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苛政猛于虎的历史事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苛政猛于虎的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宁于老虎为伴,死于虎口,也不愿去接受暴虐者的统治,用反衬的方法烘托出社会政治的残暴专横,不堪忍受。这种水深火热 的状况也许有点夸张,但却道出了一种现实:人类社会有时比兽类社会还要黑暗和凶暴,,人有时比食人野兽还要残忍。
个人是无力反抗比野兽好要凶残的暴政的,即使像孔夫子那样的圣人,也只有哀叹的份儿。平民百姓唯一的出路便是逃跑,而天下乌鸦一般黑,跑是跑不掉的,迫不得已,便于野兽为伍,宁为野兽腹中餐,不愿做人刀下鬼。
黑暗和残暴也有其作用,那就是:它是一面镜子,让我们从中看到人性的丑恶和凶残,看到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据说,人是最怕照镜子的。当人从镜子中看到自己的真实面目时,会被吓得魂不附体。不知道我们从镜子中看到“苛政猛于虎也”之时,会不会吓得魂不附体?
出自《十三经注疏》本《礼记·檀弓下》。这篇文章通过“苛政”与“猛虎”的绝妙对比,形象生动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本性,对封建暴政的鞭挞入木三分。祖孙三代命丧虎口,令人悲悯。但可悲的不在于老虎吃人,而在于以身饲虎却难舍其地。那悲凄老妇的一席话,那一条条离去的鲜活生命,是对当政者,尤其是昏庸残暴者的血泪控诉。孔子提出“德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论语·为政》);孟子提出施“仁政”,“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也”(《孟子·梁惠王下》)。表达的都是儒家的政治主张。这则故事,形象地说明了“苛政猛于虎”的道理,发人深省
苛政猛于虎,虎吃人吐骨头,苛政吃人比老虎还凶狠。唐太宗有一句历史名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就是执政之根本。执政的权力来源于民,必须用之于民,必须为民所用,必须取信于民,必须为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民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秤着是非曲直。就以这次疫情来说,党和***的得力举措,不仅让全国人民信服,更让世界瞩目,是大国担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脊梁。在这种危机面前,再次阐述了什么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我们都以生活在中国这个伟大的国度而由衷自豪,无比自信。
当然,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总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新的矛盾,难免会有一些不和谐的因素。面对此种情况,要本着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的宗旨和初心,以壮士断腕之决心,以雷厉风行之态势,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把问题及时解决,把矛盾及时化解。这些当然都离不开法治,离不开依法治国,离不开依法行政。
现代文明、社会发展、人民幸福,都离不开法治。在法治的轨道上全面推进社会治理,在法治的轨道上约束权力滥用,在法律的保障下维护人民利益,在制度的约束下化解矛盾,这就是我们作为中国人的自信与幸福。
你好,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苛政猛于虎的意思为,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可怕,百姓宁可让冒着让老虎吃掉的危险,也要远离有残暴的政令地方。
这种苛政与儒家思想是相违背的,儒家崇尚君主要施任政、德政,才可以受到百姓的拥护和爱戴,亚圣孟子主张的“民重君轻”也是说,君主应该把自己的位置放低,时刻考虑百姓的生活,让百姓过得和谐、安乐,远离战争。而不是君主只知道自己贪图享乐,把百姓置于水火之间,视人命如草芥。
古代凡是残暴不仁的君主,最后也都是没有好下场,比如夏桀、商纣,到最后都是会被人民推翻的。凡是施任政的君主,都是会受人民拥护的,比如夏汤,周文王,周武王。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你,谢谢!
一,《苛政猛于虎》出自《礼记》。《礼记》中的内容,包罗万象,大都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苛政猛于虎》一文,短小精悍,仅仅几句简短的对话,却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严苛的暴政比老虎都凶猛。所以,即使家里人都快被猛虎吃光了,还是不愿离开这个虽有猛虎,却没有苛政的地方。
三,通过本文,我们能够从本质上更加清晰地认识封建社会:黑暗***,苛捐杂税严重,当官的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而广大的人民群众虽然受苦受累,却还是被逼迫的没有出路,没有奔头,不能当家做主。本文和后来的《捕蛇者说》,《卖炭翁》,《悯农》等作品要表达的意思是基本一致的:讽刺当时的社会,表达对人民的同情。
四,对照古今,告诉我们要珍惜新社会,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也确实是这样:党的政策英明,人民当家做主了,日子越过越红火,真是新旧社会两重天!
