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十大讽刺历史事件视频素材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十大讽刺历史事件***素材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这首民谣是淮南王刘长死后,民间流传来的歌谣,用以讽刺汉文帝用故意纵容的阴损方式,“宠杀”弟弟刘长。历来史学家很多以此认为,这是汉文帝为人阴险的一个例证。
淮南王刘长因谋反失败,汉文帝不忍诛杀他,只是削了他的封爵,发配蜀郡,结果刘长路上自己绝食而亡。如果汉文帝要想杀刘长,就刘长干的违法乱纪事,早就砍无数次脑袋了。就这次谋反来说,汉文帝不杀刘长,反倒有顾私情不顾国法的嫌疑,相反杀了刘长,历史不会对他有任何负面评价。
刘长半路绝食实在是个意外,以刘长的德行,谁能料到他也会有所悔悟?汉文帝也不可能料事如神,用这么复杂,这么笨的办法阴杀刘长。
刘长死于公元前174年。公元前172年,汉文帝为了弥补内心的愧疚,将刘长四个年幼的儿子全部封侯。公元前168年,这首神秘的民谣流传出来,此时距离事发已经过去整整六年了!
是哪些无聊的老百姓,会在六年后突然如此怀念刘长呢?如果汉文帝真的耍阴招,为什么不在当年流传出来呢?
很显然,所谓的民谣根本不能代表“民意”,是有人想借刘长之死来打压汉文帝,只可惜在时间节点上不够完美。
我认为,编造这个民谣的应该是汉室诸侯王们,目的是为了对抗汉文帝的削藩政策
我们知道,西汉削藩始于汉景帝,但实际上在汉文帝时期,就已经在考虑削藩方案。著名的政治家贾谊就曾经给汉文帝上疏指出,藩王已经成为中央***的巨大威胁,并提出了多种限制诸侯王,削弱藩王势力的建议。
可惜的是,汉景帝时期国力还比较弱,尤其是中央***实力不够强大,面对削藩可能引起的内乱,汉文帝尚无把握确保中央***的安全,所以最终只能将这个任务留给了后世。
尽管如此,诸侯王们明显地感觉到来自中央的压力。他们需要一个能让他们团结在一起,共同对抗汉文帝的契机,这个契机就是刘长之死。刘长本就是藩王,只要把他塑造成削藩的受害者形象,那么就能引起众多刘姓***兄弟们的共鸣。我觉得,这首民谣就是在这个背景下,由某个集团的创作班子策划的。
如果是真的,当然可信。如果是***的,那就不可信。
这件事情靠谱的程度只有一半!
阴杀是真的!
但阴杀的主角不止是汉文帝!还有那一杆子大臣!
历史上还有一个相同的故事,就是“郑伯克段于鄢”。都是统治者故意纵容弟弟放肆不法,慢慢滋养其野心,待其犯下不可饶恕之罪时。挟“正义之师”一击而杀。对于这种“阴杀”行为,古来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先生多是持否定态度。因此,所谓民谣更可能像是道德先生学者杜撰的,自古以来,所有记裁于史书战乱的民谣竟然都有政治色彩,这个可能性太低。《诗经》是民谣,里面的政治谕讽诗也不过是后来强加于上的,《乐府》也相当于民谣,无非是羁旅,爱情,友谊而已。
哪怕是富有政治色彩的民谣,其主要内容均是百姓对统治阶段存在否定态度,是站在对立面上的,刘长在封地内胡作非为,目无法纪,他不可能得到当地百姓的认同。当刘长受辱自尽后,百姓如何会为其做歌谣表达挽惜之情呢?所以小可断定,这个民谣是崇尚儒家***的某个道学先生编撰的。
其真实情况是,当时大臣们不希望刘长继位,因为刘长和吕后关系密切,而这些大臣都是灭掉吕后的凶手。同时,刘长为人性格暴躁,主观意识极强,不容易掌控,容易引发君臣之间矛盾。他们更害怕刘长继位后以为吕后报仇名,分化自己的权力,进行重新洗牌。
汉文帝也知道这一点,于是君臣之间配合极为默契。
为什么说是配合,因为刘长在封地骄横不法时,无强力弹劾,刘长不顾君臣礼议时,无强力弹劾,直到叛乱发生,才群起而攻之?!
所以说,把锅全扣在汉文帝身上是不对的!
