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梁武帝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梁武帝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南梁(502年-557年),#并立#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朝第三个朝代,由雍州刺史萧衍取代南齐称帝,定都建康(今南京)。国号梁,因萧衍封地在古梁郡,故定国号为梁。因皇室姓萧,又称萧梁。
梁武帝在南朝各帝中,算得上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他称帝之前,在基层***机构干过一些年,有一定的基层工作经验,对齐末的腐朽统治耳闻目睹。故即位后,所实行的政策大都对梁的政治的安定,经济的复苏发展有益。
南朝梁后期国政败坏,导致侯景之乱,萧衍被囚死于建康台城,年八十六。随后南梁皇室为争帝位又纷纷招引北齐和西魏为援,使这两朝趁虚攻夺了南梁大片土地,南朝实力大为削弱,奠定了南弱北强的局势。太平二年(557年),陈霸先废帝自立,改国号陈。
1.政治上,对放任宗室隐匿犯罪、搜刮民财、***受贿;对世家大族经济支持、地位尊崇;对寒族放权简用,训导清廉,在四十年间江南再无大的战乱,社会安定,经济发展。
来简要说一下梁武帝初期的国政
梁武帝萧衍建立梁朝后,下令在公车府设立两个信箱。公车府即宫门管理处,两个信箱一个设在“谤木”旁,一个设在“肺石”旁。有人对朝政有意见,可写信投人“谤木”信箱;有人受压制或有冤屈,可把申诉投人“肺石”信箱。这说明他很重视听取意见和法制建设。四月,他重新恢复周、汉用钱赎罪的法律条文。八月把王植之编辑注解的《齐律》经过增删,再经尚书令王亮、侍中王莹、尚书仆射沈约、吏部尚书范云等九人研究确定,称为《梁律》,共二十卷,另有《令》三十卷,《科》四十卷,正式颁布施行。
萧衍也很重视文化建设。天监四年(505年)正月,下诏设置五经博士各一人,广开馆宇,招纳学生,测试优秀的任命为官,一时间各地来学习儒学者络绎不绝。他又派博士祭酒巡行州郡学校。萧衍自己很懂音乐,他想制定“雅乐”,就先制造了准音器四具,称之为“通",另外还制造了长短十二种笛,以应十二律。
选拔地方官员,萧衍要求廉洁公正,他规定:小县县长有才干,升为大县县长,大县县长有才干,升为郡守。他派了使者到各地“访贤举滞”,并下诏在各州郡设置州望、郡宗、乡豪各一人,“专掌搜荐”,对于庶族寒门也一视同仁。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也是萧衍***取的一一个重要措施,他亲耕籍田,允许流移他乡的农民回乡,恢复原有田宅,又屡次下诏减免“三调",就是减免按产征收的调粟和绢布。
他自己生活也十分俭朴,身穿洗过的衣服,吃饭时饭桌上往往只有蔬菜。梁武帝建国初年,***取的各种积极措施,说明他是很想有所作为的。南朝社会***,朝代更迭迅速,一般皇帝在位时间都不长,宋八个皇帝五十九年,齐七个皇帝二十三年,陈五个皇帝三十二年,梁四个皇帝五十五年,但梁武帝萧衍一人却在位四十八年。
梁武帝萧衍(464——549),字叔达。南兰陵中都里人,也就是今天的江苏常州市人,南朝***的建立者,庙号高祖。南齐中兴二年齐和帝被迫禅让给萧衍,建立南梁。他的功绩有如下几点:1、梁武帝统治前期,励精图治,使南朝社会推到那个时代的高峰。他尊崇佛教劝人为善,有时自己亲自讲解佛经,所以他也是当时的精神领袖,大建寺庙,所以唐朝杜牧有诗为证“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些寺庙本身承载着救济穷苦的义务,所以也起到稳定社会的作用。2、政治上,对待宗室尤其照顾,也爱民如子,使当时近四十年社会安定,经济发展。3、文化上,梁武帝重视教育,在朝廷内部设立国子学和太学,同时也非常重视寒门子弟的教育,兴办了五馆,并且选派朝廷中对于儒家经典十分精通的明山宾,严植等人担任五经博士。他也加快了“儒释道”三者的融合。同时,梁武帝也是一个十分爱好创作的文学家和诗人。同时他也是一名出色的
