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正文

明朝朱允炆时期的历史***,明朝朱允炆时期的历史***有哪些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朱允炆时期历史事件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明朝朱允炆时期的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朱允炆因削藩而身败名裂,他是如何做的?

朱允炆因削藩而身败名裂,他是如何做的?

朱允炆本来以皇太孙的身份继承大统,抛开家族辈分来说。对于早年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叔叔们,不管是政治手段、军队影响力各个方面都有所不及。而明太祖朱元璋的初衷分封各个儿子到地方为王本来是为了贯彻‘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思想

但是万万没想到太子朱标的早逝,而且偏偏还选择皇太孙朱允炆这样的隔代继承人。再加上朱元璋留下***他的齐泰和黄子澄两位大臣,以政治手段整治各地军权在握的藩王,而且推动过程中太过急功近利,一边对朱允炆诉说藩王势力的坏处,一边描述心中所谓的理想抱负。最终导致朱棣以清君侧为名攻入南京导致朱允炆身败名裂。

明朝朱允炆时期的历史事件,明朝朱允炆时期的历史事件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朱允炆最后之所以会身败名裂,还是他削藩太狠近乎于杀藩,做得太绝,逼得燕王朱棣奋起一搏。虽然朱允炆上位,藩王有所不满,但并没有谋反的意思,根本没有必要这么做。甚至在大白看来,后来发动靖难之役的朱棣在朱允炆削藩之前都不一定有谋反之心。

朱棣有谋反之心吗?

或许朱棣原本有谋反的想法,但朱元璋在临死之前给他下了一个套,一方面让他拥有世袭罔替的王爵地位,在自己的领地有权有势,还可以封荫子孙;另一方给他留下来攻打蒙古任务,如果朱棣可以成功,将会名垂青史,在史书上的地位绝对不低于明惠宗朱允炆。

明朝朱允炆时期的历史事件,明朝朱允炆时期的历史事件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对于朱棣而言,他没必要冒着巨大的风险和骂名去谋反,不如安心在自己的领土做个藩王,还可以攻打蒙古,让自己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朱允炆欺骗了朱元璋,朱棣不得不反

与其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背叛了朱元璋,不如朱允炆欺骗了朱元璋。朱允炆在朱元璋生前,承诺自己对藩王的态度为“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变置其人,又其甚则举兵伐之。”

明朝朱允炆时期的历史事件,明朝朱允炆时期的历史事件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可朱元璋尸骨未寒,朱允炆就违背了自己的诺言。当他感觉“诸王以叔父之尊多不逊”,觉得自己的皇位可能会到威胁的时候,没有“以德怀之,以礼制之”,直接对自己的叔叔们痛下杀手。

朱允炆在继位后的一年内,先挑了五个软柿子——周王朱橚、湘王朱柏、齐王朱榑、岷王朱楩、代王朱桂,将这五位藩王贬为庶人或者囚禁起来,其中湘王朱柏更是被逼得自焚而死。在解决这五个软柿子后,朱允炆开始动燕王朱棣这个对自己威胁最大的人。

朱允炆近乎杀藩的削藩行为,如同将一把利刃架在朱棣脖子上,所以朱棣没有办法,只能奋起一搏,打着“清君侧”旗号起兵“靖难,并凭借自己卓越的领军能力,直逼南京城下,剑指皇宫大院。最终,朱棣称帝,而朱允炆下落不明。

朱允炆因为强硬削藩,导致朱棣反叛,最终被朱棣打败,失去皇帝的宝座。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呢?毕竟开始朱允炆的实力是强于朱棣的,所以我们就需要从朱允炆身上找原因了。


从客观上来说,朱元璋在世的时候,为了保住自己的胜利果实,大肆***有能力的开国功臣,朝廷在很大程度上就失去了栋梁之才,也没有了智囊团。朝堂上便显得外强中干。

朝堂上多为文人,这些文官没有领军经验,只会纸上谈兵,在调兵遣将方面十分欠妥。当面对形式多变的战争局势,不能及时给出正确的建议和意见,不能客观分析战争情况。因为不能知己知彼,这就成为行军打仗的一大败笔。


