的物品很多为民工发现,像黄金权杖等,也说过遗址发展初期,对于当地民工的紧张防范,直到武警,部队进驻才松了口气(这是防范意思,不表示民工是坏人)。
去年最有名的是海昏候刘贺墓的发掘。只看电视直播,就能看到很多民工身影。考古工作虽然是学术成就,但前期的工作少不了民工***,其后才是考古人员细致发掘。就像拍电影一样,主演和群演互相配合。就这样!
哈哈哈,又是一个可爱的问题~
是真的。
话说有一年,我获得了某个奖学金,金主请我们这批获奖同学去他的家乡参访。同行的一位同学,就在北大的考古文博学院。因为这次行程结束之后,他就要滚回去参加他们学院必修的田野调查课程,通俗来说,就是去跟着考古队实地考古,所以一路上听他讲了不少考古的各种故事。
回到题主的问题,严格来说,不是考古队人手不够的时候会雇佣民工,而是民工是考古队的必要、固定组成部分。
首先,考古队虽然总体而言是一项充满技术含量的工作,但是还是存在大量大量大量的纯体力劳动。所以,考古队专业技术成员一般不会很多,雇佣的当地民工一般和考古队成员是1:1的关系,有些大型项目,民工的数量还会更多。
其次,考古队会有专人负责民工的招募、培训和管理。招募要提前规划好需要多少人、分为哪几种工种、薪酬和待遇如何,然后联系当地工头招募。在民工开工之前,会培训他们如何使用考古工具,开展初级作业,发现异常问题如何汇报和处理。管理就是日常监督工作、视察进度。
第三,考古队成员和雇佣民工之间,一般关系都很好。因为民工都是当地人,所以对当地的风土人情、民间传说都很了解,平时休息时,考古队员都会愿意跟民工扎堆在一起,听他们讲讲当地的故事。这些民间神话、传说、习俗,经过考古专业人士的分析,有时能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一手材料,***考古工作的展开。
总之,真实的考古工作不是像盗墓小说那样,几个人就能完成了,还是需要很多工种人员相互配合,最后才能顺利完成的~
是的。实际上雇佣当地民工是中国考古的必须项。
考古发掘确实是专业的科学,但是也不意味着里面没有体力活。大家应该能想象,土地是从早到晚一层层叠压的,比如黄泛区中的宋代东京,就压埋在现在的开封城下。要想发掘古代遗址,首先要把其上几十厘米甚至几米的表土挖走,这种体力劳动,一般是“养尊处优”的考古学家所无力为的。而相比之下,农民朋友使用起铁锨小推车等工具,就自如多了,即便是60岁的老翁,从深坑中播土到地面,仍然能快而稳。所以,雇佣民工帮助提高考古进度,是必须的。
现在农民外出务工的现象极其普遍,村中所剩除了老人和小孩,连姑娘都不多了,男丁更是绝迹。所以雇佣民工并不是简单事,因为民工数至少要和考古队员一样多(一对一配合),甚至在一些配合基础建设项目的工地,都是一个考古学家领导若干民工。但农民还要务农,考古工期又往往紧张,所以和民工谈妥劳务费,就成了考古学家的一门本领。
民工在考古工地做久了,也逐渐形成一种文化。考古队员会和民工结为朋友,比如我就曾到和我合作的民工阿姨家中吃过饺子。民工在一个考古工地做久了,也能逐渐对判断遗迹现象有所经验心得,甚至能指导新来此地的考古队员。有的民工,甚至自觉做起了保护与宣传当地文化遗产的工作。
那么考古学家做什么呢?其实考古真不是一件“卖膀子力气”的事情,考古的难度在于判断遗迹、做出发掘决策,具体来说,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指挥民工。
不过,上述的情况只适用于国内。外国人力***昂贵,考古队员有时只能亲力亲为……干一天考古下来,也说不清自己是考古队员还是民工啦。
当然是真的,所谓的考古队人手不够的时候基本上占99.9%。根据***姐非官方的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家文物局登记在册的田野考古领队就3000人上下。每一个领队每年要发掘的考古工地,少的就一个,多的有可能超过20个。为什么会有20个那么多呢?因为这些都是配合基本建设“死人给活人让路”的发掘,俗称抢救性发掘。城市要盖大楼、要修高速、要建广场公园,所以要抢救的东西实在太多,领队们都很忙。
每个考古领队的身后都有一群男人在默默的支持着。这群男人中就有考古技工和当地民工。如果没有他们,很多考古发掘的时间可能要现在的十倍甚至百倍。管理民工也是每个考古领队的必修课程。
当地的民工如果表现出色,给领队留下印象,那么很有可能会跟随领队去下一个工地,呆过的工地多,时间长,也就会成为一名专业的考古技工。
***姐之前在一个工地上认识了一位考古技工何师傅,河南安阳人,初中毕业后家里没钱供他上学,他打过工、端过盘子、学过汽修,但是都没干长。后来老家去了一个考古队,何师傅那会正好赋闲在家,就在考古工地上当起了民工,那个年代每天几十元工资。他年轻力壮、手脚麻利,在一群老弱妇孺间显得鹤立鸡群。考古队长很喜欢他,经常教他一些关键的技术。渐渐的他学会了打洛阳铲,学会了根据打起来的土判断地底下的情况,学会了辨认地层和遗迹,学会了清理现场。一个工地结束后,考古领队带他去了下一个工地,渐渐的他去了一个又一个工地,认识了一个个又一个领队。
像何师傅这样从当地雇佣民工成为考古技工的人还有很多,他们学会了写发掘日记,清理出土文物、学会了画图、有的兴趣广泛的还学会了修复出土文物。
(民工米马师傅正在我的包包上作画)
这样的一群人,就是考古圈背后的男人,考古队的照片里不会有他们的身影,考古报告里也没有他们的名字。突然发现这么多年下来我心安理得的享受着他们极好的工作态度,给他们发着工资。却欠他们一声郑重的:谢谢!
考古发掘工作雇佣当地民工的情况是百分之百的真事情,特别是近年来的基本建设任务很重。配合经济建设的考古勘探和考古发掘工作任务十分繁重。
2017年,全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45万亿,具体项目数量恐怕更是一个难以统计的数字。而全国具有考古发掘领队资质的专业人员也就是三千多个。平均每个领队的发掘项目最少也有上百个。这么点人手,要完成大量的抢救性发掘工作,专业人员真是短缺得很。
民工自然就成了必要的补充。实践证明,民工支撑起了考古发掘工作的半壁江山。
虽然考古是一个技术活,得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但考古中有工地现场整理、设备准备、现场安全、土方清理运输等大量的体力活,在专业人员很紧缺的情况下,民工是重要的补充力量。
当然,使用当地民工,可以节约成本,更好地争取当地群众的配合,也便于了解更多的历史信息。
我曾经多次和考古工地上的技工交流过,这些人大多很有经验。他们对文化层、遗迹遗物的判断有着惊人的眼光。同样,他们对发掘过程中的突发***(比如塌方、滑坡等)有着不亚于考古领队的预见性。他们更是熟知发掘中的清理、绘图、照相、记录等等环节,包括室内整理、修复、保管等。
他们中间有些人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工匠。
值得一提的是,考古工作虽然离不开民工,但是对于这个群体的培训管理,是每一个领队必须肩负的责任。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刘贺人物传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刘贺人物传记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41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