书法家。但是人非圣贤,梁武帝的过失也是非常多的:1、佞佛。梁武帝时期,他以佛教为“国教”,建立寺庙有三千多座,僧尼近百万之众,甚至他自己曾四次上演“皇帝出家”的好戏,2、纵恶。梁武帝时期,对宗室非常宽松,对自己的宗室犯罪不惩罚,导致朝廷***,比如临川王***和放***,从民间搜刮上亿的钱财,梁武帝不但不打击,还夸奖“小六子,很会过日子啊”!3、诱发“侯景之乱”,梁武帝到了晚年,简直变了一个人似的,喜欢拍马奉承,只喜欢听好话,不接受批评,所以有一大批忠臣善良之人被他所杀。当时东魏大将侯景因为内部矛盾起兵造反,妄图割据河南,梁武帝为了拉拢西魏和南梁支持自己,竟然对东魏宣战,封侯景为大将军、河南王,还派人运粮接济侯景。后来侯景竟然造反了,梁武帝被侯景活活饿死,侯景还纵容士兵烧杀抢掠,甚至将百姓当作奴隶进行贩卖,富庶的鱼米之乡成了断垣残壁。
东汉末年以来,***更迭大部分是通过篡位,帝位的继承也很少有合法性,君臣父子之间的礼数被破坏,儒家的忠孝节义观念沦丧,宗室混乱。
建立新朝
南齐皇帝萧宝卷继位后,诛杀功臣,其中就有萧衍的哥哥,因此南齐***内部人心惶惶,动荡不安,萧衍也感到了阵阵杀气。同时襄阳的地理位置是兵家必争之地,萧宝卷早就想让自己的亲信取代萧衍,萧衍不想坐以待毙,又不想挑起事端,只好以静制动。终于建康的南齐萧宝卷开始突袭雍州,这时萧衍把沉入湖底的木头打捞上来,召集安排好的工匠,打造成战船,组织部队,一举攻下建康。公元502年,南齐皇帝萧宝融禅让给萧衍,改国号为梁。
弘扬佛教 安抚民心
梁武帝登基初期,国家处于混乱状态,纲常***已经丧失,老百姓逐渐向佛教靠拢。东晋的崇佛风气兴盛,北方佛教已经发展到极盛时期,为了防止老百姓向北方迁移,梁武帝大肆发展佛教,兴建了许多寺庙。继位后第三年四月初八,在释迦牟尼诞辰日颁布诏令,在未来世中出家成佛,号召文武百官信封佛教定佛教为国教,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弘扬儒家文化做铺垫。梁武帝还规范了佛教礼仪,编撰了《在家受菩萨戒》。儒家礼仪规范人的社会行为,菩萨戒规范的是人的心灵。在现在汉地僧人的伙食中看不到荤腥,也是源自梁武帝。历时7年,菩萨戒完成,四月初八,释迦摩尼诞辰日,梁武帝亲授菩萨戒,法名冠达,并且大赦天下,于是梁武帝又有了另一个称号皇帝菩萨。
纲常礼教 教化民众
梁武帝后来建了招收寒门子弟的五经馆,只要考试及格就能做官,随后儒家学院在全国各地开花,接着下诏建立国子学,让皇太子、宗室、王侯学习儒家经典。东汉末年,礼和国家政治制度的关系逐渐强化,礼制被重新归类,一种新的五礼体系正在酝酿和走向成熟。梁武帝组织了一批人重新整理了儒家礼仪,编纂了《五礼制度》。
沉迷佛教 悲惨落幕
等到国家安定后,梁武帝逐渐投身艺术,晚年后沉迷佛教,唐朝著名诗人杜牧《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梁武帝曾经四次投身同泰寺,被官员们拉回来做皇帝,最后一次出家已经80多岁了。终于国家出现了问题,侯景在六镇起义时投奔了尔朱荣,后来尔朱荣死后跟随高欢,管理河南地区,和宇文泰对峙,等到高欢临死前对儿子交代了对付侯景的预案,在高欢儿子高洋和宇文泰的对峙下,侯景逃到南方梁国,梁武帝接纳了侯景的投诚。梁武帝听说侯景招兵买马,更加提高警惕,后来北齐来使者联合南梁消灭侯景。公元548年侯景起兵,直逼南京,几次血战后攻破南京,最后梁武帝被活活饿死在文德殿。
萧衍称帝后,功过参半。
萧衍写《春秋答问》,为大臣们答疑解惑。
萧衍几十年如一日早起办公,甚至把手都冻裂。他还在门前设立两个“意见箱”,一个叫“谤木函”,一个叫“肺石函”。没有得到重用的功臣良才可以往“肺石函”里提意见,而百姓可以向“谤木函”中投诉和建议。
史书上说他“一冠三年,一被二年”,在不讲究吃穿上萧衍的确出类拔萃。
萧衍重视官员的选拔任用,他要求官员清正廉明,政绩好的就可以上位。
萧衍博古通今,为“竟陵八友”之一,命人编著《通史》六百卷,还亲自写序。他文笔很好,笔下常出“爆款文”。
萧衍对宗室家人宽纵无度。他的六弟萧宏窝藏***凶手,萧衍非但不惩罚反而加官封爵。
萧综是东昏侯的遗腹子,却备受萧衍的宠爱,但萧综知道身世后疏远萧衍,还在梁魏交战时投奔北魏,改名萧缵,并要为东昏侯服丧三年。萧衍一气之下消其封号,还将其母吴淑媛贬为庶人。吴淑媛病逝之后,萧衍恻隐又起,恢复萧综的封号,赐吴淑媛谥号为“敬”。萧综最后惨死北方,萧衍取回遗骨,以皇子身份下葬。