主观上,朱允炆继位时,根基尚浅,且处理朝政不够稳妥。虽然削藩能够加强中央集权,但是急功近利万万不可的,朱允炆就高估了自己的实力。

“擒贼先擒王”,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可是,朱允炆在削藩事宜上,却顺序颠倒,没有从实力最强的朱棣下手。这就错失了先机,为朱棣后来的崛起给予了充分的时间与准备。

而且朱允炆本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做事优柔寡断。既想削藩,又不愿意背负杀叔的骂名,所以在靖难之役上,下了一道圣旨,大意是不要伤害朱棣,这便成为朱棣的免死金牌,使他几次顺利逃脱。

综上,朱允炆不是一个好的统治者,他做事心慈手软,没有统治者该有的狠辣;他的军事智囊团欠缺,敌我实力分析不透彻,处事不稳;他轻松登基称帝,没有政治手腕,也不懂人心,更不善于抓住时机。这些都成为他失败的原因。

最终,皇位被夺走,自己也在大火中失踪。

朱允炆何止身败名裂,连人都灰飞烟灭,生死不明,后消失在历史长河里,至今是谜。这一切都“归功”于他的一系列神操作。

削藩没有错,败的是过激。不仅过激了,手段还很酷(蠢)。具体的执行可谓一塌糊涂。

刚刚即位的短短1年内变更祖制,大刀阔斧,连废四王,还把湘王逼的自焚了。就连燕王送三子为质和装疯后削藩也未有丝毫缓和,杀的杀,流放的流放,逼死的逼死,磨刀霍霍把爷爷给自己的权力集团得罪光,朱元璋到死都想不到苦心布下的江山被他全盘推翻,好好的一手好牌被打得稀巴烂。

抬高文臣,贬抑武将勋。以至多数武臣对这场皇族内斗冷眼旁观。在朝中重用方孝儒和黄子澄之辈的庸臣,靖难时又任命李景隆这个废材庸才为主帅,朝中数十万精兵锐将全被他败光。

以杀伐之事为儿戏。“勿使朕有杀叔之名”的幼稚迂腐给燕王加了道护身符,在靖难战场上,常出现荒诞神奇的一幕:

燕王数危矣,诸将奉帝诏,莫敢加刃,王知之,每奔北,独以一骑殿后,迫者不敢追。

两兵交战,“迫者不敢追”,简直是可笑至极。当燕王以十余骑视察敌营被大军围困时,从容引马,鸣角穿营而去,诸将仓卒相顾愕眙,不敢发一矢。敌方连靠近都不敢靠近,唯恐伤到败军主将,无数忠于朝廷之将士无辜惨死,可想而知此时朝廷将士的悲伤沮丧。燕王能多次这样死里逃生,全拜他所赐。

总结:削藩过急,用人不当,武官离心,军事不察,人心不稳,懦弱无能,幼稚迂腐,身败名裂必然矣。

其实朱允炆最大的问题就是太过理性主义和操之过急。

回到他失败的核心削藩问题,如果我们都不知道后面的结局,站在朱允炆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去,相信没一个人会认为这场削藩会失败。

那为什么失败的会是朱允炆而不是朱棣呢?

首先,朱允炆违背了朱元璋建立的藩王体系和宗法制度,朱元璋当初设藩王的初衷,是保证边疆的军事安全

而自从朱允炆盲目削藩和手段过于残忍,寒了所有老朱家的心,其实完全可以用温和的手段回收权利让这些叔叔们颐享天年,历代君王削藩时都求的是稳扎稳打,大部分都是仅仅削除武装力量就行,但朱允炆却把叔叔们一撸到底,如把周王岷王废为庶人,关押代王,软禁齐王,逼死湘王,这几乎都是在要了这群叔叔们的老命,不反只有死路一条。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朱允炆时期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朱允炆时期的历史***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