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正文

商君列传人物传记-商君列传商君是谁

本文目录一览:

史记(四十五)商君列传

1、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商鞅原本在魏国从政,他是一位得力贤臣,为魏国想出了很多不错治国的方法,但是,魏惠王搞得像青春期综合症一样,就是不听。

2、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

3、翻译:太史公说:商君,他的天性就是个残忍少恩的人。出处:出自西汉司马迁的《史记 商君列传》。原文节选: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

商君列传人物传记-商君列传商君是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4、会盟已,饮,而卫鞅伏甲士而袭虏公子昂,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徙告商君欲反,发人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君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5、译文:秦孝公立即任用卫鞅,卫鞅准备变法,但秦孝公担心天下人非议自己。新法准备就绪后,还没公布,恐怕百姓不相信,就在国都后边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百姓中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给十金。

《史记商君列传》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是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顺应了历史潮流的发展趋势。秦国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山东齐、楚、燕、赵、魏、韩这六个大国。

商君列传人物传记-商君列传商君是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1)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合乎秦国国情,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所在。(2)变法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变法措施执行坚决,这也是变法成功的重要原因。(3)商鞅不顾个人安危,敢于同旧势力坚决斗争。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变法成功的原因 顺应了历史潮流的发展趋势。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有效的办法。敢于同旧势力斗争。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合乎秦国国情,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所在。变法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变法措施执行坚决,这也是变法成功的重要原因。商鞅不顾个人安危,敢于同旧势力坚决斗争。

商君列传人物传记-商君列传商君是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商鞅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强大的君主支持:商鞅变法得到了秦国秦孝公的大力支持,这是变法能够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

商君列传的注释

1、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

2、新法在民间施行了整一年,秦国老百姓到国都说新法不方便的人数以千计。正当这时,太子触犯了新法。卫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推行,是因为上层人触犯它。”将依新法处罚太子。

3、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为中庶子。公叔痤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穆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4、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13)。

史记中的商鞅在该书中各归入哪种体例

1、《列传》主要记载各方面代表人物传记,是记载历史上重要人物的一种题材。列传是中国纪传体史书的体裁之一,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为以后历代纪传体史书所沿用。

2、司马迁 史记 纪传体通史 出自《史记。商君列传》《商君列传》是史记卷六十八 商君列传第八。商君,是卫国国君姬妾生的公子。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本来姓姬。

3、法家中有三个学派:慎到重“势”、申不害重“术”,商鞅重“法”,这些学派思想韩国人韩非子集以大成,构成法家思想的终极核心。 法家这种学说乃一种纯功利主义的思想体系,内容核心主要是针对君主如何加强统治。

《史记·商君列传》中商君指的是谁

商君指的是秦国商鞅 2,决裂阡陌指的是废除井田制,简单说就是允许土地买卖流通,鼓励开荒置田。

商君是指商鞅 生卒:约 公元前 395年-公元前 338年 主要成就:推行商鞅变法,率领秦军收复河西 简介:商鞅,姬姓,公孙氏,名鞅,卫国人。

但是,历史上对于商鞅***用近乎“暴力”的手段进行快速改革,也颇多质疑。例如,司马迁在《史记·商君列传》中就曾指责商鞅说:“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

商君是商鞅。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姬姓,公孙氏,名鞅,卫国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军事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后代。

应该是商鞅吧。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姬姓,公孙氏,名鞅,卫国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军事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后代。

史记中有法家的传记吗???

1、有,1][3]《史记·商君列传》。[2]《商君书·壹言》。[4]《商君书·垦令》。[5]《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附《秦记》。[6]《商君书·定分》。[7]《战国策》卷3《秦策一》。[8]《史记》卷5《秦本纪》。

2、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战国末期韩国(河南新郑)人,出身于贵族世家。他和秦始皇的宰相李斯都是荀况的学生,是秦王统一全国前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曾建议韩王***用法家主张,实行变法以图自强,但未被***纳。

3、道家与法家代表中国思想的两个极端。道家认为,人本来完全是天真的;法家认为,人本来完全是邪恶的。道家主张绝对的个人自由;法家主张绝对的社会控制。可是在无为的观念上,两个极端却遇合了。

4、现代的学者描述传统政治的特点,有几种说法:儒表法里,儒法互补,儒道互补。这可见法家对历代王朝的巨大影响。《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谈将其列为六派之一,《·艺文志》中刘歆将其列为九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