武松打虎,堪称《水浒传》的封神***。施耐庵写得扣人心弦,武松的神勇形象,栩栩如生,为人所津津乐道。而此故事背后,也藏着古代中国一个奇怪的灾害——虎灾。
这也形成了国人与虎的复杂感情,爱恨交加。一方面爱之深:虎是中国最早的图腾之一,用来形容勇敢的将士,虎将、虎臣、虎士,调兵遣将的兵符用黄金刻成的老虎,乃至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也无所不在,成为华夏文明的一部分。
一方面恨之切,畏惧之余,虎成为恶的象征:为虎作伥、养虎为患、谈虎色变。虎灾的频发是时人的梦魇,自春秋战国起,即史不绝书。
1
捕蛇者说是柳宗元借捕蛇人之口说出了捕蛇者的悲惨遭遇。从而深刻地揭露了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剥削。
“苛政猛于虎也"是孔子的话。意思是苛苦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啊!我记得上学的时候老师讲过,孔子东游,一天看见一个妇人在路上哭。孔子问妇人,你为什么在这里哭呢?妇人回答,她的孩子被老虎吃了。孔子又问,你为什么要到这里来,以至老虎吃了你的孩子,为什么不到别的地方去?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苛捐杂税。孔子长长地叹了口气说,苛政猛于虎也!
孔子以感叹,柳宗元引来对现实进行批判!
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揭露了当时“赋敛之毒有甚于蛇毒”的社会现实,在当时受到唐朝皇室的批评是必然的。
柳宗元所处的时代,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历史转折时期。公元755年安禄山之乱后,中央***与藩镇不断巩固自己的势力,对人民加重赋税。史书记载:中唐赋多而重,除法定的夏、秋两税外,加征种种苛税。繁重的苛捐杂税,使劳动人民苦不堪言,如再遇天灾,无疑雪上加霜,他们纷纷逃亡、流浪,以至十室九空。
柳宗元在唐顺宗时期,参与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永贞革新运动。因反对派的强烈反抗,革新运动一百四十多天后失败,顺宗退位,王叔文被杀,柳宗元贬为永州(今属湖南)司马。在永州的十年期间,柳宗元大量地接触下层,目睹当地人民“非死则徙尔”的悲惨景象,感到有责任用自己的笔来反映横征暴敛导致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希望最高统治者能借此体察民情,推行善政。柳宗元看到“永州之野产异蛇”,听到有蒋氏者“专其利有三世”的事例,他以进步的思想和身边的素材构思了这篇《捕蛇者说》。
肯定受到批评了,不然柳宗元怎么会被贬官呢?但是,批评柳宗元的是朝廷中的某些当权者和既得利益者,老百姓可由衷地爱戴柳宗元的。
《捕蛇者说》写于柳宗元被贬永州期间。永贞革新失败后,包括柳宗元在内的革新派人物被连续贬官,史称“二王八司马”。其中,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在赴任途中,又被加贬为永州司马。
《捕蛇者说》文章主体内容是作者与捕蛇者蒋氏的对话,可以说是第一手***访资料。蒋氏三代都以捕蛇为业,祖父和都因捕蛇丧命,蒋氏本人也九死一生。
柳宗元说那我帮你换掉这个差事,恢复你的赋税吧,不要再冒险了。结果“蒋氏大戚,汪然出涕”说,捕蛇虽然很危险,但比交赋税好多了,捕蛇一年只要冒两次险就够了,交赋税一年到头不安生。因此,柳宗元自然而然得出结论:“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捕蛇者说》值得后世文人学习的地方,除了敢于批评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两点:
其一是实事求是。柳宗元是基于他与捕蛇者蒋氏面对面交流获得的材料进行批评的。蒋氏除阐述事实之外,还用其三代邻居的统计数据(“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说法。因此,柳宗元提出批评所依据的事实是可靠的。
其二是符合逻辑。柳宗元并没有因为蒋氏的叙述,就扩大化批评,说唐朝的官吏能力水平都不怎么样,说整个唐朝社会制度不怎么样,而是根据蒋氏捕蛇与赋敛之间的比较,批评“赋敛之毒”,在逻辑上是完全站得住脚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苛政猛于虎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苛政猛于虎的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41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