汉文帝“阴杀”弟弟淮南王刘长原因首先是刘长这个人犯了取死之道。刘长生母死的早,汉高祖刘邦就把这个儿子交给嫡母抚养,嫡母就是吕后,因自幼得吕后抚养,刘长和吕后的关系是融洽的,吕后屠戮残害汉室子孙时,刘长对吕后没有威胁所以过着太平日子。但刘长也缺乏了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谨慎低调的经历,为人处世缺乏敬畏之心,难免骄横跋扈,嚣张不可一世,恐怕更体会不到“伴君如伴虎”的杀气。汉文帝继位后,对这个唯一在世的弟弟很不错,刘长为生母“报仇”,擅***害大臣官员,一系列恶性没有被汉文帝认真追究惩治。越发不可一世的刘长居然纠集了70辆兵车想谋反,70辆兵车就想撼动汉文帝,这智商头脑也是没谁了。汉文帝逮捕刘长,流放到蜀地,沿途驿站按律法只供应给他囚犯的生活待遇,刘长吃不得苦,半路上***了。汉文帝的做法极其恶劣,下令沿途“虐待”刘长的县令一律处死,淮南王的王位仍由刘长的子孙继承。刘长之死是咎由自取,汉文帝也有那么一丝“欲擒故纵”的痕迹,毕竟汉文帝是汉惠帝的弟弟,虽然汉文帝是在汉朝宗室和大臣清洗了吕后势力被大臣们拥戴当上皇帝的,但弟弟能继承哥哥的皇位,那刘长也可以继承汉文帝的皇位,刘长只有死了汉文帝才有心理安全感
有些靠谱。汉文帝与刘长是同父异母的兄弟,诸吕被肃清后,刘邦还剩下两个儿子,一个是代王刘恒,一个是淮南王刘长,因为刘长是吕后带大的,如果立他为帝,恐怕对朝中功臣集团不利,所以权衡利弊之下,年长且“软弱”的代王刘恒被功臣们推举为皇帝,这便是汉文帝。
汉文帝继位之后,唯一对他的皇位有威胁的就是淮南王刘长了,因为刚开始时,朝臣们认为汉文帝好控制,结果看走了眼,汉文帝不仅不弱智,而且政治智慧相当高明,所以朝臣们难免有废掉刘恒而改立刘长的想法。因此,在这种对自己不妙的形势下,刘恒就准备对刘长下阴招了。
刘长这个人比较任性和幼稚,而且毫无政治头脑,仗着自己是刘恒唯一的兄弟,与刘恒称兄道弟,完全不把刘恒当皇帝,在封国内肆意妄为,僭越礼法,后来又擅杀大臣,亲自向刘恒请罪。刘恒因为有意纵容他,所以一直容忍他的所作所为,包括他杀死审食其。
就是在一次次纵容之下,刘长越来越肆无忌惮,直至最后密谋造反,可笑的是,在造反之时,刘长仅仅带领几十个人和几十辆车就想打到长安去,结果可想而知,汉文帝轻而易举的便将其抓获。
在朝议之时,大臣们一致要求判刘长为***,刘恒故作仁义,没有同意大臣们判刘长为***的要求,仅仅削去了刘长的王位和流放刘长,并在刘长流放途中要求各级官员严加照顾。刘长因为忍受不了耻辱,最后绝食而死。
刘长死后,长安城里便编织了歌谣讽刺汉文帝***了弟弟刘长,刘恒心虚之下便将刘长的几个儿子都封了王,以此堵塞天下人的嘴。
民谣属于“谣谶”之一,基本上两种人编造。一者,是无关人员根据现实状况编造出来的内容;二者,则是政客为了达到政治目的而编造。前者不明就里只重表面,后者阴损至极。但他们都有编造的心理基础——中国的“孝文化”“家族情怀”。但问题是,***有亲情吗?
具体到汉文帝和刘长兄弟的这则谣言看,应该是政治谣言,其目的就是打击汉文帝的政治威信。
汉文帝“阴杀”刘长的观点早已有之,蔡东藩认为:汉文帝虽然对弟弟没有郑庄公那么“阴险”,也够阴的。但问题是,如果汉文帝公开杀之,就不阴了吗,会被后人如何评价呢?
公元前199年国主赵王张敖,把他的妃子赵姬献给经过赵国的刘邦,刘邦什么都有没啥好送的,只好投其所好。结果,赵姬怀孕了。张敖赶紧把她送出宫,在别院居住。而次年,赵相贯高等人谋杀刘邦失败,张敖及其妃嫔们全部被抓了起来。
赵姬的弟弟赵兼请求辟阳侯审食其去找吕后,告知赵姬已经有了刘邦骨肉。吕后一听心中恼怒怎去管她,结果审食其不再多说。赵姬生下刘长后***,刘邦让吕后作为他的继母收养他。
公元前177年,即汉文帝三年,刘长将审食其杀死。刘长向汉文帝哭诉杀审食其的道理:其一:为母报仇;其二:审食其帮助吕后,危害大汉。自己愿意受到处罚,对此,汉文帝并未追究。
明朝的王世贞、清末的蔡东藩都认为:杀死审食其乃是大罪,你不处罚他也行,但仍然放刘长回淮南国就不对了,应该让其留在京城中好好看管。蔡东藩甚至认为,汉文帝之阴虽然不如郑庄公但也够阴的。
因此,“阴杀”一说比较流行。然而,我不认为属于“阴杀”。
所谓毒舌,官方解释是喜欢用讽刺的话评价别人,每一句话似乎都在针对着别人,简单的说,就是话中带刺。真的要这么理解的,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人,应该是说不完的。因此,对于这个概念,我在这里又加上了***于无形这一点,虽然听着过分了一点,但在我看来,真正做到这一点的,就是毒舌的更高的一个层次,姑且就叫他“毒舌二代”吧。这种人,往往能在自己被“毒舌”时,完成反制,确实高人一等。
春秋时期的晏子就是其中一位。
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故事,便是二桃杀三士。齐国的三位大臣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都战功赫赫,晏子便设计,将两个桃分给他们三个,并直言以军功为划分标准。三位将军自报军功,前两位觉得自己军功不如第三位,羞愤***,第三位认为自己害了前两位,也***而死。晏子仅凭三寸之舌,杀死了三位大将。
此外,我们初中都学过晏子使楚的故事,面对楚王的三连环,晏子一步步不紧不慢地解了这个结,并顺带把楚国骂了一遍,这就是成功的反制。
另外,让梨的孔融先生也算是一位毒舌了。在《世说新语 言语第二》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十大讽刺历史******素材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十大讽刺历史******素材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40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