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正文

资治通鉴的历史***周烈王,周武烈王资治通鉴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资治通鉴历史事件周烈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资治通鉴的历史事件周烈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周威烈王谥号的由来?
  2. 迄今为之有多少种修史方法?
  3. 资治通鉴是正史吗?

威烈王谥号的由来?

周威烈王姓姬名午,威烈王是他死去后的谥号。按谥法:猛以刚果曰威,有功安民曰烈,能得到这个谥号的评价怎么看也是对这位君主的褒奖。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第一段的臣光曰中,就对周威烈王***批评了一通,大有将其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趋势。

资治通鉴的历史事件周烈王,周武烈王资治通鉴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况且周威烈王除了分封韩赵魏为诸侯,这种自毁法统的事迹外,也确实没有其他事迹可说,可以说所谓的“威烈王”其实即不“威”也不“烈”,给他这种谥号,与其说是褒奖不如说是讽刺。

迄今为之有多少种修史方法?

总体来讲只有两种:一种是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主线来记述历史,如《史记》,从黄帝开始,一直记述到汉武帝元狩元年。由于《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对后世影响很深,所以后来的正史大都***用这种方式记述历史,如《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另一种是编年体主要时间为纲,***为目,类似于时间流水账,如《资治通鉴》,从周烈王二十三年开始,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记述1362年的历史。从行文的风格来讲,则经历了董狐直笔到孔子微言大义的转变,孔子之后,历代史官大都把自己的褒贬态度融入到细腻的描写记述当中,而不直书,主要原因是孔子之前的史官都是周天子任命到各诸侯国的官员,以史书的方式监督各诸侯的功过得失,史官不受诸侯约束。而战国以后的史官,都是受皇帝之命,为前朝修史,杂有为当朝君天下确立意识形态理论依据的任务,目的已不纯。

大体来讲,可以主要分为官修跟私修吧。

资治通鉴的历史事件周烈王,周武烈王资治通鉴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中国二十四史为例,均为官修,《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魏书》、《宋书》、《南齐书》均为私人修史,但他们都是以朝廷的史官的身份修的,如司马迁的身份就是太史令。此外的17本,都是集体修史,即皇帝下诏书,一般有丞相监领,率众文臣修史。唐代一个重要的转折就是开史馆,唐修八史《晋书》、《周书》、《北齐书》、《梁书》、《陈书》、《隋书》、《南史》、《北史》即有唐太宗时期开史馆,然后分工撰修,或单修,或群修。

此外,中国古代人有许多私人修史的行为,如明人马骕修《绎史》,谈迁修《国榷》。


资治通鉴是正史吗?

是正史

资治通鉴的历史事件周烈王,周武烈王资治通鉴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到后周显德六(959年)之间1362年的历史。

    这部除《史记》之外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之比美的史书,分为294卷16部:周纪、秦纪、 汉纪、 魏纪、晋纪、宋纪、齐纪、梁纪、陈纪、隋纪、唐纪、后梁纪、后唐纪、后晋纪、后汉纪、后周纪。

当然算。正史是相对于野史来说的,首先是二十四史,即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到《明史》这历朝历代的官修史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明朝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但它们都属于纪传体。针对这种体例,梁启超曾说:“一部正史,几乎等于为帝王将相做家谱。”

而《资治通鉴》则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写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这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是另一部正史,与《史记》合称史学双璧。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资治通鉴的历史***周烈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资治通鉴的历史***周烈王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