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人物传记书籍汪曾祺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人物传记书籍汪曾祺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肖凤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传记文学《萧红传》《庐隐传》《天若有情天亦老》,散文集《肖凤散文选》《韩国之旅》,中篇小说《父母双全的孤儿》,中篇纪实文学《回眸》,长篇纪实文学《幸福家教——一位教授母亲的家教全纪录》,理论著作《文学与爱情》等。
传记文学《冰心传》获1988年《中国妇女报》向全国妇女儿童推荐最佳图书第一名。2000年被授予“北京市十佳老电视艺术家”称号。
我也很喜欢民国,有几本书非常好:
陈寅恪与傅斯年
林徽因传
民国人物过眼录
民国那些人
大漠荒芜——民国文人的悲歌与苦恋
民国著名大学校长
民国教授往事
推荐看沈从文,《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张新颖著。
沈从文先生是我很喜欢的一个作家,此前读的是他前期的作品,比如为大家所熟知的***《边城》和散文集《湘行散记》。
照片上的这个慈祥的老人,是沈从文先生1959年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新陈列室做解说员时的照片。
想象不到,1949年,沈从文被点名,认定他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帮凶和帮闲”,“直接作为***统治的代言人“,被贴大字报,被批判,巨大的精神压力让他觉得自己”应当休息了“。他所说的”休息“指的是死亡。沈从文在家里***,被送往医院急救,后转到精神防治院。
沈从文先生的后半生主要从事历史文物研究工作。那个时代,政治比一切都重要。参加革命大学,参加土改、抄家、下放,先生的后半生每一段都让人揪心。
(读了《沈从文的后半生),我买了《沈从文全集》,一共28本。)
老先生怀着对历史文物深深的责任感,在身心备受磨难的同时,对中国历史文物研究做出巨大的贡献,写出《中国玉工艺研究》《中国陶瓷研究》《漆器及螺甸工艺研究》等大量历史文物著作。
书中所讲沈从文后半生的故事,在此不赘述,喜欢的朋友可以寻来读读,定会对先生有一个新的认识。从先生的后半生中,会让我们对人生有一番新的感悟。
《落日故人情》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名家自传和怀人散文经典作品集。《落日故人情》分自传散文和怀人散文两部分。自传散文部分收录了巴金、沈从文等人的自传散文;怀人散文部分收录了鲁迅、汪曾祺等人的怀人佳作。这些名家均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他们将自身经历、生活片断或其他名家的精神气质真实生动地再现出来,让读者对他们有更为真切的了解。
《百年孤独》有人说是它为诺贝尔文学奖增添了光辉,而诺贝尔奖并没有为它带来什么。
《老人与海》被誉为“硬汉”文学。
《汪曾祺散文集》就像老人的唠叨一样 ,很举重若轻的文笔。
近现代好的作家很多,他们的***不单好看,还有营养。
现代文学上,鲁迅先生的***,尤其是《彷徨》集子里那种阴郁的文风,凝炼的文字,真是让人敬佩。
张爱玲的***,尤其是《倾城之恋》《金锁记》,一下带你到民国。
萧红的***,《呼兰河传》,是自传性质的***,干净而忧伤。
另外还有郁达夫,卢隐,林语堂,张恨水……
当代文学的***家,我最喜欢史铁生。
另外王安忆的《长恨歌》不错 方方的***近些年越加炉火纯青。
还有***实,贾平凹,北村,迟子建…… 当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你肯定知道。 这些都是不错的作家,其它不再一一列举。
四九年以前:鲁迅首当其中,郭沫若,郁达夫,矛盾,都很有影响力。解放后至今应该有:孙梨,柳青,欧阳山,都不错。八十年代初期有影响的首先是张贤亮。另外还出了几位相当不错的女作家:迟子健,池莉,王安忆,张抗抗等。改革开放以后最有影响力的有三位,首先是贾平凹,路遙,陳忠实。三位都是陕西作家,尤其是贾平凹先生可称之为***级,他的作品不论是***,或是散文,随笔,都有他独特的语言技巧,看了后回味无穷,令人深思,最主要的是很有思想深度和哲理性。总之优秀的作家还很多,找就不一一例举了。
除了古代的四大名著(很少看三國),《三言两拍》等外,我爱看張恨水,巴金等人作品,尤其是張恨水作品。近年,又爱看季羡林***的散文,我敬仰他的博学多才,更敬重他***的人品。
由于老年人文化程度和素质不同,所以喜欢看的书也不一样。文化程度低点的喜欢看通俗的读物,有的喜欢读高雅点的读物。
我认识的老人中,有一个老人特喜欢读蒲松龄的白话版《聊斋志异》,读了就给孩子们讲聊斋故事。
还有一位是退休教师,他翻来复去读《红楼梦》,说是读了不下二十遍了。他对《红楼梦》中的人物谱系,什么"十二金钗",甚至哪位小姐的丫环是谁,谈起来头头是道。他有一句奇言,说是读了《红楼梦》觉得再读其它书没意思。但曲高和寡,很少有人能和他谈在一起。
很多老人喜欢古代名著。前段时间我发现有几个老人传阅明代冯梦龙的"三言两拍"。谈起里面的故事头头是道,令我这半瓶子醋也一脸懵逼。
现在喜欢[_a***_]的老人大都是年轻时代的文学爱好者。他们经历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文学繁荣时期,读的书比现在的青年人要多得多。要说现代文学书,应该是指"五四运动"至建国前的文学书籍。作为老人,除了个别研究文学的知识分子,大多数老人是本着怀旧、打发时间的目的读一点。比如说建国前的:
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春》、《秋》以及鲁迅的作品,有很多老年人在读。
建国初期的《红旗谱》、《创业史》、《青春之歌》、《林海雪原》、《苦菜花》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活着》《平凡的世界》、《白鹿原》及莫言的各类优秀作品老年人也很喜欢读。但这属于当代文学了,不知是否属于题主的范畴。
老年人喜欢看的现代文学书籍有:
1、杜鹏程:保卫延安
2、周立波:暴风骤雨 山乡巨变
3、孔厥 袁静:新儿女英雄传
4、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5、高云览:小城春秋
6、杨沫:青春之歌
7、曲波:林海雪原
8、梁斌:红旗谱
9、吴强:红日
巴尔扎克的百余名篇(喜剧系列)。托尔斯泰的巜战争与和平》《復活》巜安娜,卡列宁娜》………司各特《双城记》,美希,巜南北乱世情》………
世传名著,人到老年才有时间,机遇,享受,阅读。年青吋无处去买,无处去借,那是个文化蛮荒,无书可读的年月。
***十年,书店里边啊!就那么几本书,艳阳天,金光大道,征途,海霞,像,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红日,烈火金刚,青春之歌,野火春风斗古城,林海雪原,暴风骤雨,家,春,秋,子夜,等,这些书当时被称作为***,想看都看不了,有时借人一本,还得偷偷的看,造反派要是知道了,那可不得了,轻者批斗,重则打成***,现在多好,各种书籍应有尽有,我今年70,每天还是喜欢读书,活到老,读到老,还有三分没读好,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人物传记书籍汪曾祺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人物传记书籍汪曾祺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40428.html