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国教育发展历史事件概括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中国教育发展历史事件概括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可以划分为如下八个阶段:
第一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949-1952):这次课程改革师承苏联,有了新中国以来的第一套中小学教材。
第二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954-1957):第二次课程改革以改教材为主线,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自编,启动了12年制第二套中小学教材。
第三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958-1960):第三次课程改革把学制改革与教材改革相结合,编写了第三套中小学教材。学制由12年制改为10年制。
第四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961-1964):这次课程改革与国家调整提高相适应,在基础教育正式提出落实双基教学,编写了第四套中小学教材。学制由10年制调整为12年制。
第五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7-1980):这一阶段是国家大政方针全面转变的起始阶段,教育也初步从***走出,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主要是学制改革。正式恢复了全日制中小学十年学制,小学五年,中学五年。
第六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982-1984):第六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学科课程与教材改革为标志,编写了第六套中小学教材,以思想品德取代原来的政治课,恢复历史课、地理课。
第七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985-2000):第七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主要以学段改革为主,确立并开始践行以“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两阶段设计,编写了第七套中小学教材。
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1年至今):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全面、最系统、最贯通的课程改革。这次改革在目标上强调“三维”,***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自2001年开始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持续到现在已经是第21年了。在这个过程中,基础教育走向不断深化和完善,奠定了中国教育大厦的基础。
第一个阶段从1949-1***8年,大约30年。其基本特点可概括为8个字,即加强基础,掌握“双基”。
第二个阶段从1***9-1982年,大约是4年。其基本特点是12个字:加强基础,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第三个阶段从1983-1989年,大约为7年。其基本特点是15个字:加强基础,发展智能,培养非智力因素。
第四个阶段为1990年至今。其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23个字:加强基础,发展智能,培养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孕育阶段:
在十五世纪以前,学前教育思想散见在各种著作之中。
1、中:贾谊的《新书》、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司马光的《家范》、朱熹的《童蒙须知》。
2、外: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法律篇》。
萌芽阶段:
十六世纪后,在一些教育论著中,包括有对学前教育的论述,随着教育学的建立,学前教育理论也逐渐丰富起来。
初创阶段:
从18世纪后期到十九世纪,学前教育学从普通教育学中分化出来,开始形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初步发展起来。
西方:学前教育学的创立以福禄倍尔为标志。
1、福禄倍尔的《人的教育》——“学前教育学之父”。1840年,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教育发展历史***概括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教育发展历史***概括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41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