萧衍晚年笃信佛法,郭祖深形容他:“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
萧衍三次出家,研究佛法,广建佛寺,无暇朝政,结果奸臣当道,朝政混乱。
南梁梁武帝萧衍早年是一个很英武的人,算是一个有作为的君王,但是最后的结果却是侯景之乱中活活被饿死,但是仔细了解一下梁武帝萧衍的一生,你只能说活该,罪有应得,只是可怜了战乱在丧生的无数无辜百姓。
萧衍,出身兰陵萧氏,门阀世家,据说是为西汉相国萧何的二十五世孙。南齐时,萧衍累官雍州刺史,其间两次参与抵御北魏,颇受齐明帝宠待。后来萧衍见萧宝融和东昏侯萧宝卷一样怠慢朝政,便起了取而代之的心思,并最终策动受禅仪典,称帝并建立梁朝。
萧衍建立南梁后,早年还能励精图治,萧衍留心政务,对宋、齐以来的种种弊端有所纠正,做了一些改革,南梁的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萧衍广泛纳谏,听取意见在门前设立两个盒子(当时叫函),一个是谤木函,一个是肺石函。如果功臣和有才之人,没有因功受到赏赐和提拔,或者良才没有被使用,都可以往肺石函里投书信。如果是一般的百姓,想要给国家提什么批评或建议,可以往谤木函里投书。
萧衍的节俭也是出了名的,史书上说他“一冠三年,一被二年”,他不讲究吃穿,衣服可以是洗过好几次的,吃饭也是蔬菜和豆类,而且每天只吃一顿饭,太忙的时候,就喝点粥充饥。
萧衍很重视对官吏的选拔任用,他要求地方的长官一定要清廉,经常亲自召见他们,训导他们遵守为国为民之道,清正廉明。为了推行他的思想,萧衍还下诏书到全国,如果有小的县令政绩突出,可以升迁到大县里做县令。大县令有政绩就提拔到郡做太守。他的政令实行起来以后,梁朝的统治状况得到显著改善。
除此之外,萧衍重视儒家思想,自己亲自写《春秋答问》等书,解答大臣们的疑问,示范了良好的向学风气。
但是这都是早年的萧衍,萧衍在位长达48年,典型的前明后混,在位中后期的所作所为让南梁步入了灭亡的边缘。
众所周知梁武帝萧衍是在侯景之乱中死去的,但是侯景当初只带了八百人投降梁国,之后造反也就几万乌合之众,侯景能够闹这样大的动静,其实是昏聩萧衍早已将南梁治理成了摇摇欲坠的败亡之国。
南朝宋齐梁陈,自420年,刘宋取代东晋,到589年,隋文帝灭南陈,一百七十余年间,南梁萧衍在位四十七年,时间最长,比立国23年的南齐还要长一倍。这位皇帝,才华横溢,为“竟陵八友”之一,千赋百诗,名篇不少,可是其晚年竟然饿死宫中,究竟为何?
前期算得上文成武功,唯独老了之后开始作死,尤其是信了佛教,前后四次出家当和尚,老哥,您可是位皇帝啊。他在位期间,政治算得上清明,为人和善,对百姓也很好,对自己的后辈,也是爱护有加,能帮就帮,像北方的元灏来哭一场,就命陈庆之北上助其复国,实在一个慈祥可爱的老人。
可是慈祥有时候也不是好事,尤其是这种皇族。547年,北齐神武帝高欢旧病复发,因而去世,其手下大将侯景与其子高澄不和,遂于是年正月投西魏,宇文泰不容,转投南梁。
梁武帝很是高兴,封其为河南王、大将军。然而这竟然是南梁的祸事。
侯景此人,胡人出身,奸诈无比,但又极富谋略,先是领了豫州牧,废租税,把民心收上来,接着勾连梁武帝养子,并跟梁武帝要军粮等作战用具,慈祥的老人压根没想到这人会造反,笑呵呵的给了他,把诸多朝臣的奏折扔到一边,而这些奏折无一例外,写的都是侯景造反。
不久,侯景以八千人搅动南朝,四十年不见刀兵的南梁,无一人能够抵挡。(陈庆之早已去世)
自横江过,占据***石,取故孰,进慈湖,南朝危矣!
当时尚有羊侃,于台城稍稍抵抗,十二月,羊侃去世,侯景破台城,可怜梁武帝饿死宫中。
说白了,梁武帝身死国灭,就是自己作的。
最明显的就是他有个老婆是东昏侯萧宝卷的妃子,他接手后七个月,生子萧综,明眼人都知道这是萧宝卷的种,但人萧衍就是当成自己亲儿子,待遇可好,甚至于后来萧综叛国,他还整天念叨着,经常派人去见他,希望他重新回到自己身边。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梁武帝春秋时期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梁武帝春秋时期的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40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